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仅有母爱是不够的夏令营中的较量
仅有母爱是不够的
母亲节又将至。
母亲与母爱的伟大,无须言语的表达,总有生活的证明。
于是,在这个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解放周末》(《解放日报》副刊——编者注)却想来谈谈父亲与父爱的话题。不只是因为有专家一声大呼:中国父教缺失是民族很大的隐患。更是因为,在现实生活中由于种种的原因,父教的弱化甚至缺席,是不争的存在与趋势,或许有人已意识到了这点,或许有人仍不以为然。
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对一个生命的成长而言,仅有母爱是不够的。
16年前,孙云晓一篇《夏令营中的较量》,引发了对中国儿童素质教育的大讨论。16年后,他直言“中国父教缺失是民族很大的隐患”,又掀起一场热议。
不久前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发布的一份《中日韩美四国中学生权益状况比较研究报告》显示,两成中国高中生在遇到烦恼时觉得无处倾诉,学生们的倾诉对象首选同性朋友,而父亲的位置不仅次于母亲、兄弟妹,甚至排在“网友”之后。
观点既出,三天之内孙云晓研究员的博客就有18万人点击,留言800多条,中国父教缺失引发人们高度关注。
童言无忌:要个爸爸干什么
孙云晓:我们《少年儿童研究》杂志曾经收到一篇作文,这篇文章很有意思,题目就叫《要个爸爸干什么》。他说,原来以为男孩是爸爸生的,女孩是妈妈生的。但是后来他的小阿姨生了一个男孩,他才知道男孩也是妈妈生的。他就提出一个问题,爸爸一回到家就抽烟,发脾气,看报纸,看电视,动不动就训斥我一通,扫帚倒了也不会扶一下,啥活也不干,要个爸爸干啥?孩子总是童言无忌的,但是却引发了我们的深刻思考。
解放周末:这就是孩子眼中一些父亲的形象。
孙云晓:我还听说过这样一个故事:在美国,曾有一家贺卡公司在母亲节来临时,向监狱的囚犯免费发放贺卡,结果领取贺卡的囚犯排起了长长的队伍,贺卡公司准备的贺卡远远不够,需要再次开车回厂取卡;同样是这家贺卡公司,在父亲节来临时,想如法炮制,向囚犯免费发放父亲节贺卡,结果却大相径
庭,没有一名囚犯想寄贺卡给自己的父亲。囚犯们对母亲抱有感激,但是对父亲却无话可说,甚至有些还没什么好感。这不禁让我们担忧,我们父亲在干什么?父亲的作用哪里去了?
是什么让父教缺席
解放周末:是什么导致了父教的缺席?
孙云晓:一个是传统观念导致的。父教缺失是在古今中外都存在的现象。在“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影响下,一般都认为男人的主要任务是赚钱
的男人在一起,这个男孩就不会走上邪路”,这句话是很有道理的。
解放周末:现在都说一些男孩子有女性化的倾向,这与父教缺失是否有关系?
孙云晓:男孩子女性化,过于阴柔,是父教缺失的一种最直接的表现。儿童的文化是模仿的文化,孩子从父亲身上观察什么是男人,什么是丈夫,什么是父亲;从女人身上观察什么是女人,什么是妻子,什么是母亲;从父母之间的关系来观察男人和女人之间的关系,观察什么是家庭,什么是爱情,什么是婚姻。所以父亲和母亲是在孩子的性别认同的社会化过程中最重要的人。然而,在父教缺失的情况下,母亲过多地承担了既是父亲又是母亲的角,这就使得男孩子对男性的性别认同弱化,变得软弱,缺乏独立性和自主性,形成男孩子女性化倾向,适应能力差。更为严重的是,长大后甚至不能很好地担负起为人夫和为人父的责任。父教缺失使得一个男孩子可能没有机会在一个健全阳刚的男人身边学习做男人,相反却过多地受到女性化的熏陶,长此以往就会形成女性化倾向,失去男性精神气质与心理性格上的某些特质。对此,我认为应该引起全社会的重视
一个父亲胜于百名教师
解放周末:17世纪的英国诗人乔治·贝格尔说过:“一个父亲胜于100个教师。”这强调的是,在孩子的成长中,父亲的作用很重要。
孙云晓:过去的观点认为,在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教育还是以母亲为主。而现在一些新的研究开始逐渐推翻过去的理论,指出这个时期父教也是非常重要的。
解放周末:都有哪些新的发现?
孙云晓:在哈佛家庭教育经典《父亲的角》一书里,学者发现,5个月大的孩子,如果与父亲有更多的接触,他们在与陌生的成年人接触时会更加友好,比那些较少接触父亲的婴儿更喜欢玩耍,更能接受陌生的环境。还比如说,如果父亲是积极的育儿者,经常给孩子换衣服,那么婴儿更能处理与陌生人待在一起时产生的紧张感。父亲给孩子换尿布的次数与孩子性格发展成正比,父亲多给孩子换洗尿布,孩子成长中的表现会更出。因此,在婴儿出生的头几个月,如果父亲能在家里参与抚养,对孩子的认知发展的促进会更有效。
解放周末:有人比喻,家庭教育中,父亲是一棵大树,母亲是一片绿草地。您认为父教与母教有什么不同?
