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6月Jun. 2020
《齐齐哈#$学学&》('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Qiqihar  Universit ( Phi& Soc  Sci  )□文学研究
论郑知同的楚辞观与方法论
陈欣
(贵州师范学院文学与传媒学院,贵州贵阳550018 )
摘要:郑知同《楚辞考辨》是一部值得注意的清代楚辞注本。郑知同注重从文学艺术角度与文本对话,从品
文谈艺的角度指导读者,梳理和剖析文理脉络,从艺术境界的角度揭示《楚辞》文本所独具的文学审'特性,深
具评鉴的艺术功力。郑知同运用贯通对比法,详解《九歌》和《九章》各篇,对《《楚辞》很多悬而未决之命题都有 较为精辟的论述。郑知同注《楚辞》,与他自身的遭际有很大的关系,他是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屈原的心灵世
界相映照,在"旷世同符”的了解同情中参照并得以净化。
关键词:郑知同;《楚辞考辨》;楚辞观;方法论中图分类号:I207. 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2638( 2020 )06-0097-04
On  the  Research  of  Zheng  Zhitong 's  View  of  Chu  Ci  and  Methodology
CHEN  Xin
(Culture  and  Media  College, Guizhou  Nonnal  University, Guiyang  Guizhou  550018,C hina  )
Abstract : Zheng  Zhitong 鸳s  Chu  Ci  Kao  Bian  is  the  Chu  Ci  study  works  of  Qing  Dynasty. Zheng  Zhitong  pays  attention  to  dialogue
with  tex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literature  and  art. For  the  reading  of  the  Chu  Ci  method, the  combing  and  analysis  of  the  context  of  the
arts , there  is  a  refined  discussion. Zheng  Zhitong  reveals  the  aesthetic  characteristics  of  literature  unique  to  the  text  of  Chu  Ci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artistic  real  , and  have  art  skill  ith  evaluation  and  appreciation. Zheng  Zhitong 
used  the  contrast  ethod  to  explain  the  Nine  Songs  and  Nine  Chapters. There  are  many  incisive  expositions  on  the  many  undecided  propositions  of  Chu  Ci. Zheng  Zhitong's  an ­
notation  of  the  study  of  hu  i  has  a  great  relationship  ith  his  o  n  experience. e  reflects  the  spiritual  orld  of  u  uan  ith  his  o  n
