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月亮的古诗词名句总结
在中国诗词中,“月”是一个出现频率极高审美意象。早在《诗经》中就有《陈风·月出》之篇章,“月出皎兮,佼人僚兮”,明月与怀人便紧密相连。月与人可亲而不可近,恋人对月海誓山盟,思妇对月牵挂丈夫,游子对月思念亲人;孤独者视月为朋友,迷茫者视月为希望,奋进者视月为信念。月亮这一意象在诗人们的心中有着多种不同的意蕴:幽美、自由、纯洁、美好、永恒、凄凉等等。月亮的不同意蕴,形成不同的审美意境,烘托出诗人们的不同情怀。
一、相思之月
从月相来看,圆月如盘,团团圆圆;残月如勾,残缺不全。月亮圆了又缺,缺了又圆,自然勾起人们的想象和联想。每逢月明之夜,亲朋好友无法相聚,那天上的明月就成了双方互通情愫的媒介。诗人们将明月的清辉与人的柔情交相辉映,生发出一缕缕绵绵不尽的相思之情、乡思之愁。在众多的咏月古诗词中,这一类是最多的。王建说“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杜甫说“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张九龄也说“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情人怨遥夜,竟夕起相思”。
大诗人李白在一个月明星稀的夜晚,抬望天空一轮皓月,思乡之情油然而生,写下了一首传诵千古、中外皆知的名篇《静夜思》。它没有新奇的想象,也没有精美的词汇,只是淡淡地叙述所见所感。“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诗人把床前的月光比作地上之霜。“霜”字用得极妙,霜作为大自然常见的一种自然景象,有两种特征:一种是形态上即白,另一种就是性质上的寒冷。诗人用霜来比喻月光,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飘泊异乡的孤寂凄凉之感。“疑是地上霜”的“疑”字,则将诗人从奇特的想象之中拉回现实,同时向读者交代诗人是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清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一“举”,一“低”,看似无意,其实是诗人微妙心理活动的描写。诗人一抬头,是一轮皎洁的明月,“隔千里兮共明月”,此刻,家乡是否也有这样皎洁的明月呢?身为异乡之人,对容易勾起乡思的事物特别敏感,一旦乡愁被勾起,又将是难以排解的巨大的失落。所以诗人只好无奈地“低头”,低头去沉思,低头去回想,回想那遥远的故乡。这两句对情感的描写十分细腻,对游子心理的把握也十分精准到位,千百年来,为人所称道。“低头思故乡”,简单的一个“思”,却不知道包含了多少游子的思乡梦。
月亮阴晴圆缺有时,而人生悲欢离合无定,每当圆月照到离人时,给人带来无尽的遗憾与伤悲。苏轼曾无理地埋怨明月:“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明月不应该有什么怨恨,可你
为什么总是在人们离别的时候圆呢?月圆月缺是自然规律,它怎能因为人间的悲欢离合而故意阴晴圆缺呢?作者当然是懂得的,他之所以如此抱怨,不过是发泄心中的苦闷而已。无理的语气进一步衬托出词人思念胞弟的手足深情,却又含蓄地表示了对于不幸的离人们的同情。苏轼毕竟不是甘于沉湎于悲伤中的人,他随即一转说“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由对月亮的埋怨转成为月亮开脱。月亮是无辜的,它有被乌云遮住的时候,更有亏损残缺的时候,就像人间有悲欢离合一样。自古以来世上就没有十全十美的事,连月亮也不例外,既然如此,又何必因离别而悲伤呢?“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这两句不是一般的劝勉之语,而是作者对待人生所持有的一种旷达态度和乐观精神,更是道出了所有经历离别之苦的人的共同愿望。因此,这两句颇能引起人的共鸣,对后世产生深远的影响。
若论起明月怀人这一传统的最终确立,应该归于谢庄的《月赋》,其中的“美人迈兮音尘阙,隔千里兮共明月”两句,可以说是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以及苏轼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灵感来源。“美人迈兮音尘阙”是令人伤感的事实,天各一方,不能互通情愫,该是多么悲哀之事。好在,天上有一轮明月,它照见时间所有的人,人们抬头望月时,似乎彼此之间都可以通过明月传递相思之情。虽然与美人无法相见,却也能通过月亮得到一丝的慰藉,心里本该满足了吧。可是,回过神来才发现,空间距离终究是无法超越的,月亮带给
人希望,同时也给人增添了惆怅。这种因“月”而引发对家乡、对情人的相思,或通过月亮传达对亲人的祝愿,可说是千古不变的母题。
范仲淹的《御街行·秋日怀旧》上片写秋夜之景,下片则写怀旧之情。他望见银河垂地,天地如此空旷高远,那轮明月就显得格外耀眼。“年年今夜,月华如练,长是人千里”,年年到了今夜,月光皎洁如练,可惜意中人却远在千里之外,不能陪伴自己共赏良辰美景,实在令人惆怅不已。明月是引起人愁思的触媒,因为千里共月,最易引起人的相思之情,以月写相思便成为古词常用的手法。作者形容月光为“如练”,极言月光之白;并且,“练”的本意与线丝有关,表明月光正像连接两地相思之人的纽带,如此一来,明月传情的说法就被作者表达得更加生动具体。
