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篇一:分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美人、香草。美人的意象一般被解释为比喻,或是比喻君王,或是自喻。前者如“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后者如“众女嫉余之娥眉兮,谣诼谓余以善淫”。可以说,屈原在很大程度上,是通过自拟弃妇而抒情的,所以全诗在情感上哀婉缠绵,如泣如诉。以夫妇喻君臣不仅形象生动,深契当时的情境,而且也符合中国传统的思维习惯,早在西周春秋时代发展起来的阴阳五行观念里,就把君和夫、臣和妇放在同样的位置,这一观念可能影响了屈原的创作。《离骚》中充满了种类繁多的香草,这些香草作为装饰,支持并丰富了美人意象。同时,香草意象作为一种独立的象征物,它一方面指品德和人格的高洁;另一方面和恶草相对,象征着政治斗争的双方。总之,《离骚》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构成了一个复杂而巧妙的象征比喻系统,使得诗歌蕴藉而且生动。“香草美人”作为诗歌象征手法,是屈原的创造,但它又是与楚国地力文文化紧密相关的。香草美人是楚辞中典型的象征性意象,它是对《诗经》比兴手法的继承和发展,内涵更加丰富,也更有艺术魅力,成了中国文学史上以男女君臣相比况的常见的创作手法。
【篇二:分析楚辞中香草美人的象征手法】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no.1,142 2015 qiqiharjunior teachers’c
ollege 中国古代的诗歌注重自我情感体验的抒发,而单纯的情 感抒发如若不借助外在的客体,那么就丧失了存在的独立 性,而走向了无病之呻吟。自然事物为古代文人情感可以完 美的表现提供了恰当的载体,将自己的情感附着在自然事物 上,使无意识的自然事物有了人的喜怒哀乐,以物表现人,使 得人的情感得到最大程度的表现,而比兴手法就是通过寄予 自然事物个体情感来展现人的情感意志的艺术手法。所谓的 “比兴手法”就是借助自然事物引起自我感情的抒发和实 现。比兴手法最早运用于《诗经》之中,《诗经》中的诗歌多 是民间歌曲,是劳动人民在日常劳作和生活中创作出来的。
此后,比兴手法被文人所继承和运用,屈原是继《诗经》之后 运用比兴手法的集大成者。他在楚辞中运用众多的“香草美 人”意象来作为抒发自我情感的基础意象。
一、优雅的哀怨—— —屈原“香草美人”意象分析 楚辞中提到的“香草”意象有很多处,重叠穿插在屈原的 《离骚》、《九歌》、《远游》、《九章》等篇目中,而以《离骚》篇中 为最多。比如“扈江离与辟芝兮,纫秋兰以为珮”《楚辞章句补 《楚辞章句补注》中解释说:“故行清洁者佩芳,德仁明者佩玉……言己修身清洁,乃取江离、辟芷,以为衣被;纫索秋兰,以 为佩饰;博采众善,以自约束也。”“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 以为裳”,《章句》
中注解说:“芰,菱也,荷,芙蕖也”;“芙蓉,莲 蓉,以为衣裳,被服愈洁,修改完善愈明。”不难看出,屈原《离骚》中的“香草”意象,皆是屈原本人 自身所具有的或者极力追求的高尚品德的化身。屈原在楚 国,受到奸佞小人的谗害,受到怀王的疏离,不被朝廷所接 受,而受到流放等打击。但屈原不愿放弃自身的理想和美好 品德,便用美好的“香草”,来表达自己对美好品德的坚持,对 国家君王的忠信等。同时通过屈原“香草”意象,我们也可以 体会到其中暗含的自我的失落和抱怨,这种消极的情绪没有 直观地体现出来,而是暗含在作者对“香草”的情感转移之 中。是通过描述美的事物来讽刺丑恶的事物,从而使得自我 情感的宣泄得以有反转复沓之感。其哀怨情感的表达是优雅 相比于,屈原通过借助“香草”意象来表现坚持自我美好品德,暗含讽刺意味,屈原楚辞中的“美人”意象则是直接抒 发自己的委屈、失落,情感强烈,表现直白,讽刺意味浓厚。但 屈原楚辞中香草美人意象分析 (鲁东大学,山东烟台 264000) 要:屈原在其楚辞作品中,采用了大量的香草美人的意象,创造了中国传统的独特的审美表现观,并影响了后人诗人、小说家的创作理念。其实,屈原楚辞作品中的香草美人意象,是运用比兴的手法表 达自我心志愿望的一种艺术方式。但是,这种比兴手法被作者寄托情感有了现实性情感性的意义,而脱 离了单纯艺术手法的本身。