life  experience , reference  and  purify  in  the  understanding  of  sy  pathy.
: Zheng  Zhitong ; hu  i  ao  ian ; vie  s  of  hu  i ; ethodology
郑知同(1831-1890、,字伯更,一字伯庚,贵州遵义人”
父亲郑珍是著名的经学大师、诗人、学者,与独山莫友芝并称 为“西南巨儒"”郑知同受其父郑珍影响巨大,拥有深厚的 学术根基,治学以许慎、郑玄为依归,造诣精湛深邃,小学成
就尤高”郑知同的楚辞研究著作《楚辞考辨》,又名《楚辞通 释解诂》,是贵州现存唯一一部古代楚辞学著作”民国《贵 州通志•艺文志》收录了三部清代贵州籍学者的楚辞研究 专著,即张应诏《离骚评注》六卷、冯云祥《离骚注疏》、黄国
瑾《离骚草木疏纂》一卷”然而,这三部楚辞学著作均已散
佚”因此,可以说现存的郑知同《楚辞考辨》的手稿极为珍
贵,现藏贵州省博物馆”此书之前从未刊行过,004年5月
贵州人民出版社以《郑知同 < 楚辞考辨 > 手稿校注》之名出 版,蒋南华等校注整理,才使得此书进入学人的视野”郑知
同《楚辞考辨》虽然是一部未竟手稿,但不论是形式上的结
构,还是内容上的义理、情感,甚至涉及到作者和读者的各个 层面,都有较为精辟的论述,是一部值得重视的楚辞研究著
作”
一、品文谈艺:重视楚辞的文学艺术研究
郑知同《楚辞考辨》并没有采用逐句训解的旧注形态, 而是以选注、通释的形式阐释《楚辞》各篇的旨意”郑知同 对屈原和《楚辞》推崇备至,在《楚辞考辨》中颇多品文谈艺 之处”例如,郑知同在《九章•悲回风》篇后指出,屈原“其 才之富,其情之切,言之不已,復长言之,令读者不觉其累赘、
繁复,只吒其层出不穷,其间光怪陆离,无所不有,而实无所 不可,所以独标千古词宗,莫与比肩”秦汉以来,无人不乞灵
收稿日期:2020-03-18
作者简介:陈欣( 1983-),女,教授,文学博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与文化研究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4CZW033 )
98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也”。1192郑知同这段话高度评价了屈原的文采及其作品的艺术价值,誉为“千古词宗”,并强调了屈原与《楚辞》在中国文学史上作为“源头”之一的经典地位以及对后世的影响。
郑知同很少像旧注一样详细注释字词,而是强调关键字词在文本结构中的关键作用,深具评鉴的艺术功力。郑知同多用“主脑”一词强调要抓住屈原写作意旨,如他在《九歌•湘君》篇后“通释”曰:“读《楚辞》者,俱患不细寻主脑以通脉络。”1172又如,郑知同在《九章•惜诵》篇后“通释”曰:“此章上接(骚》词,下开诸作,故特举此三者,再申演之。其所以异《骚》者,通篇皆对新君诉往事,无非追述之词尔。其卒曰:’愿春日以为™芳’,则终欲进馨香于君,求君一悟而反己。此其所以復作《九章》,为前数篇主脑。”⑴152郑知同善于把“主脑”与阐释文脉、结构、章法相贯通,辨析它们在《楚辞》文句经营和
结构意义上的关键作用”郑知同在《怀沙》一篇的“通释”中有一段专门谈到了读《楚辞》的方法,他说:“读《楚辞》当先识得各章主脑,然后于其词之相似处,辨认虚实、宾主,见得复处却不是复,方能悉其指归,领其妙用也。”⑴170此“主脑”即主旨,诗的主旨之于诗,就如同大脑之于人体”
郑知同注重对《楚辞》作品文理脉络的梳理和剖析,如他在《九章•思美人》篇后“通释”曰:“看他波澜层折,开阖动荡,节节相生,真令人寻味不尽。”又,郑知同在《九章•哀郢》篇后“通释”曰:“若其行文,《九章》虽各分柱意,而亦多添设波澜”独此一篇一意到底,不旁及他事,结构最为明著。”⑴160郑知同指出,《九章》虽然各篇主旨不同,然而,各篇结构变化多端,文脉起伏层折”清代很多楚辞学者重视剖析楚辞作品的文理血脉,用“波澜”一词来形容楚辞文脉的动荡起伏”如吴世尚《楚辞疏》云:“世所传《楚辞》注,王逸、洪兴祖逐句而晰,大义未明;朱子提挈纲维,开示蕴奥,而于波澜意度处尚多略而未畅21吴世尚用“波澜意度”多略而未畅指出旧注不顾章法,不贯血脉之病”方人杰《楚辞读本》中评《卜居》云:“中间正文,却是波澜;前后波澜,却是正文”前一段理不应如此,今事已是如此;后一段事不必定如此,而理却往往如此31董国英《楚辞贯》眉批云:“反顾篇中无数波澜,总从一片忧国忧民熟肠迸出。”41这些楚辞学者所说的“波澜”或“波澜意度”,均是着眼于楚辞作品细部结构之文脉”郑知同在文理脉络的梳理和剖析中,更清楚地看到了楚辞作品的艺术特,并由此开辟了楚辞文学艺术研究的新途径”