在一个月华如水的清凉夜晚,诗人赵嘏独自登上江边的小楼,只见“月光如水水如天”。月光十分清朗,它像水一样倾泻在波光荡漾的江面上。江水是缓缓东流的,水中的月光也在不停地流动,熠熠生辉,更显明亮。“月光如水”,采用通感手法,把视觉所见的月光以触觉写出,表现月光的轻柔可感之质,极其生动。“水如天”则是作者由此产生的想象。诗人的视角由月而转到水,看到水波微荡,月光浮动,恍惚间产生了天空在脚下涌动的幻觉,刻画出水
流之平缓,意境显得格外幽美恬静。这句,诗人巧妙地运用了叠字回环的技巧,将月光与水以及苍穹融在一起,把江楼的夜景写得清丽脱俗。
其他以月寄托相思之情,抒发思乡怀人之感的古诗词还有很多,如“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杜甫《月夜》);“满月飞明镜,归心折大刀”(杜甫《八月十五夜月》);“何处相思明月楼?可怜楼上月徘徊……此时相望不相闻,愿逐月华流照君”(张若虚《春江花月夜》);“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范仲淹《苏幕遮》);“恨君不似江楼月,南北东西,南北东西,只有相随无别离。”(吕本中《采桑子》);“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王安石《泊船瓜洲》);等等,真是举不胜举。
二、幽静之月
在恬淡闲适、乐观旷达的人的眼里,月亮这一意象成了清幽雅致、悠闲自在的代名词。文人墨客常常以明月来渲染清幽气氛,烘托悠闲自在、超脱旷达的情怀。
王维的《山居秋暝》是山水诗中的名篇,其中的“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两句,写得尤为精彩。天已经昏暗,一轮皓月渐渐升了起来,芳已经凋谢,唯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
有关月亮的诗词缓缓地流过山石之上,有如一条洁白无瑕的素练,在月光下闪闪发光,多么幽清明净的自然美啊!上句为静物,下句为动景,动静相互衬托,真实地描写出了自然界奇妙的生命力。如此美丽的自然景,光是通过作者的描写,都已经令人心驰神往了,更何况诗人亲眼所目睹呢,难怪乎诗人会说“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了。诗人既是画家,又是诗人,像这样又动人又自然的写景,已经达到了艺术上炉火纯青的地步,远非常人所能及。
“云破月来花弄影”,是作者张先的得意之句,也是千古传诵的名句。“云破月来”是说明月冲破层云,露出了尊贵的面容。一个“破”字,表现了明月为了挣脱层云的束缚而不懈地努力和奋斗,一如作者为了挣脱这种难以排遣的闲愁而进行的努力和尝试;“花弄影”,是说晚风吹拂起花枝,花瓣簌簌地飘落,月光照在花枝上,在地面上映出摇曳的花影。一个“弄”字尤为传神,形象地传递出花枝花影共同摇曳的动态景象,同时,又暗示花的凋落,说明此时已暮春,也暗示了晚风的清寒和无情,表露出作者内心的孤寂和惆怅。不管怎么说,所有的这些景象都给作者伤感的心情带来短暂的安慰。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云破月来花弄影;着一‘弄’字而境界全出矣。”极为推崇。
李白一生,酷爱名山秀水,曾先后五次到秋浦,踏遍九华山和秋浦河、清溪河两岸,留下了
几十首诗篇,这首《秋浦歌·渌水净素月》诗便是其中较为著名的一首。从诗可见,秋浦的风光十分秀美——“渌水净素月,月明白鹭飞”。秋浦的水,碧绿清澈,纤尘不染;秋浦的月,皎洁素净,月华如练,洒遍人间。秋月倒映在水中,宛如一块翡翠中镶嵌了一颗珍珠,水因月而更加澄明,月因水而更加皎洁。本来,夕阳西沉,百鸟归巢,山林中万籁俱静,可是明月升起,月光照耀山林,使得山谷重现光明,正如王维诗中描绘的那样,“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月光惊飞了白鹭,白鹭掠过湖面,向远处飞去,去寻新的栖处。这样,上句所写为明月映水的静景,下句则以白鹭惊飞勾勒出一幅动静,一动一静使得画面充满生意。同时,这两句所写之景,是后两句人物活动的背景,如此优美的风景,不能不让人生出许多美丽的遐想和憧憬,于是便引出诗的后两句——“郎听采菱女,一道夜歌归”。
田园中的明月月有着喧闹街市中体验不到的清幽干净之美,它一尘不染,分外皎洁,带着田园的恬静,十分美好。王绩在《秋夜喜遇王处士》一诗中说“相逢秋月满,更值夜萤飞”,诗人和朋友相逢的时候,正值秋月圆满,更有星星点点的萤光点缀。那时的田园在秋月和萤光的衬托之下,更显宁静温馨,透着恬淡之美,别有一番情趣。田园中多夜萤,那一点点的萤光如闪烁着的星光,弥漫在夜空中,织成一幅幅变幻不定的光图案,给这宁静安闲的山村秋夜增添了流动意致和欣然生意。作者写“秋夜喜遇王处士”,直到诗的末句依旧没有提到一个“
喜”字,但作者描写的这幅由溶溶明月、点点流萤所组成的山村秋夜画图,借助于“相逢”、“更值”这些感情彩浓郁的词语,将那种沉醉于眼前美好景的心境、以及朋友促膝而谈的和谐场景都展现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