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6月6日起在北美公映后,《功夫熊猫》在首个周末就收获6000万美元,超过了好莱坞历史上所有动画片的票房。迄今,这部影片在全球已经拿下了近2亿美元。6月20日“出口转内销”到中国后,亦是备受关注、好评如潮,一周票房逼近亿元大关。专业影评人认为,该片有望打破1998年美国动画大片《花木兰》的全球3亿美元票房。国内外很多网友称这是梦工厂自《埃及王子》之后最成功最有艺术感染力的一部动画片。一只熊猫引发的大电影经典案例正式诞生。
但是,这样的成功只属于梦工厂,只属于好莱坞,和我们没有什么关系,也没有一分钱的版权费。我们只不过是被梦工厂俘虏的全球买单者而已,在慷慨解囊和由衷感叹之余,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在中国国宝和文化等中国元素被“中为洋用”且大获成功之际,在中国电影等文化产品竞争力依然普遍薄弱的今天,我们应该怎么办?虽全球化抹平了原有的世界,改变了世界原有的结构,然而,影响人们的或者说还将继续长久影响人们的就是各国的文化,这一国家的软实力。然而,在全球化的大潮中,我们深厚的传统文化正在不断被别人发展利用,并形成一种新的成功的产业化元素,从而又反过来输入我国,影响或制约我们中国文化对世界的影响,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可怕的民族悲哀。如好莱坞风靡世界的大片《功夫熊猫》、《花木兰》等等就是例证。
大熊猫的故事一、相信:中国元素的世界性力量
当相信产生力量。正如片中龟大师的话,从来就没有意外,相信,要相信,相信才能成事。
事实上,所有看过《功夫熊猫》的都知道,这是一部中国元素大全的电影。从电影名称开始,功夫、熊猫、山水、太极、庙会、书法、针灸、卷轴、汉服、斗笠、兵刃、牌坊、庙宇、宫殿、鞭炮、轿子,甚至瓷器上的纹路,都是典型的中国符号;动物们吃的是面条、豆腐和包子,用的是筷子;猴形、鹤形、蛇形、虎形、螳螂是中国传统武术中颇具特的拳法。最让人叫好的,是通篇贯穿的中国写意山水风格:落英缤纷的世外桃源、云雾缭绕的隐逸山林,一派东方古韵呈现于梦工厂的3D世界,据悉,其参考原型就是中国丽江和广西桂林的景观。
从故事上来看,《功夫熊猫》的剧情也简单至极。基本上就是香港老武侠片的翻版:一个可敬可亲的师傅,一个背叛师门走向邪路的不逆之徒,一忠于师傅的新徒弟,以及一个不小心丑小鸭变金凤凰的幸运主角,就连引起一切矛盾的,也是香港老武侠片中常用的套路——一本武功秘籍。对于大多数中国观众而言,这样的剧情再熟悉不过。
可以说,《功夫熊猫》是在尽一切所能制作一部彻头彻尾的中国元素动画片,说到底,是包裹了中国馅的好莱坞快餐。倘若不是那让人拍手叫绝的3D效果,你会很难想象这是一部老外制作的影片。但就是这样的中国元素,在梦工厂的手里,让它变成了有望创造全球动画新标杆的辉煌成就。
事实上,“电影中国热”以及“好莱坞中国热”的局面早已开始:从多年前《星球大战前传3》到中国取景,到《面纱》、《黄石的孩子》等片大多在中国拍摄,大部分启用中国本土演员;从《功夫之王》的“中西合璧”到《木乃伊3》“中国故事”为主,美国动画大片《花木兰》的全球3亿美元票房的记录创造,《功夫熊猫》肯定不是第一个,也绝对不是最后一个。在这方面,老外似乎对中国文化和中国元素情有独钟且更有信心。
中国在全球经济和政治地位和影响力的日益提高,以及中国13亿消费市场的迅猛增长,正是蕴涵5000年深厚沉淀的中国文化全面崛起和振兴的最好战略机遇。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这是一条至高无上的真理。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到中国影响力,文化将是我们最有力最深邃最持久的武器。在全球经济的火车头司机都由山姆大叔变成孔夫子时,我们必须真正的认识自己和展示自己,才有世界更好的认识和接纳中国的可能。
现在,是到了坚信中国文化、相信中国元素世界性成功的时候了!