郑知同阐发诗意注重展示风格意境,从而启发引导读者深入体会诗情文心”例如,他在《涉江》篇后“通释”云:“此章自纪南迁以来所历行程,以至见在身居荒野之苦”适是第二篇位置”大凡孤臣孽子,触物伤怀
”虽值韶光淑景,犹且看花溅泪,闻鸟惊心”何况时届穷冬,远投昏垫冲间荒郊晏岁一节,真含无限悲凉”允推后世叙述边愁之祖。”1156《涉江》篇中的景物描写确实和屈子的思想感情融合得极好,无怪乎钱钟书先生指出《涉江》中的“入淑浦余值個兮,迷不知吾所如”深林杳以冥冥兮,獲狄之所居”山峻高以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以及《九歌•湘夫人》和《九章•悲回风》中的一些诗句,“开后世诗文写景法门,先秦绝无仅有。”51郑知同评价《涉江》篇中的景物描写“允推后世叙述边愁之祖”,此种说法确实是具有创新精神的”更难得的是,郑知同是一位训诂小学方面的专家,但他没有特别强调字词训诂,而是更加注重从文学艺术角度与《楚辞》文本对话”
清代楚辞文学艺术研究达到了相当的高度,作为艺术思维和创作手法的“虚实”、“寓言”、“幻境”、“实境”、“虚境”等,已成为探讨《楚辞》艺术性的重要范畴”郑知同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从艺术境界的角度揭示楚辞文本所独具的文学之审美特性”郑知同在《九章•涉江》篇后“通释”曰:“盖首章(笔者按:指《惜诵》)规概《骚》经,按部就班,低徊层折说来”此章特以奇伟之笔接之,始见变化”然篇中不及思君忧国,祇发據羁愁落寞一边,而略以行舟淹回水次,隐隐见不忍去国之意”特留登山临水,步步回思一段情绪,作下篇(笔者按:即《哀郢》)地位”此行文浅深层递之分际也。”⑴156郑知同此段文字指出了《九章》前三篇之间的内在关联和层次”他认为,《九章》第一篇《惜诵》是仿效《离骚》“按部就班”,娓娓道来;第二篇《涉江》不言志,而只是写景和烘托情绪;到了第三篇《哀郢》才开始写心系故都、思君忧国,这就是屈子行文由浅入深、层层递进的典型例证”接下来郑知同又说:
且下篇(笔者按:指《哀郢》)心系故都,始着入“去终古之所居,今逍遥而来东”,“哀州土之平乐,悲江介之遗风”等语,以国中之可乐与边鄙之可悲,两面对勘,是以实境形实境”此篇(笔者按:指《涉江》)乃先设一灵山缥缈,欢娱忘老之处,用作反衬”是以虚境形实境”此文家虚实相参、差避雷同之轨则也”《涉江》文词之妙无以复加”1156
郑知同认为,虚实不仅体现在楚辞的艺术思维和艺术写法上,他在此基础上又提出了楚辞艺术境界的虚实论”郑知同指出,《哀郢》展示的两种境界是以“国中之平乐”来对比“边鄙之可悲”,这是“以实境形实境”,即用现实的境界来表现现实的境界”而《涉江》先是写“驾青虬兮膠白螭,吾与重华游兮瑶之圃”登昆仑兮食玉英,与天地兮同寿,与日月兮齐光”,此即“灵山缥缈,欢娱忘老”之虚境,这一虚境的呈现是为了反衬下文“幽独处乎山中”的实境”由此,郑知同进一步把《涉江》和《哀郢》两篇进行了对比,指出如此“虚实参差”是避免雷同的准则”郑知同简明地指出了两篇中艺术境界虚实之间的关系,充实了前人提出的“幻境”说,这不仅能够引领读者更好的体会《九章》各篇的艺术特,而且也开拓了读者进行文学艺术鉴赏的视野”
《楚辞》文学艺术研究在明清两代达到了相当的高度,“虚实”和“寓言”已成为探讨楚辞艺术性的重要范畴”郑知同创造性地在蒋骥和鲁笔的“幻境”说的基础上提出了“虚境”“实境”说”与前代楚辞学者不同的是,以郑知同、蒋骥和鲁笔为代表的清代楚辞学者更加侧重楚辞的思维手法和意境的艺术性方面,这是文学批评的虚实论在楚辞学领域的深化,推动了楚辞文学批评理论的纵深发展”
