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探究◎王怀宇
引言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高中阅读教学中的渗透,不仅可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也可以丰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内涵,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跨文化素养。为了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教师必须遵循渗透原则,比如遵循发展学生的原则、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遵循生动课堂的原则等,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效果。基于此,本文将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进行探究分析,并提出一些有效渗透建议,以下将进行详细阐述。
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价值
一是丰富课程教学内容。新课改教育指导下,对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出更高的要求,教师需要从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的角度出发,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堂,利用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来丰富课程教学内容,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英语知识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有助于打造实效性显著的高中英语阅读课堂。同时,教师不仅可以从教材内容中挖掘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也可以从生活中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素材,从而提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效果。
二是培养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是各个民族文化的结晶,其中包含不同地域的风俗习惯
与价值观念,有助于丰富高中英语阅读教学内涵,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中逐渐形成跨文化交际能力。
三是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口语交际热情,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使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形成人文素养。
2.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原则
2.1发展原则
在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要想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优势,必须遵循发展学生的原则,在阅读教学设计方面应考虑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兴趣爱好等,并结合新课改教育目标、核心素养教育目标等,从教材中挑选出适宜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以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比如教师应立足当代实践,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之间的契合之处,并结合当前我国社会发展的实际,赋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现代性的思想内涵,从而助力学生健康成长。
2.2循序渐进原则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过程中,必须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需要教师投入较多的时间和精力。比如在教学设计上必须遵循减负增质理念,不仅要降低学生的学习压力,也应重视提升学生的学习质量,使
其能够在学习中更好地感受与体会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同时,教师必须依据高中英语教学需求选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切入点时,可以从单元主题的角度出发,利用互联网信息技术的优势搜集相应的文化素材,从而使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和技能的同时也能逐步形成文化素养。
2.3生动课堂原则。
在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阅读教学的生动性,使课堂变得生动有趣有助于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这也要求教师必须重视转变以往的教学观念,可以在课堂教学中引入多样化的教学方法,比如情境教学、生活教学等,以增强高中英语课堂教学的生动性,从而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的目标。2.4寓教于乐原则
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运用寓教于乐的方法,从趣味教学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参与性、主动性,从而真正促进文化和知识教育落细、落实。
3.高中英语阅读教学中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措施
3.1以情境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情境是一种生动性、实效性较强的教学方法,其可以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媒介,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使学生可以更好地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
以译林版“Sports culture”课程教学为例,本课程主要是让学生了解体育文化。在本课程教学准备环节,如何让学生更好地认识体育文化是本课程的教学难点,教师可以从文化渗透的角度出发,结合情境教学法从文化的角度引导学生对体育文化进行探究,过程中可以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学生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的体育文化了解。
在课程预习环节,教师可以制作预习型的
71
