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实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影响摘要:在文化多元化急剧发展的今天,中国传统文化特别是儒家思想在中国乃至全世界仍然发挥着巨大的影响和作用。
在中国古代思想史中,儒家法律思想居于主流地位,为中国传统政治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现代法治和德治有着深
刻的影响。
关键词:儒家思想、传统文化、影响
一、儒家思想的起源与发展
1、儒学的起源
(1)春秋时代
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开创者,他的政治、教育、经济等思想奠定了儒家思想的基础。“仁”、“礼”是其思想的核心内容。
在治国方略的上,他主张“为政以德”,即崇尚用道德和礼教来治理国家。这种“德治”思想,体现了中国古代的人道主义和秩序精神。
孔子作为一位杰出的教育家,其教育思想在当时很先进。他提倡“有教无类”,广泛地开办私学、招收学生,改变了只有奴隶主贵族能够享有受教育权的状况,把受教育的范围扩大到平民。
孔子的经济思想可概括为“见利思义”的义利观和“富民”思想。他提出,在“义”和“礼”的关系上,“义”应该居于首要地位的。只有重“义”,才能获“利”。同时,统治者要以德治国,就必须以百姓的利益为重,只有百姓富足,国家才会。
(2)战国时代
战国时代,儒家的主要代表人是孟子与荀子。
孟子的主要思想有民本思想和仁政学说。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很好地概括了孟子的民本思想。孟子认为,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对于国家的治乱兴亡,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他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因为这是关乎得天下和失天下的关键问题。
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发展为仁政学说。他的政治论,是以仁政为内容的王道。如果统治者实行仁政,可以得到人民的衷心拥护;反之,如果不顾人民死活,推行暴政,必会成为独夫民贼,被人民推翻。
孟子还提出了“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规范,并且认为这些道德规范是每个人生来就有的;又把人伦关系概括为五种:“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如果每个社会成员都用仁义处理人与人的关系,封建秩序的稳定和天下的统一就有了可靠保证。
荀子推崇孔子的思想,但又总结和吸收了诸子百家的理论主张,形成了富有特的“明于天人之分”的自然观、“化性起伪”的道德观、“礼仪之治”的社会历史观。
荀子认为自然界和人类各有自己的规律和职分。天人是不相互干预的,天归天,人归人,天人相分不言合。所以,治乱吉凶,在人不在天。他强调人在自然面前的主观能动性,主张“治天命”、“裁万物”。
荀子最著名的是他的性恶论,刚好与孟子的性善论相反。他认为,凡是善的、有价值的东西都是人
努力的产物。价值来自文化,文化来自人的创作。性恶论的价值在于,提出人的自然本性的先天合法性,从人的实际层面看待人性,强调后天环境对人发展的作用,进而说明礼乐教化的价值与意义。
2、儒学的发展
(1)西汉儒学生活中的传统文化
秦始皇为了加强思想控制,以吏为师、以法为教,进行焚书坑儒,对之前的文化典章大肆破坏,文化遭受了极大的摧残。汉初,开始制定店长恢复礼仪,儒学得以缓慢恢复。
汉武帝时期,董仲舒提议,“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政策。至此,儒家经学的研究成为西汉官方所重的唯一学术传统。
董仲舒所谓儒学,其实融合了道家、法家、阴阳家等各种学派,实质是要通过儒学,实现社会的长治久安。在他的思想体系中,最重要的就是神学化的人性论,即人受命于天,人们处于哪个阶层等级是由天意或天道决定的,是不能改变的。他宣扬,皇帝是天之子,代表天统治臣民。全民都要服从皇帝的统治。
(2)程朱理学
