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
启蒙教育
中华传统文化凝聚着广大劳动人民的集体智慧,应用于幼儿课程能够让幼儿了解文化,体味文化的多样性和差异性。幼儿在幼儿园日常的教学活动及生活中,能够潜移默化地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在这一过程中理解和感悟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获得良好的陶冶。在陶冶过程中,传统文化的内在精神才被真正唤醒。
一、国内外研究现状和发展动态
在全球一体化的目前,许多幼儿教育机构、幼儿家长越来越多地受国外文化的影响,对中华传统文化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许多传统文化因素和形态逐渐被舍弃和遗忘。
著名大学教授郭齐勇曾经在讲话中提到“弘扬传统文化,要从娃娃抓起。”[1]同时点明了先人留下的智慧和当今社会的联系,讨论前人留下的智慧怎么推动当今社会的发展。同时,冯骥才也提出过一些相关的理论,认为一个没有文化的民族是没有希望的,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是一代代人前仆后继、永无止境的浩瀚工程,在这个过程中,民族认同感和自豪感也就得到进一步确立和巩固。
1.挖掘传统文化是幼儿园课程资源的需要经过五千年的传承和积淀,中华各民族在冲突和交流中互相融合,
形成了我国独特的文化,值得我们每一位炎黄子孙去品读和翻阅。中华传统文化在生活的经验中逐渐积累起来,具有浓厚的生活气息,也更贴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幼儿的年龄阶段和心理特征表明,越接近幼儿生活层面的内容对幼儿的影响也越深。中华传统文化不仅仅是我们生活智慧的结晶和优秀文化的传承,最重要的是中华传统文化就在我们的身边,是幼儿可以亲身经历、亲身感受的,在实行幼儿园课程时我们必须要关注幼儿生活的社会共同体文化,并把它作为幼儿园课程可以利用的重要教育资源。
2.传承传统文化是促进幼儿发展的需要
中华传统文化内涵丰富,不仅包含传统节日、传统伦理道德、传统曲艺、传统工艺、民间体育游戏,也包含寓言故事等,对于幼儿的健康、语言、美术教育以及人际交往等方面的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幼儿教育必须落实的一点就是向儿童展示祖国的优良传统文化,培养他们继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意识。《教育法》中明文规定:“教育应当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传统,吸收人类文明发展的一切优秀成果。”[2]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教育模式内容的摇篮,是中华民族历经几千年的发展而沉淀下来的宝贵遗产。从古至今,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步伐从来没有停止过。除此之外,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对于幼儿的发展,还表现在幼儿民族精神的发展方面,主要体现在对自己民族历史文化的自觉性的传承以及强化自身民族尊严的心理能力。
3.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应用的研究不足
已有研究中中华传统文化和幼儿园课程二者结合在一起的研究则
摘要:随着幼儿园课程改革的深入,教育工作者们逐渐认识到中华传统文化对幼儿发展的重要性,开始重视从中华传统文化中挖掘幼儿园课程资源。中华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文化因素和民族彩,不仅能增加幼儿园课程的活力,也更符合现如今幼儿园课程的发展理念和趋势。但是中华传统文化在实际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过程中,存在未受到幼儿教师的充分重视,教师在实践操作过程中缺乏能力;课程利用率不高,造成资源流失;活动形式单一等诸多问题。本文研究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探究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中应用存在的问题。以及对中华传统文化如何更好的与幼儿园课程融合提出建议与对策。
关键词:中华传统文化;幼儿园课程;现状及对策研究
很少,仅有的几个研究中在传承方面也没有提出相对有效的方法。在幼儿园课程中进行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不仅是传承了优秀文化,同时能让幼儿在自主、自由、合作的教学活动中积累各种经验。我们应综合衡量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从各个层面挖掘其价值,融入幼儿园课程中,使其真正达到促进幼儿全面发展的目的。
综上所述,教育离不开已有的文化情景和文化环境,生活在中华传统文化影响、熏陶下的幼儿,在成长的过程中不可避免的受到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通过探讨中华传统文化在与幼儿园课程融合过程中存在
的问题和解决措施,希望能引起广大幼儿教育工作者的思考,为幼儿园及教师提供切实可行的建议,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和幼儿的全面发展共同努力。
二、中华传统文化的作用
1.社会需要层面,对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
