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08  古诗词阅读
重点讲解
古诗词阅读题大体上可分为五种类型。题型应对策略如下:
(一)品味炼字类
解析方法:
这类题主要考查我们对精炼词语的感悟能力。解答时要抓住诗歌中关键词语来点评,可以从词性、彩、修辞以及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去把握它的内涵。值得提醒的是分析时要结合全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去回答,不能孤立地谈这个词的作用。
(二)名句赏析类
解析方法:
这类题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中被后人传诵的名句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这类题多为开放题,答案
不要求统一,要掌握常见的鉴赏评价的角度:能指出写景特点(如景物的彩、近景远景的结合等)或采用的修辞手法(如拟人、比喻等)或用词的生动形象等,并且还要说出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或给人怎样的启示和思考。
(三)主旨情感类(思想感情)
解析方法: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的主题思想和情感态度的领悟。解答这类题要用一句话概括诗歌形象的特点,并根据所描绘的形象特点及作家的风格(豪放、婉约、沉郁顿挫)来推断诗人的情感态度。初中阶段所学诗歌情感大体可分为:离别思念、爱国思乡、友情、爱情、热爱大自然、关心民生等。
(四)想象描述类(描述画面、意境)
解析题方法: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学生对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所描述画面的想象。解答这类题目要在读懂诗
歌、理解内容的基础上,发挥联想和想象,扣住画面,抓住形象,用生动、流畅的语言加以描述,不能偏离诗歌的意境、主题和诗人的情感。
(五)表达技巧类(写作手法特点、修辞、表达方式等)
解析方法:
这种题型主要考查我们对诗歌表现手法的赏析和领悟。首先要了解常见的表达技巧,鉴赏时要准确指出诗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或表现手法或抒情方式),然后结合诗句和具体词语作分析,分析时要指出这种表达技巧表现了什么内容,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冲刺训练
(一)望岳
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曾云, 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1.下面对诗作赏析有误的一项是(  )
A.首联以设问总领下文,“齐鲁青未了”作答,形象地描绘出了泰山的绵延、高大。“青”字,突出了泰山的苍翠;“末了”表现了泰山座落之广,一望无际。
B.颂联是说大自然秀美无比,表达作者对泰山的偏爱。一个“钟”字;生动有力。“阴阳割昏晓”描写出了泰山的高耸挺拔,高得把山南山北分成明亮和昏暗两部分。
C.颈联由静转动。“ 荡胸生曾云”描写出了山腰云雾缭绕的景象。一个“入”字生动传神,好像一只只鸟儿徐徐而来,又徐徐而去,足见山腹之深。
D.全诗围绕“望”字写实,写景中又处处烘托出一个“高”字,把泰山的万千景象,高大气势渲染得纤毫毕现。尾联以“一览众山小”收尾,抒发了作者登上泰山后的豪迈气概。
【答案】D
【解析】D项表述有误,尾联是虚写而不是实写,是作者的想象。“会”说明登顶是作者的志向。
故答案为:D
本道题主要考查的是学生对《望岳》的理解和分析。赏析这首诗,需要学生理解本诗的内容,丰展开富的想象,掌握表现手法,以及诗人抒发的情感。
(二)课外精选美文阅读。
十五从军行
汉无名氏
    十五从军行,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遥望是君家,松柏象累累。”/兔从狗窦出,雏从梁上飞二/中庭生旅谷,井上生旅葵。/春谷持作饭,采葵持作羹。/羹饭一时熟,不知贻阿谁。/出门东向望,泪落沾我衣。
(1)对《十五从军行》一诗分析不当的一项 (  )
A.这是一首叙事诗,描绘一个因战乱而失去一切的老兵形象。
B.全诗截取老兵归家的片断描写,有人物语言、动作、心理描写,有环境描写。
C.全诗以时间为顺序记叙。先写老兵归家时的急切心情,接着写归家后见到家毁人亡的破败景象,最后写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D.结句“泪落沽我衣”将全诗的思想感情推向高潮。这泪既是辛酸孤凄之泪,又是愤痛控诉之泪。
(2)试比较本诗与《木兰诗》的异同。
【答案】(1)B
(2)相同点:都写了军人的战后归家不同点:《木兰诗》中的木兰归家时,见到的是家人迎接的欢乐场面,诗歌最后描写的是与家人欢聚、与伙伴调侃的喜庆气氛:而本诗中的老兵归家时所见到的是家毁人亡的破败景象,描写了归家后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解析】(1)此题考查内容较多,主要有概括、筛选、理解信息的能力,考查点有诗中形
象、写法、感情等内容。B项不当,诗中没有心理描写。(2)本诗与《木兰诗》相同点:都写了军人的战后归家。不同点:《木兰诗》中的木兰归家时,见到的是家人迎接的欢乐场面,诗歌最后描写的是与家人欢聚、与伙伴调侃的喜庆气氛:而本诗中的老兵归家时所见到的是家毁人亡的破败景象,描写了归家后饭熟无人吃的凄凉情景。
此题主要考查对诗句理解的能力。体味诗歌的遣词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观沧海
曹操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5.对这首诗的理解不恰当的一项(     )
A.开篇点题,交代了观察的方位、地点及观察的对象,“观”字统领全篇。
B.“水何澹澹”描写了大海的近景,使人感到海边景的壮丽多姿。
C.“洪波涌起”中的“涌”字,不仅让我们看到了大海波涌连天的形态,而且仿佛听到了惊涛拍岸的声音。
D.诗的最后两句“幸甚至哉,歌以咏志”是合乐时加上的,是诗的附文,跟诗的内容没有联系。
6.“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案】5.B
6.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襟和统一天下、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或表达了诗人宏伟的政治抱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或表达了诗人博大的胸怀、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开阔胸襟、宏大的抱负。)(意对即可)
【解析】
1.考查对诗文内容的理解。“水何澹澹,山岛竦峙”的意思是:海水多么宽阔浩荡,山岛高高地挺立在海边。这是描写大海的远景。故选B。
2.考查对诗歌主旨的理解。“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意思是太阳和月亮升起降落,好像是从这浩瀚的海洋中发出的。银河里的灿烂星,也好像是从大海的怀抱里涌现出来的。这是作者的想象,写出了作者曹操的壮志情怀。前面的描写,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凸显在读者面前;在丰富的联想中表现出作者博大的胸怀、开阔的胸襟、宏大的抱负。暗含一种要像大海容纳万物一样把天下纳入自己掌中的胸襟。
四、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下面小题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7.下面对诗歌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
A.古人离别常折柳相赠,表达依依不舍之意。汉乐府古曲《折杨柳》抒发的也正是旅人伤别之情。
B.这首诗全篇扣紧一个“夜”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这笛声不期然而然地打动了许许多多的听众。
C.“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拟人,在诗人的想象中,这优美的笛声飞遍了洛城,仿佛全城的人都听到了。
D.李白这首诗写的是闻笛,但它的意义全在于描写音乐之美,笛声之婉转。
8.请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所描写的情景?