程朱理学由北宋二程(程颢、程颐)兄弟开始创立,到南宋朱熹完成。程朱理学在南宋后期开始为统治阶级所接受和推崇,经元明清正式成为国家的统治思想。它是一个较为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思想体系,以儒学为宗,吸收了佛、道思想,使儒学走向政治哲学化。
其基本观点包括:理一元论的唯心主义体系,认为理或天理是自然万物和人类社会的根本法则;理一分
殊,认为万事万物各有一理,此为分殊。物、人各自之理都源于天理,此为理一;“存天理,灭人欲”。“人欲”是超出维持人之生命的欲求和违背礼仪规范的行为,与天理相对立。
二、儒家思想在当今社会中的影响
1、儒家思想对中国社会思想文化的整合价值
儒家思想有着巨大的思想包容性,传统文化可以超越地域、阶级、党派、种族、时间的界限,以文化为纽带,以思想为桥梁,产生巨大的而又无形的文化整合力量。儒家思想中蕴含的“文化中国”、“大一统”、“兼容天下”、“爱国主义”等观念,构成了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主要内容。正是民族凝聚力和向心力的形成和发展,增强了中国人的共识,形成了民族文化认同感,儒家思想成为人们共同意识和自觉奉行的原则,对人们的思想和行为进行规范,由此出发产生出思维、行为的趋同性、和谐性和一致性。儒家思想这种整合力,增强了中国人的本根意识,激发了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的和自豪感。儒家思想正是通过人们心理上的认同、感情上的拥戴、行为上的遵守,如同一只无形之手将人们联系起来,形成“同心同德”的社会整合力量,将整个民族的感情、意志凝聚成为一个牢固的整体。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
2、儒家思想是塑造公民现代人格的精神资源
传统的儒家思想作为典型的“德性文化”,其最有继承价值的部分就是传统道德。传统道德中的精华为社会主义新道德体系的建构提供资源,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提供重要的原料和营养。
(1)孝悌之道为起点,阐发出的社会关系伦理大道。传统道德从最切近的孝悌之道引发出处理不同社会关系的伦理道德,由近及远富有感召力;还以人类普遍感受性为基础,坚持“推己及人”(《论语·卫灵公》)、“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论语·颜渊》)、“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论语·雍
也》)。由己及人,容易引起人的共鸣;由小及大,由家及国及天下,层层推进。古人曰:百善孝为先,从古至今,孝道一直是中国社会最重要的伦理规范,是一切伦理原则的起点和核心,“君子笃于亲,则民兴于仁”(《论语·泰伯》),以孝为开端加以推广放大,阐发出孝敬父母、赡养老人、夫妻之间互敬互爱忠贞专一、长幼之间友爱恭让、邻里之间互帮互助和睦相处、重视家庭、工作认真上进、遵纪守法、爱国等等优良传统。开展公民道德建设,要想使各项道德规范深入人心,取得实效,就要效法儒家思想中的“阐发之道”。
(2)以天人合一为核心,建立人与自然的伦理大道。儒家思想是一种大伦理观,其“天人合一”思想为建立现代的生态伦理、协调人与自然关系提供了丰富的思想资料。“天人合一”的思想是建立在深厚的伦理道德基础之上的。它的内容包括:把“仁爱”之心扩展到自然万物,对自然友善,对万物亲和,泛爱众生;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理解它:一是天地与人(三才)共同构成一个完整的世界。二是天人必然相
互作用,相互制约。天地变化必然影响到人的生存,人的活动也必然影响到天地变化。这已经为历史和现实所证明。破坏植被、填湖种田,地震,泥石流,98洪灾等,是天灾也是人祸。三是人体作为宇宙的一个部分,自然也成为一个小宇宙。人的精神应该与天地相通,这不仅是理论上的认识,而且也是人生修养的极高境界,主观客观的统一。为什么许多动物在地震来临前几天就知道,而人为什么不知道,是因为人的思想太复杂,一些特异的功能退隐了。