二、贯通对比:《九歌》九章》详解
郑知同《楚辞考辨》是一部未完成的手稿,所以,各篇注释体例详略不同”郑知同对(九歌》和《九章》各篇的注解尤为详细,不仅有“题解”、“集注”,篇末还有“通释””尤其是《九歌》和《九章》之“通释”,既有考论,也有赏析,多的有上
第6期论郑知同的楚辞观与方法论99
千字,而且大多都是郑知同自己的独到见解,可谓一篇篇独立之专论,是这部书的精华之所在”郑知同研究《九歌》和《九章》主要运用的方法是贯通对比法”
郑知同对于(九歌》的篇章结构,没有局限于各篇内部之章法,而从贯通《九歌》整体及前后篇之关系着眼,梳理出了迎神送神和两两相对的总体结构”郑知同在论述中往往采用对比分析的方法”如其在《湘君》篇后“通释”曰:“此篇自’告余不闲'以上,皆迎神而神不肯来之词”’君不行'三字是全篇柱意”’望’与’思’两字是全篇眼目”而所以迎神而神不行,地则由近及远,情则由疏以戚,极恳诚之至。”1170郑知同抓住“君不行”和“望”“思”等关键词,细致分析《湘君》篇的结构”而且,郑知同还从这些关键词出发,对比分析了二《湘》结构和语言上的承接关系”如郑知同在《湘夫人》篇后“通释”云:“上篇(笔者按:指《湘君》)挨次写求神、见神、闻神语、逮神来,是层层顺递;此篇(笔者按:指《湘夫人》)先拟神降,却了无踪影,直至目断神移,邈不可攀,忽焉出人意表,神不就己,而反要人,是处处逆接”论两篇意境,原是
一’望'一’思’作线索,却分出如许次第”其妙谛似此,王逸乃以章句杂错目之,真皮相可嗤矣。”1181郑知同把《湘君》和《湘夫人》相对比,详细分析两篇在结构接续和文思意境上的精妙之处,确实独具只眼”例如,郑知同在《湘夫人》篇后“通释”云:“上篇写神至,’鸟次’’水周’,何等渊静;此篇写神至,’九疑缤纷',其从如云,何等炫赫,纯是变幻莫测之用”大抵《九歌》命意,文必极缥缈离合之致,情必达款曲缠绵之隐”而此二篇尤婉挚。”1181历来对于二《湘》中精彩诗句的理解大多都是支离破碎,郑知同在领会屈子之情的基础上,从通篇着眼,并联系前后章,其解说细致入微,非常精到”
历来对于《九歌》的解读,称谓是最难分辨明晰的”郑知同在《九歌•大司命》篇后“通释”曰:“此篇旧解属祭者言”而篇中’余’’吾'或为司命,或为己称,殊混乱难通”独吴氏认(为)前段皆大司命语少司命之词,确得真诠”今注义多采其说1187郑知同指出,前人论(九歌》之所以思路混乱而不能贯通,主要在于对《九歌》中巫、君、灵以及予、吾等人称的理解有误”郑知同所云“吴氏”即指吴世尚”吴世尚《楚辞疏》曰:“此篇(笔者按:即《大司命》)前段托为大司命语少司命之词,后段则屈原安命顺受之词也”盖两司命同时而祀,故托为之词。”郑知同在《九歌•少司命》篇后“通释”曰:“此篇又少司命答大司命之词”吴氏知上篇托为神语,而不知此篇亦然,未全得解也”今属少司命自言,即处处与上篇相应对。”郑知同又云:“旧解属祭者言,即语多背理”试为辩之:神无偏私,何所阴厚!大司命之言,如许堂皇正大,至少司命忽期之以’与我目成’,岂非邪僻?一不可也;司命何等尊严,而谓’初不与我辞谢’,渎慢已极!二不可也;’从空桑,浴咸池,晞阳阿’等语,人焉能与神游?况敢相呼'尔’’汝’?此不比《离骚》役使百神,
楚辞简介为寄托之词,三不可也;’独为民正’,出于少司命推重大司命则可,若由人赞少司命,是时二司命同享,有尊者在,将何以处大司命?四不可也”自来注家卒无一悟此理,何哉?”1195-96正如朱熹所云,“《九歌》诸篇,宾主彼我之词最为难辨”71郑知同在吴世尚《楚辞疏》的基础上,进一步从称呼用语上论述二《司命》的关系”郑知同精要地总结出了“四不可",基本上解决了这两篇在称呼上存在的问题”可惜的是,郑知同此手稿对于《河伯《山鬼》国荡》三篇无释”然而,从郑知同对二《湘》和二《司命》,以及《东皇太一》、云中君》、《东君》几篇的阐释来看,已颇有新意”