关键词:屈原;楚辞;比兴;现实转换 中图分类号:i207.2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
9-3958(2015)01-0039-03 收稿日期:2014-08-21 作者简介:蔡伟(1987—— —),女,山东省济南人,鲁东大学大学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明清小说。
imageryanalysis vanillabeauty chuyuans chuck cai wei (pudong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0 china)abstract: chickwritten quyuan vanillabeauty have been adopted specialchinese traditional view whichhave influenced artisticcreation artisticmethod which can use expressones hope. methodwhich authoremotion has pureart. key words:qu yuan; chuck; metaphor analogy;conversion reality39 是,屈原所采用的艺术表现形式仍然是优雅的,“美人”意象给人一种审美视觉上的柔性。
在屈原作品中的“美人”意象,一般认为是具有比喻的作 用,可分为三类,一类是比喻君王,一类是作者自喻,一类是 比喻忠正的臣子。王逸在《楚辞章句离骚经章句第一》中说: 章句补注》中说:“屈原有以美人喻君臣者,‘恐美人之迟暮’是也;有喻善人者‘满堂兮美人’是也;有自喻者,‘送美人兮 南浦’是也”屈原运用“美人”的意象,可以说是从《诗经》中 的弃妇怨妇诗歌中演变而来的,但是创作寓意远远脱离了 《诗经》中此类诗歌单纯哀叹爱情失意和孤苦悲凉的层面,而 是升华为表达自己政治理想,讽谏统一的柔性的情感宣泄方 屈原的“
香草美人”意象以独特的柔性女性视角,完美诠释了贵族优雅的情感宣泄方式,创造了一种和谐与讽谏完美 相容的中国古代士大夫所追求的隐喻性讽谏体系。屈原的这 种将个人遭遇与政治理想借助“香草美人”运用比兴手法体 现出来的创作手法,成为后世士大夫效仿的榜样,同时也形 成了与中国古代士大夫以死直谏,希望统治者可以圣明贤能 的刚性政治表达方式相并列的另一种柔性的政治表达方式。
二、屈原“香草美人”意象广泛运用的原因分析 屈原在其作品中广泛的运用“香草美人”意象,并不是突 兀式的任意而为之,而是多种原因交互作用的结果。主要包 括以下几点原因: (一)与中原文化的交流和接受 楚国地处江南之地,在周朝,此地是蛮夷之地,看似脱离 了中原文化圈的范围,而且,楚国与宗主国周王朝的政治亲 密关系也不如地处中原的其他诸侯国同周王朝的关系亲密。
楚辞简介但实际上,楚国从建立诸侯国之初,就与中原文化有着密切 的交流关系。《左传哀公六年》记载:“楚子使问诸周大史。周 王救陈时,病在军队之中,忽见有云彩显赤鸟状,故问周大史事。这说明在庄王之前,周朝已经派遣大史入楚,教育楚王 室关于周朝的典籍。又如《普通话楚语上》中记载,楚庄王关 于如何教育太子“问于申叔时”,申叔时说:“教之春秋,而
为 之耸善而抑恶焉,以戒劝其心。教之世,而为之昭明德而废幽 之故志,使知废兴者而戒惧焉。教之训典,使知族类,行比义焉。”我们可以看出当时太子所读的书基本上包括了周朝的 经典典籍。这些都说明,楚文化并不是脱离中原文化而独自 成体系的,相反,楚文化正是在不断的同中原文化相互的接 触交流中,不断完善自己的文化体系,才成为中国文化史上 一颗璀璨的明珠。这颗“明珠”的显著特质是:既有楚民族本 身的风俗、习惯、信仰等,同时,其文化体系中的骨骼则是中 原文化。
