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9⽉,张海迪出⽣在⼭东省⽂登县的⼀个知识分⼦家庭⾥,玲玲是她的⼩名。5岁之前,张海迪有⼀个幸福的童年,快乐⽽活泼,成天蹦蹦跳跳跑来跑去。
  可惜,蹦蹦跳跳的时光是那样短暂。1960年⼀个明朗的早晨,玩具室⾥刚上完⼀节“课”,她和⼩同伴们嘻笑着朝门外跑去,忽然跌倒了。从此,双腿丧失了知觉,张海迪也丧失了关于腿的记忆。童年时许多⽣活场景,她都清晰记得,独独不知道腿是怎么活动的,⼈⾛路时的感觉是怎样的。
身残志坚的故事  得了什么病,竟然这样可怕?张海迪当年不知道⾃⼰患的是脊髓⾎管瘤,病情反复发作,⾮常难治。5年中,她做了3次⼤⼿术,脊椎板被摘去6块,最后⾼位截瘫。这样,原来天真活泼的张海迪,只能整天卧在床上。当年,医⽣们⼀致认为,像这种⾼位截瘫病⼈,⼀般很难活过27岁。
  看着伙伴们⾼⾼兴兴地背着书包上学校,终于有⼀天张海迪按捺不住⼼中的渴望,对妈妈说:“妈妈,我要上学!”可是因为⾃⼰的⽣活不能⾃理,所有的学校都不接收。
  病情是⽆情的,每当病痛折磨她时,坚强的张海迪没有流泪,疼得实在厉害时,为了分散注意⼒,她就猛揪⾃⼰的头发,打算⽤⼀种疼痛来代替另外⼀种疼痛。渐渐地,她揪下来的头发,都能编成⼀条辫⼦了!
  对张海迪来说,家是⼀所特殊的学校。在这个特殊的学校⾥,聪明、好学的张海迪学拼⾳,学查字典,学⼀个⼜⼀个⽣字。她趴在床上,⽤胳膊⽀撑着⾝体,抄书。没有⼈催问。没有⼈检查督促。没有考试和
考试中的竞争,全靠着⾃⼰。⼀本⼜⼀本⼩学课本学完了。但是很难哪,得⾛不少弯路,多耗费很多时间。⼀道算术题,她做12遍,得出的竟是12个答案!她本来就不喜欢算术,得啦,丢开不学算了!可是不⾏,硬着头⽪也得学会它。第13次终于算对了。努⼒是加倍的,可是成功的喜悦也是加倍的呀。于是,她的学习⾃觉性、学习乐趣与⽣活的意志,还有思维能⼒,便随着知识⼀起增长起来了。
  1970年4⽉,张海迪跟着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亲张坦夫、母亲毕江娇,坐着⼀辆⼤卡车,来到莘县⼗⼋⾥铺尚楼村,开始了农村⽣活。起初,张海迪感觉农村⾮常陌⽣,没有电灯和⾃来⽔,⽣活也⼗分艰苦。但是,在那些淳朴的村民⾝上,张海迪很快感到了更真、更朴素的爱。她发现⼩学校没有⾳乐教师,就主动到学校教唱歌。课余还帮助学⽣组织⾃学⼩组,给学⽣理发、钉扣⼦、补⾐服。
  当看到当地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张海迪便萌⽣了学习医术解除众病痛的念头。她⽤⾃⼰的零⽤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体模型和药物,努⼒研读了《针灸学》、《⼈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动物的⼼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位,她在⾃⼰⾝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在⾃⼰的⾝上练针体会针感。
  “书上写着怎么样进针,可以在⽩菜疙瘩上、在萝⼘上。在⽩菜疙瘩上进了⼏天以后,就在⾃⼰⾝上(进针),我觉得医⽣就是要这样,⾸先要⾃⼰感觉。有⼈问我说,海迪是不是你的腿没有知觉,你的胸以下没有知觉,你在⾃⼰⾝上扎针不痛苦啊?我说恰恰相反,我最开始针灸的时候,是扎⾃⼰最疼的地⽅,
⽐如向包括脸上的⽳位,包括印堂⽳,扎了以后是什么样的感觉,我要知道。”功夫不负有⼼⼈,她终于掌握了⼀定的医术,能够⼀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年中,为众治病达1万多⼈次。“曾有医⽣嘱咐过我的⽗母,如果我要是得泌尿系感染、肺部感染,或者是褥疮,我会因为感染⽽死去。我给别⼈当医⽣,我也给⾃⼰当医⽣。15岁在农村的时候,我⽣了褥疮,晚上点着⼩油灯,对着镜⼦,我把⾃⼰⾝上溃烂的⾁剪掉——所以,现在最怕听的就是剪⼑的声⾳。”
  当年,张海迪作为⼀名待业青年,也曾有过⾃卑感。“1年多的时间⾥,我四处报名,⼋⽅写信,常常在招⼯单位的门⼝⼀待就是半天。我真想能为社会做点事,可就是没有⼀个单位要我。在别⼈眼⾥,我是⼀个废⼈。”于是,当年,张海迪想到过⾃杀。
