楚辞
从句法上看。它参差错落,打破了《诗经》以四言为主的格调。篇幅也较长。这些都宜于反映更为复杂的思想内容。语助词“兮”的运用。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啊”。《诗经》中也出现过“兮”字,例如:“于嗟鸠兮,无食桑葚!”但不多,而在《楚辞》中竟成了语言形式上的一个显著特征。有时“兮”除有语助词的作用外,似乎还有连词的作用,例如:“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句中的“兮”字就具有语助词兼连词的作用,且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性。
具有浓厚的地方彩。《诗经》中的民歌部分,是从各地收集来的,经采诗者加工,地方彩有所减弱。楚辞作品都是“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的,所以具有浓厚的地方彩。正因为具有地方彩,所以汉代人将地区的名称作为这种诗体的名称。
楚辞简介楚辞的主要作家是屈原(前340一前278年,依郭沫若说法),名平,原是他的字。是我国战国时
代的伟大诗人。他生于楚国的贵族家庭,受过很好的文化教养,有很高的文学和政治才能,青壮年时做过楚怀王的左徒,起草过政策法令,颇得怀王信任。后来怀王听信了奸臣的谗言,就疏远了他,此后又被流放到汉北(今湖北省襄樊市附近地区),这期间虽曾被召回,但不再象过去那样信任他。不久又被放逐,直到投汨罗江自沉。在流放中,他面对着政治的腐败,国运的垂危,精神上极为痛苦,经常行吟于江边湖畔,写出了许多悲愤沉痛、忧国忧民的诗歌。他的主要作品有《离骚》、《九歌》、《天问》、《九章》等。
西汉刘向把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以及后人模仿他们的格调的作品汇集成册,题为《楚辞》。后人又把这种别具风格的文体称之为“”。
综上所述,《楚辞》导源于民间歌谣,奠定于屈原,衍流于汉代。它的出现,使中国古典诗歌的发展又向前跨了一大步。王国维说:“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学,楚之骚,汉之赋,六朝之骈语,唐之诗,宋之词,元之曲,皆所谓一代之文学,而后世莫能继焉者也。”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