郑知同注解《九章》之特点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首先,阐明《离骚》和《九章》各篇的关联”《惜诵》作为《九章》的第一篇,在内容、组织和布局等方面确实与《离骚》有一定的联系”对此,郑知同的认识和观点是很明确和细致的”郑知同在《九章•惜诵》篇后“通释”曰:“此章首承《骚》经”大要约《骚》之旨,而以促节写之”《离骚》之作,欲以感悟怀王”《九章》则欲以感悟顷襄”然所以诉于顷襄者,不外作《骚》之事”章末言’恐情质之不信’,’故重著以自明’”此自点明题旨,为重绎《骚》词也”然《骚》经大篇,无意不有”此章祇及《骚》中三事。”11151郑知同指出,《惜诵》篇是重新演绎(离骚》之旨,具体来说主要有三件事:
前半痛陈君之蔽谗,邪之害正,以讼己之忠诚冤抑”其词缠绵往复,与《骚》前数节同一结撰”惟恐君终不信,故质之天地鬼神,《骚》经“指九天以为正”之意”至此提作纲领,此一事也”
中间托言占之厉神,神告以小惑君”无可如何,因自诘怪”从前犯难危身,到今犹不自惩,非特庸流不可合,即向之协力以事君者,亦无不以己为戒”骇遽离心,己适成介然孤立”亦是依《骚》经假设一占之灵氛,再决之巫咸,皆导以国无人知,不如远求贤臣明主,别图遇合”己亦目击谗谄日深,众贤改节,不可久留”此一事也”
末以不容枉道干君,与去之他国,亦不能背道而驰,终取喻于众芳自保作结”又申明《骚》经入后众香皆变,惟己之芬芳未沫”非不可远适列邦,究之欲周流绝域,终不离心系故都,此一事也”11151-152
郑知同敏锐地注意到了《惜诵》与《离骚》在结构组织方面的相同点,这和现如今《离骚》结构的三大段说有不谋而合之处”郑知同又总结说:“盖屈子自放逐以来,所为悲歌惋慨者,无非忠不可伸,行不可亏,国不可去,三大端事,朝夕耿耿于胸中”《离骚》词繁不杀,苦以自明”《九章》亦百变不离其宗”此章上接《骚》词,下开诸作,故特举此三者,再申演之”其所以异《骚》者,通篇皆对新君诉往事,无非追述之词尔11152郑知同精要地总结出屈子作品中的“三大端事”,忠不可伸,行不可亏,国不可去”,不管是《离骚》还是《九章》都“百变不离其宗”,并准确地指出了《惜诵》在《离骚》与《九章》其他篇章之间的过渡性质”
其次,郑知同特别注重《九章》相关篇章的关联和对比分析”例如,郑知同在《思美人》篇后“通释”曰:“《九章》自《抽思》以前,犹欲结情上达,冀君或悟而还己”至《怀沙》末言’进路北次’,如日将
幕,始露出反国无期”此章’媒绝路阻’’言不可贻’,乃发为绝望之词”盖不特身不可反,并言亦不可通”所以作此两篇时,始定死志也”……然深入此层,始将不能反国之故,说得更无商量矣!看他波澜层折,开阖动荡,节节相生,真令人寻味不尽”《九章》惟此极委曲之致”若其与上篇(笔者按:即《怀沙》)皆递到死义作收,见得至此不可不死,犹非正面文字,下两章(笔者按:即《惜往日》
100齐齐哈尔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和《悲回风》)乃专述沉身事也。”11175郑知同从文辞语气的角度指出《思美人》是始定死志的绝望之词,与《怀沙》大约同时,而到了《惜往日》和《悲回风》才正面写自沉”
又,郑知同在《九章•哀郢》篇后“通释”云:“此章与上《涉江》同叙去国远窜,诸所涉阅之境,而有不同”上章祇序南迁,此章远从初放时叙起”盖上章以己身之居非其地作主,独及近事”此章以处处回思君国作主,见去国时已然”故上篇叙地,句句道着自己;而此篇叙地,句句陪着郢都”……若其行文,《九章》虽各分柱意,而亦多添设波澜”独此一篇一意到底,不旁及他事,结构最为明著”[[11160郑知同此段论述透彻又明晰,指出了《九章》各篇的命意和内在理路”郑知同在《九章•抽思》篇后“通释”云:“盖上篇(笔者按:指《哀郢》)是无地不思,此篇见无时不思,又所以立异也”且其前后措词用意处,尤当细详。”[11163郑知同指出,《九章》中相邻的两篇,即《哀郢》和《抽思》的创作时间差不多,然各自措辞和用意还是有差别,应该仔细揣摩”
对于(九章》的创作时间,郑知同说:“余谓《九章》非一时所成”自此(笔者按:指《哀郢》)以上,并不及舍生一言”此章尚处处思归,下章(笔者按:指《抽思》)犹望君感悟,至《怀沙X思美人》始道出死事,又作《惜往日》《悲回风》,而后沉渊”其间不知更经阅几时”恐屈子之死,是后犹有历年也。”11160-161郑知同所云“《九章》非一时所成”已成为学界共识”郑知同解《九章》最重要的特点即运用贯通对比法,从文辞语气的角度细致分析各篇之间的关联和区别,细致呈现了屈原从流放、求反故都,以至自沉的精神演变轨迹”