  1974年7⽉14⽇,张海迪趁⽗母出⼯,收拾好东西,写好遗书,说⾃⼰不愿做沸腾⽣活的旁观者,然后⼀次性吃了30⽚,⼜给⾃⼰打了6⽀。在静静地躺在那⼉等待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张海迪忽然想到了尚楼村的乡亲们,真舍不得离开他们;⼜想到了保尔在海淀公园⾃杀的情景,他也绝望过,但最终还是战胜了懦弱和病残,成了⽣活的强者。想到这些,张海迪挣扎着爬起来。可药物起作⽤了,爬不起来了。于是,她拼命地喊:“快来⼈啊,救救我,救活我吧!”
  经过五六天的抢救,张海迪终于苏醒过来。看到⾝边的亲⼈朋友、医⽣护⼠,她惭愧极了,对⼤家说:“我错了,从今以后我要勇敢地⽣活下去。死,也要在⼤笑中死去。”
  ⽇后,曾有记者问张海迪:如果你能拥有第⼆次⽣命作为⼀个健全的⼈,你的愿望是什么?张海迪说:“假如我能再有⼀次⽣命,我会实现我最想做的⼀件事,就是当⼀个医⽣,这也是我从⼩的⼀个梦想,我15岁时就⾃学医术给乡亲们治病,但没有机会真正穿上⽩⼤褂当⼀名⽩⾐天使。”
  后来,她随⽗母迁到县城居住,⼀度没有安排⼯作。她从保尔?柯察⾦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舞,从⾼⽟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决定⾛⽂学创作的路⼦,⽤⾃⼰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们的⼼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着,写⽇记、读⼩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
  认准了⽬标,不管⾯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次,⼀位⽼同志拿来⼀瓶进⼝药,请她帮助翻译⽂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了,张海迪便决⼼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上、乃⾄⼿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来了客⼈,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师。经过七⼋个年头的努⼒,她不仅能够阅读英⽂版的报刊和⽂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辑时,这位年过半百的⽼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路,在⼀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当初,为了给张海迪治病,母亲变卖了⼿表、⾐服等物品,还⽋了⼀⾝的债,从⽆怨⾔,默默地尽着
母亲的神圣义务。尽管家⾥穷,但⽗母总是尽努⼒满⾜她的要求。凡张海迪喜欢的书,不管花多少钱,跑多远的路,⽗母总要想⽅设法给她买到。⽣⽇或节假⽇,书成了⽗母送给她的礼物。
  在残酷的命运挑战⾯前,张海迪没有沮丧和沉沦,她以顽强的毅⼒和恒⼼与疾病作⽃争,经受了严峻的考验。她虽然没有机会⾛进校门,却发愤学习,学完了⼩学、中学全部课程,⾃学了⼤学英语、⽇语、德语和世界语,还当过⽆线电修理⼯。后来还攻读了⼤学本科和硕⼠研究⽣的课程。
  1981年,张海迪获莘县⼴播局先进⼯作者称号,这年12⽉《⼈民⽇报》⾸次报道了张海迪的事迹;1982年,张海迪获聊城
地区“模范共青团员”和“三⼋红旗⼿”称号……
  今天,张海迪总在说,⼈就得有勇⽓与⽣活中的不幸抗争。⼈的⼀⽣总会有坎坷,就看你以怎样的⼼态去对待——张海迪喜欢豪⾔壮语,因为她将⾃⼰的⽣活与座右铭式的豪⾔壮语融合在了⼀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