微课视频,让学生结合相应视频进行课程预习,使其能够逐步了解不同国家与地区的体育文化特点,以便于后续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在课程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可以根据课程内容以及教学目标,设计阅读主题情境,如“体育文化”,配合微课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结合课程内容分析与探究不同体育文化的特点,包括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区别等,过程中还可以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引导学生对我国体育文化进行探究,使学生在交流探究中逐渐提升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有助于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等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让学生阅读一些与中国体育文化有关的文章,并能简化翻译,以强化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帮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逐渐形成文化素养。
以译林版“The art of painting ”课程教学为例,本课程主要介绍了绘画艺术。在课程准备环节,教师应遵循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将文化素养培育、跨文化交际能力培育作为本课程的教学目标,并结合情境教学进行阅读课程教学设计,使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不仅可以掌握课程知识点,也能更好地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在课程预习环节,教师让学生结合先预读课本内容,了解各个国家绘画艺术的区别,其间教师可以引入智慧教育平台,针对课程中主要知识点以及难点设计预习课件,以降低学生的预习难度,增强学生的预习成效。在课程阅读教学环节,教师需要从情境教学的角度着手,配合智慧教育平台打造阅读情境,如“绘画艺术”,让学生在阅读中尝试绘画,过程中可以配合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带领学生分析绘画艺术,比如中国传统绘画艺术中包含大量绘画技巧,教师可以利用智慧教育平台的方式播放相应的绘画片段,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角度对绘画艺术进行讲解,以帮助学
生更好地掌握绘画艺术。之后教师还可以采用绘画活动,让学生结合中国传统绘画艺术进行交流,比如中国绘画艺术的风格特点、中国绘画艺术的类型等,使学生在课程知识学习中逐渐形成文化素养,从而增强课程教学的实效性。等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还应结合课程阅读教学的要求,利用智慧教育平台推送一些与“The art of painting ”知识点有关的阅读题,并在其中渗透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的文化素养,也能利用智慧教育平台考查学生的课程知识掌握情况,有助于教师基于相关数据信息对后续高中英语阅读教学进行优化完善,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3.2以生活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生活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应结合陶行知生活教育观,积极从现实生活中挖掘素材,使生活可以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媒介,这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对课程知识的学习兴趣,也能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从而实现新课改的教育目标。
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以译林版“Exploring poetry ”课程教学为例,本课程的主题是探索诗歌为主,让学生认识到不同国家的诗歌特点。在课程准备环节,教师应遵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需要,结合生活素材制订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方案,使学生可以在英语阅读教学中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点,能
更好地认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有效渗透。在课程预习环节,教师可以结合课程内容制作预习型的微课视频,让学生结合课程内容配合微课视频进行阅读,同时教师也可以提出一些
探究性问题,“你喜欢诗歌吗”,“你喜欢什么样的诗歌”等,用问题引导学生深度阅读文章,有助于提升课程阅读的效果。在课程阅读教学环节,教师可以结合设计生活话题,如“你能结合生活素材创造简单的诗歌吗”,“中文诗歌与英文诗歌有什么样的区别”,之后配合微课视频的方式引导学生基于相关话题进行探讨交流,使学生在交流互动中深化对课程文章的理解。在学生交流探讨的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如利用多媒体平台播放中国的诗歌文化,拓宽学生的交流探讨边界,使学生可以在课程学习中逐渐形成文化素养。等课程结束之后,教师还可以布置写作任务,如将一些优秀的中文诗歌,用英文的方式进行表达,这有助于增强高中英语阅读课程的教学效果,从而实现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以译林版“Fit for life ”课程教学为例,本课程是帮助学生了解祖国珍贵医学文化遗产,从而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在课程准备环节,教师必须结合课程阅读的要求,结合生活化素材制订教学方案,以帮助学生了解中药的特点。在课程预习环节,教师可以利用智慧教育平台的方式推送预习任务,包括思考中药与西药的特点与区别等,通过课前预习,有助于帮助学生了解与掌握中药有关知识,并能增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渗透,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感。这不仅可以提升预习效果,也能增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效果。在课程教学过程,教师可以利用智慧教育平台的方式展示一些中药,利用信息教学可以增强本课程的阅读效果,帮助学生了解与认识不同中药的特点。之后教师还可以从生活的角度着手,设计一些常用病症,应该运用哪些中药等,利用生活话题引导的方式可以加深学生对中药的认识,有助于更好地实现本课程的教学目标。过程中教师也可以引入不同国家药物,增强学生对不同国家药物文化的认识。
等课程结束之后,教师可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渗透的角度着手,让学生自主搜集中国的一些中药类型,掌握不同中药的特点,这不仅可以增强学生对课程知识的掌握,也能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有助于实现核心素养的教育目标。
4.结语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不仅可以丰富课程教学素材,也能增强学生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认识,实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为此,教师必须重视在高中英语教学中渗透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比如可以从情境的角度着手,设计一些主题情境引导学生通过课程探究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从生活的角度着手,结合生活素材激发学生对课程的探究兴趣,并在探究中逐渐认识与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这些建议可以发挥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有助于帮助学生在学习英语知识的过程形成文化素养,从而助力学生更好地学习与成长。
(作者单位:江苏省常州市金坛区教师发展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