因此,我们看到屈原作品中所显示出来的文化精神同时 兼具楚民族本身的神巫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双重特质。正是, 中原文化与楚国文化的积极交流,为屈原接受中原文化的经 典典籍创造了可能性,从而使他吸收中原文化诗歌创作中的 精华并运用于自己的诗歌创作中,成为表达自我情感的工具 变为现实。“香草美人”的诗歌意象,最初出现于《诗经》之中, 屈原通过阅读《诗经》而接受了其中的香草美人意象艺术手 法,并转化为自己的价值道德情感的表现方式,正如《离骚经 章句第一》中说:“《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此中 的“引类譬喻”便包含“香草美人”之意象。由此可见,屈原作 品中的“香草美人”意象的采用,正是借鉴中原文化,与中原 文化交流的结果。
(二)神巫文化的兴盛和日常化 楚国是远离周王朝政治中心的附属诸侯国,地处长江 汉水流域,在当时由于地理位置环境的限制,交通受阻,楚国 与宗主国周王朝的政治亲密性并不像中原其他几个国家同 周王室的关系那样紧凑。楚国在政治上虽然保持名义上的政 治附属关系,但其实楚国的官员制度和文化体系是有着高度 的独立性和鲜明的区域特。同时,楚国作为祝融之后,早 在夏商时期,便已生活在江汉流域。《史记楚世家》记载: 其后也。昆吾氏,夏之时尝为侯伯,桀之时汤灭之。彭祖氏,殷之时尝为侯伯,殷之末世灭彭祖氏。季连生附沮,附沮生穴 熊。其后中微,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根据《史 记楚世家》的记载,我们可以看出楚国的先祖早在夏商时期 便已经分化,一部分留在中原地区,一部分迁徙到了南方的 长江、汉水流域,留在中原地区的楚国先民被中原文化同化, 成了中原文化的同化体,而迁移到“蛮夷”的楚国先民则在与 当地少数民族的交流融合中,形成了独特的楚文化体系,正 是“或在中国,或在蛮夷,弗能纪其世。”由于楚国早在夏商 之际就流居于“蛮夷之地”(在古代中国的地理版图上,江汉 流域正是蛮夷之地,代表着与中原农业先进文明相对的落后 的渔猎文明)。因此,由于上述地理和少数民族融合两个因 素,在周朝建立之后,楚国受到周公制礼所带来的文化同化 冲击性较小,保留了自己独特的文化体系即充满神秘性质的 自然原始神巫文化。
楚国的神巫文化中最重要的方面是通 过某种祭祀仪式沟通人神之间的联系,期望得到神灵的启 示,以对个体行为提供引导。在这种神秘的人神交流过程中, 是需要一定的媒介作为联系手段的,其中便包括众多的香草 作为祭祀仪式的道具。
《九歌》本是楚国当时的民间祭祀歌曲,粗鄙浅显,带有 民间歌曲的浅薄性,后经屈原加以整理修改,成为流传后世 的著名篇章。洪兴祖在《楚辞补注》中说:“《九歌》者,屈原之 祠,比作歌乐鼓舞以乐诸神。屈原放逐,窜伏其域,怀忧哭毒,愁思沸郁。出见俗人祭祀之礼,歌舞之乐,其词鄙陋。因为作 洪兴祖对于屈原创作《九歌》的初衷附加上了屈原政治冤屈之意,说成是“下见己之冤结,托之以讽谏”未免过于牵强附 会,因为,我们细读《九歌》全篇,并未发现屈原有表达自己政 治不平的观点,而只是单纯的歌颂天上的神灵,祈求神灵降 下福泽。但是,洪兴祖对于《九歌》是屈原依据楚国民间祭祀 歌曲为底本而加以整理修改并艺术化再加工的看法是正确 的,洪兴祖在本质上认同了《九歌》的祭祀歌曲特性。而作为 40 祭祀歌曲,其沟通人神的目的便需要通过特定的媒介来实现。在《九歌》中,我们可以看到众多作为媒介作用的“香草” 意象,构成了一幅“香草”绘制的彩艳丽的画卷。这在《九 歌》之中体现的例子很多,如《东皇太一》祭奠东皇太一的祭 祀云中君仪式之前沐浴换衣:“浴兰汤兮沐芳,华彩衣兮若芳。”《湘君》中灵巫祭祀湘水神君时对祭祀舟楫的装饰
描写: “薜荔柏兮蕙绸,荪桡兮兰旌。”除此之外,在屈原的其他作 品中还有一些香草作为灵媒沟通人神的描写。屈原对这类的 “香草美人”意象赋予了积极正面的意义 ,作为对神灵的赞 美,在一定程度上,也表现了自身美好品德的赞扬和坚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