【答案】7.A
8.是谁家精美的笛子暗暗地发出悠扬的笛声,随着春风飘扬,传遍洛阳全城。
【解析】
思乡的词语7.考查对诗歌内容的正确赏析。
B.全诗扣紧一个“闻”字,抒写自己闻笛的感受。不是紧扣“夜”字。
C.“散入春风满洛城”,是艺术的夸张,运用的不是拟人。
D.《春夜洛城闻笛》是借笛声来抒发思乡之情,“它的意义全在于描写音乐之美,笛声之婉转”,理解是错误的。
故选A。
8.考查描绘画面能力。用生动的语言描绘诗中的画面时,一定要在正确理解诗句的意思,然后加上自己合理的想象与联想,用生动的语言再现画面即可。“谁家玉笛暗飞声”,谁家的玉笛,在静夜里悄悄地响起?他被吸引住了,循声望去,却辨不清笛声来自哪里。“散入春风满洛城”,春风徐徐,笛声飘散在风中,风又吹送笛声,飘满了洛阳城。
五、阅读【甲】【乙】两首诗,根据要求答题。
【甲】_____望
【清】周容
万点寒鸦过尽西,一轮斜月向人低。
欲追残梦惊回处,黄菊樽①前剥蟹脐。
【乙】洛桥_____望
【唐】孟郊
天津桥下冰初结,洛阳陌上人行绝。
榆柳萧疏楼阁闲,月明直见嵩山雪。
①樽:古代盛酒的器具。
9.根据诗歌内容,将“晓”“晚”两字分别填在相应诗题的横线上。
【甲】_____望            【乙】_____望
10.追随诗人的目光,你会发现,正是那些富有特征的景物触发了诗人的情思。两首诗中都写到月亮,所寄寓的情思是否相同?请结合诗句分别阐述。
【答案】9.晓    晚
10.两首诗寄寓的情思不相同。甲诗“万点寒鸦”与“一轮斜月” 引起了诗人凄凉的感受,触发了诗人对故园的思念之情。乙诗从萧疏的洛城冬景中,开拓出一个美妙迷人的新境界,而明月、白雪都是冰清玉洁之物,展现出一个清新淡远的境界,寄寓着诗人高远的襟怀。
【解析】
9.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根据甲诗中的“斜月向人低”“残梦惊回”可知应为“晓”望。明月渐低,梦中醒来,点明时间应是拂晓时分了。根据乙诗中的“月明直见嵩山雪”可知应为“晚”望,明月高悬,嵩山上的雪清晰可见,点明时间应是深夜了。
10.考查诗歌的比较阅读。甲诗前两句写景,后两句记述梦境,“万点寒鸦”“一轮斜月”,诗人望见寒鸦西去,斜月低垂,想到月有残缺,人无团圆。梦中回到故园,于黄菊樽前剥开蟹脐。表达了作者对故园的思念之情。乙诗前三句描摹了初冬时节的萧瑟气氛:桥下冰初结,
路上行人绝,光秃秃的榆柳掩映着静谧的楼台亭阁,万籁俱寂,悄无人声。“月明直见嵩山雪”。笔力遒劲,气象壮阔,将视线一下延伸到遥远的嵩山,给沉寂的画面增添了无限的生机,在人们面前展现了作者盎然的意趣与高远的胸襟。
六、阅读下面一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晚春
(唐·韩愈)
草树知春不久归,百般红紫斗芳菲。
杨花榆荚无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飞。
11.诗的前两句写出了怎样的晚春景致?
12.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
【答案】11.草木留春、万紫千红或花草树木竞相开放、争妍斗艳的美丽景象。(意思对即可)
12.这首诗抒发了诗人对春光的珍惜,对春天的留恋、喜爱之情。(意思对即可)
【解析】
11.考查赏析诗中画面。本诗前两句写景,选取暮春时节的草树为切入点,花草树木得知春天不久就要离去,都想留住春天的脚步,竞相吐艳争芳,霎时万紫千红,繁花似锦。既表现了暮春景的美好,也表现了作者的惜春之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