(3)以简朴和谐为宗旨,构建健康愉悦的处世理念。反对奢侈浪费,提倡简朴的生活方式。《孟子》中“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斧斤以时入山林,林木不可胜用也”都考虑到了资源的保护、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我们现在读到这些文字,既应表现出我们深深的敬意,也应产生发自内心的歉疚。儒家思想注重道德,重视家庭、珍惜亲情,强调中和而反对偏激、极端,更以“内省”为特征。因此,既有助于社会成员人格的完善,又可开发人的智力层次,升化人的精神境界;更有利于社会的稳定、和谐与有序,能缓解社会矛盾,防止与减少社会犯罪,使人在宁静的心态中求得身心的健康。正是由于儒家传统思想中蕴含着人与自然和谐一致的思想,75位诺贝尔获得者才齐集巴黎发表声明: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必须回头到2500年前去汲取孔子的智慧。可见,传统的儒家思想是多么的伟大,多么的不可或缺。
总之,我们要建构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配套的社会主义道德体系,要建设与现代经济生活、物质生活相适应的现代精神生活,就要汲取儒家思想的资源,补充现代人的精神养料。
3、传统文化对现代生活观念的引导价值
儒家思想经过两千多年的考验,己深深融入中国人的生活之中。现代中国人要走向现代生活,心须具备现代健康文明的生活观念。儒家思想至少有三点对树立健康文明的现代生活观念有借鉴价值:一是积极的入世精神;二是务实的实用理性精神;三是乐感文化精神。
(1)所谓“入世精神”,就是关心社会现实的人生态度。积极的入世精神,不是儒家所独有的,而是以儒(孔孟)墨(墨子)法(旬子、韩非子)三家为主体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共同特点,它有利于树立积极的生活观念。
(2)所谓实用理性精神,是一种普遍现实的生活观念。儒家思想从产生开始就是一种以伦理思想为核心的实用理性文化,是适应中国社会现实需要的、使用兼具、内外无二、本末一贯的“实学”。孔子“不语怪、力、乱、神”(《论语·述而》君子不谈论怪异、勇力、悖乱、鬼神之事)、“未能事人,焉能事鬼”(《论语·述而》季路问事鬼神),其所学、所思、所论、所教都与社会实际生活有紧密联系。
后儒们秉承着这一精神,无论是在行为方式或者是思想观念上,都体现出强烈的实践理性特质,“经世致用”的实践理性或实用理性一直是儒学固有的内在品质。正是在有着这种内在精神的儒学的熏陶下,数千年来,中国人形成了勤劳实干、践履笃实、不尚空谈、朴实坦诚、反对虚妄的务实主义的生活态度,才能“在一切实际事务中,远胜过其他东方民族。”
(3)所谓“乐感文化精神”是指一种乐观的生活心态。积极的入世态度和务实精神都是为了追求和保持今世的幸福与快乐。儒家思想中“贵和持中”的思想运用到现代生活中就是一门高深的生活艺术,或说生活技巧,有利于树立一种辩证、开朗、乐观、健康的生活心态。“贵和持中”的思想是最具有东方彩和充满生活智慧的理论。它运用在日常生活中的人际关系上,“和”就成为了一种调和社会矛盾使之达到中和状态的深刻哲理。
“和”不是没有矛盾,而是对立基础上的统一,多样性基础上的同一性,故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论语·子路》)之言。如何才能达到“和”?中庸方能。中庸就是不走极端,而是“凡事叩其两端取其中”,无过亦无不及,这是圣人才能达到的境界。所以中庸不是折衷主义,不是简单的静态的承受,而是一种理想状态和在动态过程中对程度分寸的把握和选择,充满了辩证法的光芒。在复杂矛盾的现代生活中,在时间、空间与心态的交汇中要保持健康良好的心态,凡事不强求,讲求适度,力求理性自觉、主体意识去缓解人们因价值观念剧烈变革而产生的不适感和焦躁不安的情绪;以知足常乐、恬静自然去化解人们的迷失感、疲于奔命和不满足感;以传统的深沉感情去抚平人们的逆反心理、怀旧情绪。
我们无法决定生命的长度,却完全可以决定生命的宽度。今天我们可以从儒家学说中寻积极进取的精神,丰富自己的生命内涵,从而为我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中指明前行的方向,让自己的生活充满生机,让自己的生命充满愉悦,让自己的人生充满阳光。
参考文献:
1、陈帅:《论儒家法律思想对现代法制建设的意义》载《林区教学》2008年第6期
2、江涛:《浅谈中国传统文化在现实中的意义》载新浪博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