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第10期333
教学管理
论优秀传统文化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柴艳丽
引言:“至乐莫如读书,至要莫如教子”,望子成龙,盼女成凤是中国家长的普遍心理。然而真正落实到实处时,才发现这是一本很难念的经。随着年龄的增长,可以发现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父母,但是没有哪个孩子越来越像自己的老师。家庭教育是其他一切教育的基础,父母对孩子的成长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一、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影响力   
(一)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为孩子的成长奠定了坚实的人
文底蕴。   《老子》第三十三章的“胜人者有力,自胜者强”。《周
易》中的“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清朝康有为的“自强为天下健,志刚为大君之道”,《荀子·修身》中“以修身自强,则名配尧禹”,这些为人们立足于天地间确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立了标准。自强不息是我们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熔铸成的民族精
神,正是凭借这种精神,中华民族历经沧桑而不衰,备经磨难
而更强,豪迈的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对于个人而言,自强是
实现人生价值的必备品质,是进取的动力,是通向成功的阶梯。
家庭教育中就应该让孩子懂得:有了自强不息,才能坦然应对
生活中的艰难险阻,克服重重困难走向成功,做生活的强者。      (二)以天下为己任的情怀赋予孩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古人所说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位
卑未敢忘忧国”、“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的报国情怀,“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正气,“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献身精神等,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我们都应该继承和发扬。中国文化中的忧患意识十分强烈,孟子就提出 “生于忧患死于安然”,个人的生命存亡、事业成敗和国家的盛衰强弱与是否具备忧患意识休戚相关。(三)崇德尚德的家风有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家风在中国传统文化上具有的核心地位是世人所
公认的,家风又称门风,涉及家族和家庭的价值观念,文化氛围、生活观念、生活方式等内容,家风是家族或家庭经过多年形成的家族风气、风尚和风格,是一个家族独有的特征。诚信有礼、勤俭节约、报效祖国等是传统家风的精髓,不同形式、不同观念的家风,影响青少年不同的人生,形成不同的做事风格和不同的处事态度。古语曰“德是为人之本”,一个人成长过程中,如果得不到正确的行为规范的指引,不重视高尚人格品质的健全完善,积极向上的生活情趣培养,极易出现各种问题,而家庭是这些教育的第一站。因此,思想道德教育在家庭教育过程中不能欠缺。   二、当前家庭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一)错误的家庭教育理念不利于孩子的健康成长   
1、重智轻德教育影响孩子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家
庭教育是一切教育的基础,家庭对孩子的思想道德教育,关系
到孩子走什么路、做什么人、能否成才等关键问题。孩子在成
长过程中,如果失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缺乏必要的理想信念,积极向上的生活目标与追求,容易导致精神空虚、无所事事,是非观念淡薄,甚至会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   2、期望值过高教育,使孩子丧失了感受快乐、体验生活的机会,成长容易出现偏差。因为是独生子女,家长对孩子倾注了全部的爱,甚至把自身的“遗憾”,用最美好的“希望”寄托在孩子身上,对孩子“成才”的期望值较高。过分看重孩子的学习成绩,忽视孩子体验生活和感受快乐的能力,结果往往不尽如人意。   
(二)家庭教育方式缺乏科学性,影响孩子的身心发展   1、溺爱型教育,易养成孩子自私骄横的性格,不利于人际交往。中国的父母爱孩子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但部分家长的爱却不够理性,教育孩子过程中出现许多失误。只是付出而不求回报的养育方式造成孩子习惯了接受,习惯了索取,习惯了只考虑自己的结果,一切以自我为中心,只知道追求自我感知的满足,待人缺乏真诚,极少考虑他人的感受,形成只知受
人爱、不知爱别人的性格,自私骄横、惟我独尊不利于将来的人际交往。不会明辨是非,缺乏责任感,依赖性强,是适应能力差,缺乏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的能力。2、放任式教育,使孩子行为缺乏规范,易造成人格缺陷。一些家长因为忙于事业或是自身条件限制而无暇、无奈顾及教育孩子,对子女的行为举止采取不加干涉的态度,放任自流,在这种家庭里成长起来的孩子,由于长期缺少父母的亲情,缺
少约束,没有规矩意识,人生观和价值观容易扭曲,对学习厌恶,极易形成冷酷自大、目空一切、玩世不恭的不良性格。      三、如何发挥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的作用   (一)自强不息、志存高远为孩子的人生指引前行方向。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是中华民族永无止境的精神追求,是激励我们战胜各种艰难险阻的致胜法宝,是鞭策着人们为理想而不懈追求、执着奋斗。志存高远的精神从小养成,能够让孩子终身受益,有助于他们成为一个有理想、有抱负、有追求的人,个人梦想融入到社会进步中,与时代同步、与社会共发展。   
(二)修身养德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奠定坚实的基础。一个人长大后,要成为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什么样的人才,不仅仅是自然科学、社会科学知识的积累,更重要的是社会伦理道德知识的积累和熏陶。家庭对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至关重要,可以说德育的主要施教者应该是家庭中的父母,孩子具有很强的可塑性和模仿性,大部分时间又是在家庭中度过的,为人父母者应做好潜移默化、润物细无声的育人工作。   (三)优秀的传统美德铸就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刚直不阿、廉洁奉公、热爱祖国、敬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应用于家庭教育中,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良好的性格和行为
习惯,关系着孩子一生的幸福,家长应该重视孩子理想、兴趣、诚实态度、合作精神等非智力因素的发展和培养。培养孩子活泼、开朗、进取的性格,良好的行为习惯,强烈的公民意识和社会责任感。让孩子懂得:现成人,再成才,鼓励孩子朝着习惯良好、品行端正、目标远大、意志坚定的方向努力。作者简介:柴艳丽(1979-)女,汉族,籍贯:甘肃白银,工作单位:
甘肃省白银市育才学校,数学教师,一级教师,研究方向:家庭教育。甘肃省白银市育才学校,甘肃白银  730900
摘  要:本文阐述传统文化在家庭教育中有着很好的影响力,将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主义情怀、崇尚道德的价值观、敬老、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等传统文化中的精华贯穿于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有助于培养孩子良好的行为习惯、强烈的公民意识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关键词:传统文化;贯穿;家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