中国的电影产业,作为文化产业的桥头堡,更应该坚信中国文化,深入挖掘中国元素,创造出真正影响世界的中国电影。
二、想像力:中国电影缺失的灵魂
以往很多国内业内人士抱怨说之所以内地观众不爱看国产动画片,是因为观众对传统的文化元素太熟悉——从小就听就看孙悟空的故事和小画册,长大了再看动画孙悟空,新奇感当然就弱了。《功夫熊猫》给这种说法可以说上了让人面红耳赤的一课。
大家知道创造美国动画片票房纪录的是哪部吗?全球3亿美元票房的《花木兰》,那是彻头彻尾的中国故事。
翻开国内动画电影的档案,2006年那部所谓的魔幻大片《魔比斯环》投资1.3亿,结果票房惨败,新片《葫芦兄弟》票房1000多万都已经让人惊喜……
憨厚可爱的熊猫,明明比好斗的“孙悟空”、比在东西方文化中含义不同的“龙”,都更适合进行
卡通开发,也更适合担当今天“和平崛起”的中国的全球文化大使。中国的艺术家也有得天独厚的创作条件。但究竟为什么,这么多年来中国电影人没有在这样的艺术创造上取得突破?
于是又有人说,我们缺乏资金和技术。
错!我们什么也不缺,除了想像力!
想像力是电影创作,甚至是所有文化产业和创意产业的灵魂!
《功夫熊猫》的导演斯蒂芬森从来没有见过真正的大熊猫,饰演熊猫阿宝的杰克•布莱克也从来没有来过中国,正是因为他们的想象力和诚意才让中国元素在影片中如此诱人。
什么都有国界,唯独文化没有国界,唯独想像力和创造力没有国界。花木兰、孙悟空、熊猫、功夫都是中国独有的文化,但在全球一体化的今天,市场永远青睐想像力至上的一方,它可以随意“掠夺”任何文化。
他们要做的,只是运用好莱坞的机制、思想、想象力和技术,对拿来文化进行杂交创新,打造让全世界都叹为观止的作品效果,再商业包装推向全世界,然后,等着分红数钱。对电影商品生产商而言,拿来主义、娱乐主义和商业至上是他们的标准线。
所以,《功夫熊猫》一开始就让中国观众惊喜:梦工厂以往所有影片LOGO都是一个坐在月牙上垂钓的小男孩,而这次却变成了一个穿唐装的猴子。片中角名字也一改惯例,直接采用中文发音“乌龟”“师父”。在中国功夫片中,武林高手都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创立出虎鹤双形拳、猴拳、螳螂拳、蛇拳等,梦工厂则反其道行之,恢复了这些招数的真身,让虎、鹤、猴、螳螂、蛇成了5大江湖高手。
美国《功夫熊猫》横扫全球的背后,暴露出的是中国电影文化视野狭窄,缺乏发现力、创造力、想象力,实质则是缺乏对本国文化的深层次理解。
相比快乐无比的《功夫熊猫》,《魔比斯环》影片单从名字上看就不伦不类。一部投资超过亿元的动画片,为了模仿西方动画大片的形式,从包装到内容都进行了拙劣的复制。
试想,如果让中国导演拍摄《功夫熊猫》,阿宝很可能变得“憨态可掬”,绝对缺乏想象力。“难道老外不知道熊猫的爸爸应该是熊猫吗?这就是差距。我们固步自封,人家已经走了很远。看完《功夫熊猫》才发现中国导演和西方导演相差最大的不是技术,也不是能力,而是想法。”上海复旦大学的一位老师一语中的。
同样,《功夫熊猫》中阿宝抢肉包子练功的情节也引起了一些中国观众的质疑,熊猫明明是吃竹子的,怎么会为了肉包子而拼命呢?凭什么它就不爱吃肉包子,这是电影啊。如果是国产动画片,很有可能就变成抢竹子了。
这正是问题的关键。
中国文化是一座取之不尽、用之不完的世界超级大宝库。在对中国文化和元素的继承与发扬上,我们真正的差距和匮乏不是资金、技术、人才、市场等硬件,而是观念、信心、价值观、想象力和整合力等软件。
只有打破内心的固定思维,突破头脑禁忌,大胆想像,电影艺术才能获得巨大的生命力。
从《花木兰》到《功夫熊猫》,已经10年过去了。我们不能只是捶胸顿足、痛心疾首,我们更期待中国电影艺术的想像力的“雄起”!
