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辞
 
 
  一、楚辞的知识
  1,楚辞的含义
  “楚辞”有两种含义,一是诗体名称,一是总集名称。“楚辞”之名,始见于西汉时,宋黄伯思《翼骚序》云:“屈宋诸骚,皆书楚语、作楚声,纪楚地,名楚物,故可谓之‘楚辞’”。这就是说,“楚辞”是指战国后期屈原等人创作的具有浓厚地方彩的新诗体的专用名称。西汉时,刘向辑录屈原、宋玉等人的作品,编成《楚辞》一书,于是《楚辞》又成为诗歌总集的名称。
  现存最早楚辞作品是王逸《楚辞章句》。
  2,楚辞的产生及特点(与《诗经》比较)
  “楚辞”是先秦北方史官文化同南方巫官文化融会交流的产物,是春秋以来楚国形成的独特的地方文化的结晶。影响和孕育
  3,楚辞特征
  (1)从诗体看,楚辞较之《诗经》篇幅结构增长,句式由四言为主变为长短不拘,参差错落。这就使抒情达意更为透辟淋漓,扩展了抒情的容量。
  (2)从语言看,楚辞多用楚语楚声,楚地的方言词语大量出现。句中或句末多用“兮”字,成为楚辞的一个鲜明标志。楚辞与《诗经》语言的质朴不同,以绚丽多彩为特。
  (3)从诗风看,楚辞铺排夸饰,想象丰富,情感奔放,具有浪漫之风。
  二,《离骚》的题义、主题、成就。
  1,题义:“离骚”二字,古来有数种解释。司马迁认为:“离骚者,犹离忧也”(《史记·屈原贾生列传》),班固释为:“离,犹遭也;骚,忧也。明己遭忧作辞也”(《离骚赞序》),王逸释为:离别的忧愁,“离,别也;骚,愁也,经, 径也。言己放逐离别,中心愁思,犹
依道经,以风谏也。”在历史上影响较大的说法主要是这两种。其中以马、班之说最为可信。还有游国恩《离骚纂义》的“音乐名称”说,且有牢骚不平之意。
  2,思想内容:《离骚》是原屈的代表作,是一首带有自传性质的长篇抒情诗。全诗373句,2490字,是我国文学史上第一首由诗人自觉创作,独立完成的长篇抒情诗。《离骚》是屈原心灵的歌唱,反映了屈原对楚国黑暗腐朽政治的愤慨,展现了诗人“存君兴国”的“美政”理想,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的强烈感情,表现了他为了坚持正义、反对邪恶而“九死不悔”的斗争精神和“独立不迁”的峻洁人格。
  3,艺术成就:
  (1)塑造了一个坚贞高洁的抒情主人公的光辉形象。
  (2)运用丰富离奇的神话传说以驰骋想象,把现实与神话境界、神话人物融为一体,构成变幻多彩的情节和诡奇的意境,具有浓厚的浪漫彩。
  (3)发展了《诗经》的比兴手法,运用众多比喻构成一连串富于象征意味的艺术形象,创造出一种寄托遥远,耐人寻味的意境,开拓了我国诗歌以香草美人寄情言志的表现手法。
  (4)形式、语言的创新
  从体式上看,《离骚》打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创造了 “”。
  就语言来说,不仅丰富了诗歌的形象性和生动性,而且增强了节奏感和音乐美。
  多用“兮”字,置于句尾或句中,隔句一用,促成句式的变化,切合感叹抒愤的语气,极富抒情意味和感染力。
  《离骚》中的“求女”有什么喻意?
    《离骚》中有著名的“三求女”情节。一是求宓妃(神话传说中称洛水女神),二是求娀氏之佚女(神话传说中为帝喾之妃,即简狄),三是求虞氏之二姚(神话传说中为夏侯少康之妃),古今关于“三求女”喻意的解说多种多样,似成一个难解之谜。综括可分为十类。
    1、以求女比喻追求贤臣。    2、以求女比喻追求贤君。           
  3、以求女比喻追求美政。    4、以求女比喻追求淑女。   
5、以求女比喻追求理想。    6、以求女比喻追求爱情。    7、以求女比喻追求知音。    8、以求女暗斥郑袖。
    9、以求女比喻追求贤后妃。  10、以求女比喻追求通君侧之人。褚斌杰《楚辞要论》亦认为是寻求可通君侧的人。
  汉乐府
  1,乐府的含义
  乐府原是古代音乐机关的名称。殷商设瞽宗,周设大司乐,秦有太乐令,皆掌管音乐。西汉时的“乐府令”掌管俗乐(太乐令掌管雅乐。东汉时更名太予乐署和黄门鼓吹署)。据记载,汉武帝时的乐府开始采集民间歌辞和乐曲。六朝时,将乐府采集和创作的乐歌称为乐府,于是“汉乐府”就由汉代音乐机关的名称而兼为一种诗体的名称了。至建安,有古题乐府;至唐,又有新题乐府。
  2、乐府诗的分类:
  乐府诗分为郊庙歌辞、燕射歌辞、鼓吹曲辞、横吹曲辞、相和歌辞、清商曲辞、舞曲歌辞、琴曲歌辞、杂曲歌辞、近代曲辞、杂歌谣辞、新乐府辞。
  3、汉乐府民歌的艺术成就
  (1).叙事生动。
  汉乐府民歌最主要的特是长于叙事。汉乐府民歌叙事生动活泼,善于铺陈、渲染气氛,运用对话表现人物性格。
  (2).人物形象鲜明。
  汉乐府民歌善于运用人物的语言和行动来表现人物性格。如《陌上桑》中罗敷与使君的对话,表现了罗敷的聪慧、机智、勇敢、高傲和自尊的性格。
  (3).句式自由、变化多样。
汉乐府民歌没有固定的章法、句法、长短随意、整散不拘。(4).语言朴实凝练,长于叙事言情。
  汉乐府民歌的语言一般都是口语化的,同时饱含感情。
  4、汉乐府民歌在文学史上的地位:
  汉乐府民歌在文学史上起着承先启后的作用,特别是对后代诗歌产生着巨大影响。
  首先是“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创作精神。建安作家“借古题写时事”的古题乐府;杜甫“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白居易“诗诗合为事而作”的新乐府运动,都是对这一创作精神的继承。
  其次,新的诗歌形式的创造。汉乐府民歌的主要形式是杂言体与五言体,突破了《诗经》的四言格式,增强了诗歌的容量和表现力。特别是五言体诗对末建安五言诗的产生,有着重要启示作用。
  第三,在艺术手法上,特别是在叙事诗的写作技巧上,积累了许多宝贵经验,为后世诗歌创作提供了许多借鉴。
 