延续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当我们在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并将其作为学习内容纳入幼儿园课程,就像接过了传统文化的接力棒,继续彰显着我们的文化特。陈鹤琴先生曾说“教育要走向大自然大社会中取材”,陶行知先生也指出“教育要走到田间地头去”。因此幼儿园在幼儿学习国家主流文化的同时提供幼儿深入认识本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的机会,促进幼儿对传统文化的感知力。让幼儿在学习中感受文化的独特和魅力,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与感悟,增强民族认同感和文化自信。
2.幼儿园园本课程需要层面,作为课程资源的研发
建立园本课程体系,建设园本特。在丰富课程内容的基础上深入整理融合,形成特有的园所文化印记。文化熏陶是一个持续、渐进的过程。幼儿园的物质环境是彰显民族精神的重要门户,具有隐性的教育功能。它能够通过可见、可感、可操作的文化对儿童的归属感、认同感以及获得感起到重要催化作用,从而实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直接感知。[3]幼儿园应重视在物质环境创设中渗透和植入传统文化
元素,以增强幼儿园的传统文化底蕴,滋养幼儿的心灵。既能够使幼儿园的文化底蕴更加深厚,又能够使幼儿园的课程资源更加广阔。
三、中华传统文化在幼儿园课程应用中存在的问题(一)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的发展缺乏认知
1.幼儿教师对应用传统文化的看法和能力有待提高。部分教师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了解。教师作为幼儿活动的主导者,其对传统文化的态度和运用传统文化开展幼儿园课程的能力直接影响着幼儿活动的效果优劣。
2.教师传统文化素养的缺失。
一是在现代文明的冲击下,很多传统文化被不断更新迭代的电子设备及层出不穷的现代化数据所取代,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二是由于幼儿园教师队伍年轻化,受主流文化影响较深,对于传统文化缺乏
中华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杨文晓 张心愉(山东协和学院)
启蒙教育
了解和掌握。三是由于教师在职前的学校教育和职后的教师培训过程中传统文化并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教师缺乏相关的理论知识和实践指导。由此教师对于传统文化开发利用的必要性缺乏深入认识。
3.教师缺乏筛选改编和发展创新能力。
一是观念上由于对于传统文化价值的看法和态度缺乏存在不足直接导致了教师对于其应用过程中的改编和创新缺乏认识。二是由于能力上教师缺乏应用传统文化的理论知识和系统的职业培训,在实际应用过程中难免出现教学活动中实效性不高的问题。
(二)中华传统文化自身发展的局限性
1.传统文化资源的流失。电子娱乐产品的冲击及西方文化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挤压,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发展,电子娱乐以其层出不穷的更迭迅速的内容使人应接不暇,花费大量时间耗费其中。由此,传统文化在人们心中的地位急剧下降。随着时间的流逝,部分传统文化逐渐消失在人们的记忆里,造成资源流失。
2.传统文化环境和空间的萎缩。文化的渗透塑造着人类的行为。幼儿通过和环境的互动来建构一定的文化心理意识,从而形成一定的文化行为。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儿童是通过和环境的互动来建构自我的。因此要想幼儿形成怎样的社会认知和怎样的社会行为,必须给他提供一个怎样的文化环境。教育家杜威
曾指出:“一切教育都是通过个人参与人类社会意识而进行的。这个过程几乎是在出生时无意识地就开始了。它不断地发展个人的能力,熏染他的意识,形成他的习惯,锻炼他的思想,并激发他的感情和情绪。由于这种不知不觉的教育,个人便逐渐分享人类曾经积累下来的智慧和道德财富,他就成为一个固有文化资本的继承者。”[4]现代环境的变化导致传统文化应用的减少,存在的乡土背景逐渐变淡。生活和劳动方式改变减少了人们接触传统文化的机会。
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建议及对策
(一)提升认识,培养能力。
作为教学活动的主要承担者和主导者,教师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和实际应用能力直接决定着教学活动的实际效果。教师应有自主学习,自我提升的意识和能力。
1.阅读文献。通过阅读与传统文化相关的文献及专著,不断充实思想提高认识,深刻了解掌握传统文化的价值。用教学和课程理论武装自己,提升自己的文化素养。
2.积极实践。不断组织传统文化活动实践,筛选改编,发展创新,在实践中积累经验,反思提高,为幼儿提供充满趣味性的传统文化课程。以理论指导实践,以实践验证理论。
3.实地采风。深入劳动人民生活,观摩传统文化发展过程,领会其精神和魅力。
4.参加培训。寻求多种途径和平台,学习关于传统文化应用和课程设计的理论知识,如参加专题讲座,请教专家。
教师承担着开发利用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在课程资源建设的过程中,要始终把教师队伍的建设放在首位,通过对教师这一重要课程资源的开发带动其他课程资源的优化发展”。[5]教师要发挥积极主动性,担任起研究者、建设者和评价者的角。
(二)挖掘资源,丰富内容。
