残忍教育法的先行者——论《聊斋志异 细柳》的家教智慧
残忍教育法的先行者——论《聊斋志异 细柳》的家教智慧
在日本,一位父亲带着6岁的儿子去郊游,父亲钓鱼,儿子在一旁玩耍。在离湖边不远处,有一个很深的大坑,孩子好奇,自己偷偷摸索着下到坑里。玩了一会儿后他发现,大坑离地面很高,下来容易上去难。于是他不得不求助正在钓鱼的父亲:“爸爸,爸爸,帮帮我,我上不去了~”父亲没有理他。他第一个反应就是愤怒,开始直呼父亲的名字,并称之为“八格牙路”,父亲仍不理他。天渐渐地黑下来,出于恐惧和无助,他的第二个反应是哭泣,结果得到的反应还是沉默。之后,他不得不自己想办法了。他在坑里转来转去,寻可以上去的途径,终于他发现在坑的另一面,有几棵可以用于攀缘的小树。他艰难地爬上来。此时此刻,他发现父亲还在那里叼着烟卷,悠闲地钓鱼。令人意想不到的是,这个顽童没有抱怨,更没有愤怒,而是径直走到父亲身边,自豪地对父亲说:“老爸,是我自己上来的~”…
让孩子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在生活中磨炼自己的意志,这种盛行于西方的残忍育儿法被广泛介绍到了中国。在中国家庭教育网的“八面来风”专栏随便一搜索就会到许多类似的文章,如《美国父母:让孩子为自己的过失买单>、《西方家长“残忍”育儿法》、《澳大利亚的“残酷”育儿
夏令营中的较量
法》等等。更有人呼吁要学做“狠心”父母。其实残忍教育法并非现在才有,早在三百多年前《聊斋志异》中就描写了一个残忍教育法的先行者——细柳。对于残忍教育,她不仅有独到而系统的理论,而且有成功的实践。其方法归纳起来包括:敢于把孩子放飞到社会当中,“让孩子懂得自作自受”;宽严相济;因材施教。
一、敢于把孩子放飞到社会当中,“让孩子懂得自作自受”
过于宠爱孩子,怕孩子在复杂多变的社会中经历风雨,这是目前中国普遍存在的一个教子误区。家长溺爱孩子的结果是孩子畏首畏尾,缺乏最基本的抗挫折能力。在《夏令营中的较量》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1992年8月,77名日本孩子来到了内蒙古,与30名中国孩子一起举行了一个草原探险夏令营。中国孩子病了回大本营睡大觉,日本孩子病了硬挺着走到底;日本家长乘车走了,只把鼓励留给发高烧的孩子,中国家长来了,在艰难路段把儿子拉上车。文中提到中国孩子抗挫折能力差的缺点暴露无遗,从而引发了一场有关如何教育孩子的大讨论。其实,对于非常顽劣的孩子,敢于把他们放到社会中去经历风雨,让孩子懂道理,这对他们的健康成长是有益的。在这方面,细柳的育儿策略值得借鉴。
细柳嫁给高生几年后就守了寡,面对懒惰不肯读书的前室遗孤长福,打也打了骂也骂了,但
他依然冥顽如故。于是她毫不犹豫地让长福换上破烂衣服去放猪。长福受不了苦,丢下猪逃跑了。细柳听之任之,不打听不追问。几个月后长福在外边无处要饭了,央求邻居向母亲求情,想要回家。小说中有一处细节,说长福在父亲死后“娇惰不肯读,辄亡去从牧儿游”,以为放牧孩予的生活值得羡慕。但他并不知道这些孩子生活的艰辛,细柳之所以让他去“牧豕”,就是想让长福亲自体验一下放牧孩子的艰难生活,让他明白不好好读书的后果。通过生活的磨炼,让孩子懂得自作自受的道理,这种教育方法的效果很好,经过生活磨砺的长福再去读书时“勤身锐虑,大异往昔”,三年后其文章就受到中丞的器重。细柳的亲生儿子长怙有“淫赌”的毛病,一次他要求出外经商,实际上是以经商为名出外寻欢作乐。细柳也敢于放他出去,并给他碎金三十两,最后还给他假“铤金一枚”。长怙宿于名娼李姬之家,很快将三十两碎金挥霍一空,最后被李姬出卖,锒铛入狱。细柳让长怙自作自受,通过实践让他明白“淫赌”的可怕后果。只有让他亲身体验到自己行为后果的严重,他才能真正痛改前非。
让孩子在生活的挫折中接受教训,从而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是细柳残忍教育法的第一个要点。
二、宽严相济的教育方法
教育孩子是一门艺术。细柳究竟采取的是什么样的教育方法呢,对此不同的论者有不同的解释,有韵说是“有杀伐决断,拒绝妇人之仁”,有的认为“《细柳>乃劝善惩恶的作
品,目的是歌颂继母对前房子女的责任感”,还有论者提出“忍心对孩子进行磨难教育”是细柳家庭教育思想的精髓。总之,多数论者都认为细柳教育孩子的方法就是严格,甚至残忍,这就是所谓的残忍教育法。这种看法虽有道理,但不全面。
细柳对孩子的要求非常严格,长福不好好读书,就让他换上破衣服放猪,并跟仆人一起吃残羹剩饭。天冷了,长福身上没有保暖的衣服,脚上没有鞋子,冻得“缩头如丐”,细柳也“漠不为意”,甚至当他在社会上要饭几个月被折磨得形容憔悴想回家时,细柳仍然吓唬说要打他;长怙不读书后,细柳毫不手软地要求他与奴辈一起劳作,稍一偷懒就“诟骂从之”,甚至亲自设下计谋,将亲生儿子送进监狱。细柳教育孩子有点残忍,但她并非一味地残忍,其残忍中也包含有宽容。比如对长福,知道他逃跑后几个月在外边“乞食无所”真心诚意地想回家时,这时候母子俩有一段对话:
女日: “若能受百杖,可来见。不然,早复 去。“福闻之,骤入,痛哭愿受杖。母问: “今知 改悔乎,”曰: “悔矣。”曰: “既知悔,无须挞 楚,可安分牧豕,再犯不宥~”福大哭日: “愿受 百杖,
请复读。”女不听。邻妪怂恿之,始纳焉。
细柳口头上要打他,但知道长福真心悔过后就饶恕了他。细柳心里希望他读书学习,但欲擒故纵,故意逼他继续“安分牧豕”,让他自己“愿受百杖,请复读”,这时候细柳“濯发授衣,令与弟怙同师”。从行动上看,细柳已经宽恕了曾经犯过错误的孩子,因为他已经真心改过,残忍的手段起到了效果,这时候应该宽容了。
宽严相济的教育方法,在对长怙进行教育时表现得更加明显。细柳发现儿子学习很差,马上让他“弃卷而农”,长怙怕吃苦,细柳对他非打即骂,知道他有赌博嫖娼的恶习后将他“杖责濒死”……单纯的严格残忍并不能使“浪子回头”,残忍必须和宽容结合才能起到最佳的教育效果。长怙带着假银子刚出门经商时,细柳就对长福说:“记取廿日后,当遣汝之洛。我事烦(,恐忽忘之。”对孩子的惦记牵挂之心不言自明。二十天后,当长福提醒她时,细柳是先叹后泣,说了这么一段话: “汝弟今日之浮荡,犹汝昔日之废学也。我不冒恶名,汝何以有今日,人皆谓我忍,但泪浮枕簟,而人不知耳~”细柳也想宠爱甚至娇惯自己的孩子,也不愿意对孩子残忍。可是为了能使孩子们成才,她甘冒恶名,顶着巨大的压力推行她的残忍教育法。“泪浮枕簟”表明细柳在内心深处也渴望给孩子多一点宽容,少一点责骂。但是她明白现在对孩子的
宽容其实是对他一生的残忍。后来长怙出狱了,回家后担心母亲生气,“膝行而前”,请求母亲的原谅,细柳责备了他两句后“始叱之起”。这时候细柳已经原谅了这个曾经犯过错误的孩子。后来见他痛自悔改,“家中诸务,经理维勤”时,”对他就更加宽容了,“即偶惰,母亦不呵问之。”因为这不是品质方面的问题,可以适当地宽容。
总之,细柳对孩子的教育是宽严相济,在帮助他改正错误的过程中严厉对待,改过自新后则适度地宽容他的小毛病。
三、因材施教
《论语?先进》中,子路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有父兄在,怎么能听到就行动起来呢,”冉有问:“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吗,”孔子说:“听到了就行动起来。”公西华问孔子为什么同样的问题答案却不同,孔子说:“冉求总是退缩,所以我鼓励他;仲由好勇过人,所以我约束他。”
针对不同人的特点采取不同的方法,这种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在《细柳》篇中也得到充分体现。长福与长怙同样都有缺点,但细柳的教育方法却各有不同。长福是“娇惰不肯读”,总跟放牧的孩子一块玩,细柳就按他的意愿,让他去“牧豕”,让他明白牧儿的生活并不像他想象
的那么美好,最终的目的还是引导他读书。长怙则不同,他在读书这方面很迟钝,“读数年不能记姓名”。细柳也锻炼他,让他干农活,让他出外经商,并让他带着银子和巨金,这当然是为了让他吃苦头,但更重要的是让他积累经商的经验。在洛阳名娼之家,当他没钱后李媪的“冷语侵客”,曾经宠爱的名妓李姬对他的出卖,以及在狱中因为没钱而被狱卒虐待
的经历,使他充分认识到了世情冷暖。根据孩子的兴趣,有针对性地进行锻炼,这就是细柳因材施教的教育策略。另外,当长福改过自新后,面对染上赌博、嫖娼恶习的亲生儿子长怙,细柳是“衣服饮食,母辄以美者归兄”。这种一碗水故意不端平的教育策略适合于长怙,却不适合于长福,因为长怙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而长福则是前房所生。如果对长福采取这种教育方法,则会让年幼的孩子心里蒙上阴影,这也体现出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
细柳因材施教的教育方法取得了巨大成功,“是年福秋捷,又三年登第;弟货殖累巨万矣”。兄弟两个都拥有了美好前程,这成功里蕴含着细柳的心血和智慧。可以说如果没有放牧乞讨的生活磨炼,如果没有“伪金案”中对人生、世事的深刻体察,就没有两兄弟的成功。由此我们也不禁佩服细柳的相人术,她怎么知道谁适合读书,谁适合经商呢,作品开头有交代,细柳“少慧,解文字,喜读相人书”,这样看来似乎是读相人书的原因,实则不是,是因为她“心
思更细”,这在故事开头从细柳的理家能力中就能看出。因此,细心的细柳在生活中对孩子兴趣、态度的明察秋毫,保证了她因材旆教教育方法的成功。细心观察孩子的兴趣所在,针对孩子的兴趣采取因材施教的育儿策略,才能帮助孩子到真正适合自己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