  重点:
  正始至东晋诗歌
 
  1,正始
  正始是齐王曹芳的年号(240—249),但习惯上所说的正始文学则包括正始以后至西晋立国这一时期的文学。
  2,正始文学的总体特征:
  (1)在整体风貌上,建安文学中那种高扬奋发、积极进取的精神已基本消失,而对人生的哲理性思考以及浓烈的对人生的忧虑嗟叹成为作品的主调。
  (2)在艺术上,正始作家不再效法建安诗人用模仿乐府叙事体的方式揭露时事,而是将抨击时事与抒写感愤融为一体,使五言诗的抒情性进一步加强,诗歌在艺术进一步文人化。
  (3)在风格上,正始诗人创造了曲折隐晦、清隽艰深的风格,并开创了把多首托喻寄兴的诗歌集合成五古咏怀组诗的体例。集中反映作家对社会人生的感怀。
  3,西晋文学特点
  两晋文学最为繁荣的时期是太康(280~289)、元康(291—299)年间。即诗歌创作多追求形式华美,而内容则比建安、正始时期较为贫弱。最能代表西晋文学风貌的作家是陆机和潘岳。
  陶渊明
  1,陶渊明的作品,今存诗125首,文7篇,辞赋2篇。他的辞赋与散文均写得很出,《五柳先生传》、《归去来兮辞》、《感士不遇赋》、《桃花园记》均是其中的代表作。他的《归去来兮辞》,欧阳修曾称道说:“晋无文章,惟《归去来兮辞》一篇而已。”他的赋中还有一篇,有些争议,这就是《闲情赋》。
  2,诗歌分类
  在陶渊明的作品中,最能代表其文学成就的是他的诗歌。他的125首诗,按照题材,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分法,如有的分为二类者,田园诗、咏怀诗,有的分为三类田园诗、咏怀诗、哲理诗,或者如教科书,分为五类,田园、咏怀、咏史、行役、赠答。
楚辞简介
  3,陶诗的艺术特点,大致可有以下几方面:
  (1)平淡自然与诗意淳美的统一
  (2)情、景、理的统一
  (3)豪迈雄健:诗风的另一侧面
 
  南朝诗歌
  一、谢灵运及其山水诗
  1、谢灵运山水诗的特点
  (1)精工富艳的风格。
  (2)细腻的景物刻划。
  (3)结构上的程式化特点。
  2,陶谢比较:
  从诗歌发展史的角度看,魏晋和南朝属于两个不同的阶段:魏晋诗歌上承汉诗,总的诗风是古朴的;南朝诗歌则一变魏晋的古朴,开始追求声。而诗歌艺术的这种转变,就是从陶谢的差异开始的。陶渊明是魏晋古朴诗歌的集大成者,谢灵运却另辟蹊径,开创了南朝的一代新风。清新,天然浑成,深得后人激赏。谢诗不像陶诗那样以写意为主,注重物我合一,表现出整体的自然美,而是更注重山水景物的描摹刻划,这些山水景物又往往是独立于诗人性情之外的,因此他的诗歌也就很难达到陶诗那种情景交融、浑然一体的境界。
  二、 永明体
  1,概念:永明体又称新体诗,是齐梁时出现的讲究声律与对偶,不同于古体诗的一种诗体。
  3,永明体的意义:
  由于讲求了诗歌的韵律美,这就矫正了晋宋以来文人诗的语言过于艰深沉重的弊病,而转向清新通畅。
  由于新体诗的篇幅有一定的限制,不容许过去那样肆意铺排,一味卖弄才华学问的写法,这样明净、凝练的作品开始多起来,这在诗歌史上是一个意味深远的变化,对后来梁陈乃至唐诗语言风格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三、 谢脁
  2,诗歌特点。
第一, 他的诗大体上承大谢,结构为写景加抒情与说理,
第二,他的诗风清新明丽,格调明净潇散,
第三,他的诗在语言上音律谐适,流畅自然,读来琅琅上口。第四,他的诗歌与谢灵运一样,也存在着“有句无篇”的缺点。
  散文
  从公共记忆到个人记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