三、余论:旷世同符、映照自身
郑知同在《九章•悲回风》篇后“通释”中指出屈原对杜甫的影响,他说:“独杜子美许为英雄,才具有只眼”盖老杜一生心乎君国,不亚屈子”其自比稷契,以天下为己任,亦不异屈子”而流离困苦之际,不忘蒿目时艰,托之伉慨悲歌,以文章自圣,又宛然一屈子”惟其旷世同符,故能相喻而深契也”[[11190杜甫《最能行》一诗中有“若道土无英俊才,何得山有屈原宅”的诗句,杜甫称赞屈原是旷世杰出的“英俊才”,由此郑知同说“独杜子美许为英雄””杜甫确实多次在诗中表达作为屈宋异代知己之志意,如“羁离交屈宋”(《赠郑十八贲》)、“遥怜湘水魂”(《建都十二韵》)、“迟迟恋屈宋,渺融卧荆衡”(《送覃二判官》)”而且,杜甫在诗中经常把屈原作为学习的楷模,《窃攀屈宋宜方驾”(《戏为六绝句》其五);“不必伊周地,皆知屈宋才”(《秋日荆南述怀》)诚如刘勰《文心雕龙•辨骚》所云屈原“衣被词人,非一代也”,郑知同指出“窃比稷与契”的杜甫“又宛然一屈子”,二人是“旷世同符”,能够相知相契”郑知同揭示出
了两位伟大的爱国诗人心灵意脉的融通”此“旷世同符”,我们可以具体理解为从屈原到杜甫,进而再到郑知同自己,形成了一条精神影响的链条,此即“旷世同符”在不同时代的共振发声”
郑知同研究、注解楚辞,可以说是对屈原精神认同的一种表现”郑知同生当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四朝,遭逢乱世,国家衰微,社会动荡,自身辗转困顿”因此,郑知同研究楚辞,与他所处的时代和人生遭际有很大的关系”例如郑知同在《九章•惜诵》篇后“通释”曰:“若其情词之恳切,屈子是时离君日久,去国日远,悲愤日深,篇中且诉且辩”……至今读之,哽咽酸楚,如闻其声”故其词旨视《骚》经为愈迫急,音节亦倍增凄紧”惜乎顷襄无异怀王,终不为动,可哀也哉!”11152郑知同从分辨情感和音节入手指出从《离骚》到《惜诵》的变化,如果没有“旷世同符”的精神共振,是很难做到“哽咽酸楚,如闻其声”的”
又,郑知同在《九章•抽思》篇后“通释”曰:“然我初时独何乐进此逆耳之言,如毒茶之瞑眩苦口哉!终始欲保全君国,以补衮职也,非独自信为然”凡我所为,迫欲致君以帝王之规模,辅以彭咸之法度,极于无所不至者,固已久扬于外,远闻而不亏矣”从古善不由外来,名不可虚作,迄今实至名归,如施之有报,如耕之有获”岂非己之忠诚,人所共鉴?何独吾君究竟不悟,至于斯极乎!,[11165此段论说具有强烈的抒情性,不乏映照自身的激切之语”从郑知同多次运用第一人称“我”指代屈原,即可看出这一点”郑知同毫不遮掩其个人的情绪反应,这是偏向个体性的读者反应”推究其注书和评论的终极理念,仍在以读者之心体验作者之情志”郑知同在题解和通释的过程中,很多地方都流露出了自己的情志,使得一些注解在论说
的同时又表现出一些内在的生命意识”由此,郑知同以自己的生命体验与屈原的心灵世界相映照,在“旷世同符”的了解同情中参照并得以净化”
参考文献:
[1]蒋南华等.郑知同楚辞考辨手稿校注[M].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4:192.
[2]吴世尚.楚辞疏[O].清雍正五年(1727)尚友堂刊本.
[3]方人杰.楚辞读本[O].清乾隆三十七年(1772)世春堂刊《庄骚读本》本.
[4]董国英.楚辞贯[O].清道光二十五年(1845)博川正谊斋刊本.
[5]钱钟书.管锥编[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7:936.
[6]陈第.屈宋古音义[M].北京:中华书局,2008:209.
[7]朱熹.楚辞集注[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187.
(责任编辑吴明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