孙云晓: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场景,一个孩子摔倒了,妈妈急忙跑上前去搀扶起孩子安慰说:“宝贝不哭,妈妈揉揉。”而爸爸则在一旁说:“不怕,自己站起来!”不仅如此,爸爸和妈妈抱孩子的方式也不一样。一般妈妈都抱得很紧,孩子感到很安全,很温暖;但父亲一般抱得比较松,举过头顶,放在肩膀上,给孩子的空间很大,结果孩子一旦感觉到是父亲在抱他,就会变得很活跃,胆子很大,很想往上蹿。
解放周末:在细节处便可感受到两种教育的不同理念与风格。
孙云晓:在带孩子玩游戏时,父亲和母亲的选择也不一样。父亲往往跟孩子玩的游戏是肢体性的运动,打球,跑步,爬山,活动的幅度和力度都比较大;而母亲往往喜欢带着孩子玩过家家、讲故事这类偏于安静的活动,运动比较少,甚至有的因为担心危险干脆不让孩子去做。正因为父亲和母亲的性格特征不同,
他们给孩子性格造成的影响也是迥异的:母亲给予孩子更多的是细腻的母爱;而父亲则更多的是粗犷的父爱,鼓励孩子勇于探索、独立克服困难,有助于在孩子的个性中形成积极进取、果敢坚毅、稳定成熟的特质。
解放周末:性别的差异必然带来父教与母教的不同。
孙云晓:是的,从另外一个角度说,父亲对孩子的智力也有很大影响。一般来说,父亲的知识面较广、见识多,在和孩子相处的时候,会潜移默化地传授给孩子很多知识;同时,父亲人际交往较为宽泛,如果能经常带孩子参加一些社会性的活动,让孩子感受多种社会信息,这将有利于孩子形成一些新的观念,有利于激发孩子的求知欲、好奇心、自信心和多方面的兴趣爱好。
解放周末:各有不同,便造成不同的影响。
孙云晓:还有研究表明,父亲和母亲在关注孩子成长的时候,目光注视的重点也不大一样。母亲大多关注孩子情感上、生活上的需要;而父亲通常更理性一些,他更多从大方向上引导孩子,而在具体的问题上,父亲大多只给孩子画一个大框,为孩子留下一个较大的自主空间。
解放周末:让孩子有自由发挥的余地。
孙云晓:从本质上来说,父亲是帮助剪断母亲和孩子之间情感过于依赖的脐带的人。父教的重要使命就是让孩子从对母亲的依赖关系中分离独立出来。孩子有两次诞生:第一次是生理上的诞生,与母亲脐带分离;第二次诞生是在青春期,剪断情感过于依赖的脐带,发展成为真正独立的人。一些母亲可能会有一个致命的错觉,总意识不到孩子已经长大,甚至有的母亲不希望孩子长大,习惯于被孩子依赖;而父亲积极参与孩子的生活领域,陪伴、引导孩子独立的过程,代替了母亲的一部分角,使孩子能与母亲有序地分离,建立独立的意识,并且建立其通向外部世界的桥梁。因此,男孩有了父教更像个男子汉,而女孩有了父教则更有自立精神,这就是父亲给予孩子的特别的东西,所以仅有母爱是不够的。
怜子未必不丈夫
解放周末:其实,中国历史上也不乏父教研究的典范,如颜之推的家训、曾国藩的家书和朱柏庐的《治家格言》都把父亲的职责提到了一个很高的高度。进入21世纪,由于家庭分工、社会竞争加剧,父亲的职责却被定位在“社会”,反而逐渐在家庭中淡出。该怎样唤回缺失的父教?
孙云晓:最近十几年来,从国外传来的一些有关父教的思想,开始影响国人的意识。在欧美流行“全职爸爸”,在正常的上班时间,公共场合随处可见抱着孩子的年轻爸爸,甚至在一些学术会议上,也能看见一些妈妈专心开会,而爸爸在一旁耐心照料婴儿的场景。“全职爸爸”的出现是对传统社会家庭教育观念的一种变革,是父亲参与、重视家庭教育的一种体现,也是社会进步的一种表现。
解放周末:这是否意味着对男性角的评价标准也发生了变化?
孙云晓:是的。这个时代为女性发挥才华创造了前所未有的良机,以往的“男主外、女主内”的传统观念开始动摇了。有一项对国人的调查显示,76%的人认为,不应该只限于妇女,男人也可以操持家务、教育孩子,而不赞成这样观点的仅仅占20%。这说明越来越多的人认为,夫妻双方谁的能力强谁就主外。一般男性成功与否的评价标准大多集中在是否有成功的事业、有较高的社会地位,但是现在人们也会认为男人把孩子带得很好,操持好家庭,这并不影响男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