通过多种方向多种途径寻民间体育游戏资源:
1.人。一是通过幼儿园教师,教师间通过“头脑风暴”集思广益,搜集自己了解到的传统文化。二是面向广大家长,利用平台和等渠道,征集家长们的传统文化知识。三是向民间高手学习,向老一辈艺术家,街头巷尾的民间人物请教,了解学习原汁原味的具有地域特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2.资料。走进当地图书馆、博物馆、民俗文化馆,寻各种关于传统文化的记载资料,图片,游戏实物。学习、传承和保护逐渐消失的优秀传统文化。
3.田野调查。深入传统文化、艺术、习俗保持较好的地方进行采风。
[6]挖掘学习逐渐消失的民间传统文化,发扬优秀传统文化并融入教学。
(三)创设环境,多元利用。
1.合理利用户外环境。《纲要》中明确表明幼儿园教育应“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形式”。2015年12月,在由教育部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明确指出:“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寓教育于各项活动之中”这说明了游戏在幼儿园教育的重要地位。幼儿园必须以幼儿发展和兴趣为基点,开展丰富多彩的区域活动,可以更好地促进幼儿自我认识、自由快乐的成长。在户外活动区为传统文化准备固定的游戏区域,有效保证传统文化的顺利展开。
2.创设物质文化环境。充分利用幼儿园主题墙、走廊、上下楼梯的墙面,创设墙壁文化。在墙壁上布置传统文化的图片,在阅读区投放关于传统文化的读本,引导幼儿主动的学习,模仿和探索。让幼儿在耳濡目染中内化对传统文化的认识,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趣味与魅力。
3.利用家庭和社区文化生活环境。家庭坏境和幼儿所在的社区坏境也是进行传统文化的重要环境。家长可带领幼儿学习重温自己记忆中的传统文化,也可以和幼儿一起学习幼儿园里教授的传统文化。社区作为幼儿生活的中间系统,可组织开展社区传统文化竞赛等活动,让家长和幼儿一起参加,不同家庭作为单位,互相交流学习。《纲要》在总则中指出,“幼儿园应与家庭、社区密切合作,与小学相互衔接,综合利用各种教育资源,共同为幼儿的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在组织与实施中又强调,“充分利用自然环境
和社区的教育资源,扩展幼儿生活和学习的空间”。[7]
(四)改编创新,激发潜力。
1.丰富内容形式。传统文化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可以融入现代元素,增添光彩焕发活力。教师可征求幼儿想法建议,和幼儿一起共同助力传统文化的发展。如小朋友玩习惯了的游戏,教师可以帮助“换个装”变成可爱的小动物形象。教师可以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想法并一起动手制作,激发孩子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及动手能力,让传统文化更加新颖。
2.因材施教,进行改编。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动作发展水平,将传统文化化繁为简或升级难度,使幼儿易于乐于接受。
(五)汇编成册,形成园本课程
形成园本课程是保留应用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幼儿园应注重教学过程中资料的总结和整理,及时地将设计方案、教具制作方法及教学规则、幼儿学习的过程等形成文档和影像资料收录整理,汇总成幼儿园的传统文化资源库。将传统文化汇集整理成园本课程是对于传统文化利用的建设性应用。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对幼儿对家庭对园本课程对文化传承的多重价值。幼儿园应抓住儿童的兴趣特点,顺应当前社会发展需要,将传统文化的教育价值最大化,将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教育因素融合,让
中华优秀文化焕发新时代的光彩。
参考文献:
[1]郭齐勇.文化学概论[M].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社,1990.
[2]王立山.中国传统文化概论[M].中国文艺出版社,1994.
[3]吴荔红,曹楠.幼儿园传统文化教育的价值诉求[N].中国教育报,2018-07-05(7).
[4]倪胜利.教育文化论纲[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1.
[5]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组织编写《全日制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解读实验稿》,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180
[6]刘贺佳.基于民间歌谣的幼儿园艺术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0.
[7]教育部基础教育司《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解读第2版[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2.
课题来源:
2019年山东省大学生创新训练项目“传统文化融入幼儿园课程的路径研究”(项目编号S201913324025)
1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