三、大道:寻电影的真正主旋律
电影是艺术,是商业,也是文化和价值的载体。任何一部真正成功的电影背后,都蕴藏着一个精神主张,抑或普世价值观。
但电影的价值观究竟应该是什么?
我们先看看《功夫熊猫》吧。除了景观建筑和中国功夫这些外在中国元素,《功夫熊猫》也颇有中国传统文化的价值神韵。就情节来讲,它是一个中国元素包裹的励志故事,一个笨熊猫偶然得到机会担当救世主的角,并最终打败了所有人都认为不可能打倒的叛逆者。片中熊猫阿宝跟反派角残豹形成鲜明对照。熊猫无心成为“神龙大侠”,却得到神龙秘籍,但秘籍竟是一片空白。残豹天生是练武奇才,却一心为争夺秘籍而丧失了自我。最后熊猫顿悟其实根本没有什么秘籍,到自我方能达到最高境界。这颇具立地成佛的禅宗哲理,是中国文化里最为典型的大道和普世精神。代表功夫至尊的龟仙则反复强调“相信”:从来都没有意外,相信才能成功。这种价值观和哲学韵律与现代社会的成功学、励志学、心灵学等一脉相承。非常容易引起共鸣。
所以,我认为,在商业和艺术背后,电影应该蕴涵和弘扬一种积极向上、和谐进步的大道理,一种没有国界没有时间的普世价值观。尤其是在整个人类都在追求和平与发展的今天,在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撞击和融合的时候。这才是电影的大道,一种更大更高的商业艺术。
自由、正义、英勇、进步、国家、责任,这就是美国大片推崇的普世价值,这也正是美国大
片能在价值观层面畅通世界的关键因素。
在这方面,中国是大道“始祖”。中国5000年文化长河中,处处都是金子:礼义仁智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得道多助,失道寡助;道法自然;厚德载物;和为贵;兼爱非攻等等。这些中国文化精髓,恰恰是世界和平与发展的大道。
但遗憾的是,很多时候这又恰恰是当代中国电影的“短板”。
历史上,《铁道游击队》、《上甘岭》等革命电影曾激励了整个国家。但在一个和平与发展成为主流的国际屏幕上,我们到底能为世界奉献什么样的精神大餐?
江湖、谋杀、情仇、、神秘主义等等,曾一度成了中国大片的主流价值倾向。就算是获得国际声誉的《红高粱》、《大红灯笼高高挂》等影片,在外国人眼里,似乎也成了落后、封闭、愚昧、可怜可笑的代表,倒是对“酒是不是尿做的”颇感兴趣。再后来的《英雄》、《无极》、《十面埋伏》、《夜宴》、《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戒》等全民期待大片似乎已经没有价值观可言,披着中国历史的外衣,纯粹变成错落不堪的情欲纠葛和打打闹闹,只剩下大牌明星和华丽的商业形式了。《亮剑》和《士兵突击》的超常火爆,恰
恰从正反两方面验证了这一点。而冯小刚打造的《手机》、《不见不散》等系列喜剧片,倒是满足了高度精神匮乏的中国人的浅需求,但却还不具备国际文化视野和平台,尚不能走向世界,更不能成为传播中国文化和价值的桥梁和纽带。
这就是中国电影的悲哀。我们有全世界最悠久的历史、最灿烂的文明、最庞大的人口,却拍不出最优秀的电影,甚至不能到和坚持电影的根。
《功夫熊猫》导演斯蒂文森曾说:“和所有好莱坞动画片一样,我们希望这部电影有好笑的台词、夸张的动作,但是一定要有一个很好的主题——‘战胜你自己才能战胜别人’,这是中国古代哲学里面提到过的。所以我们觉得这部电影的内涵是很中国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