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是一种大爱。教育关爱的是生命,教育关爱的是每一个学生的生命,舍弃了一部分学生就不是真正的教育。
  按照现行评价标准,我国现有的3亿多中小学生中,有5000万是“差生”。5000万是一个怎样的数字?它相当于1个法国、10个瑞士、100个卢森堡的人口。即使现行评价标准存在缺点,这个数字有值得商榷之处,但问题学生普遍存在已是不争的事实。问题学生教育已成为中小学教育面临的重要课题。
  对于问题学生,心理学家早在上个世纪80年代就已开始关注。索里等人认为,这类“偏离了文化常模”的学生大约占全部学龄儿童的10%-20%,甚至超过了20%。在日本有所谓的“差生七五三”(指七成高中生、五成初中生、三成小学生为差生)之说,法国小学的留级生高达20%。
  化蛹为蝶的轨迹,问题学生的艰难成长
  不论是媒体披露的现象还是心理学家们研究的结果,都从不同的角度说明了问题学生是当今世界各国教育中存在的一种普遍现象。问题学生的这种普遍性从两个方面给我们以启示:一方面,如何教育问题学生是世界各国教育面临的共同课题。不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不
论是东方还是西方,只要有学生存在,就有问题学生存在,而如何对待问题学生是对一个国家、一个社会、一所学校教育民主的一种检验。因为教育民主最根本的内容是一种平等,每一个学生都有相同的受教育的机会,更重要的是每一个学生都能受到相同的教育。另一方面,每个教师都应该以平和的心态看待问题学生。没有问题学生的教育只是一种良好的愿望,但却不是真实的教育,真实的教育一定存在着问题学生。好的教育的前提是尊重差异。问题学生同样是我们的学生,一个教师的教育生涯有时会因为问题学生而精彩。这是海南师范大学关文信教授在其新作《问题学生教育指南》中对问题学生教育价值的诠释。
  问题学生是指那些与同年龄段学生相比,在学习、行为、心理等方面偏离常态,需要在他人帮助下才能解决问题的学生。问题学生也是学生,他们就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同样熠熠发光,只不过是在运行的过程中出现了偏离轨迹的现象,他们需要外力的帮助。问题学生是偏离了常态的学生,(并非所有偏离常态的学生都是问题学生)让问题学生回复到常态生活,对他们本身来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这是一个对原有自我的否定过程。这是一个凤凰涅槃的过程,也是一个化蛹为蝶的过程。痛苦与成长相随,毁灭与新生相伴。每一个问题学生最终的转化都是一个生命创新的过程,生命因此而精彩。
  问题学生之所以偏离常态,是因为他们自身或所处的环境有别于一般的学生,他们的生命成长过程因此表现出相对的复杂性。但是个性之中有共性,一个个问题学生的成长过程,昭示了问题学生成长的规律。做好问题学生教育工作的前提是探寻问题学生教育的内在规律,要从一个又一个的生命轨迹中出生命运行的共同参数。要研究问题学生的实质、问题学生的成因、问题学生的类型,要掌握问题学生教育的基础理论和基本原则,掌握科学的教育方法。《问题学生教育指南》一书,在总结了许许多多问题学生教育故事的基础上,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形成了对上述问题的基本认识。这些认识以理论和教育故事两种形态呈现给读者,深入浅出、通俗形象,为我们做好问题学生教育工作提供了行动的依据。
  谁是问题学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
  把问题学生教育放在班主任工作的范畴进行专题研究是一种新的研究视角。这种研究视角有利于明确班主任在问题学生成长中重要的地位与作用。尽管问题学生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但在这个系统中对问题学生影响最大、也最直接的应该是班主任。班主任是问题学生教育的“第一责任人”。每个班主任的面前都会站着一个或几个问题学生,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每个班主任的问题学生教育都会有各种各样的方法,正所谓一把钥匙开一把锁,但问题
学生教育的本质是相同的,这就是班主任与问题学生之间的生命对话。每一个问题学生的真正转变都是从他的心灵震动开始的,不触及心灵的教育不是真正的教育,也不可能使问题学生发生根本的改变。这种生命的对话中有理性呼唤,有情感熏陶,有艺术启迪。人们常说,教育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门艺术,问题学生转化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是班主任教育智慧的集中体现。《问题学生教育指南》中的每一个教育故事,都是班主任工作艺术的结晶,每一个故事都能折射出班主任工作艺术的五彩斑斓。不论是“什么情况下杯中的水最容易盛满”的对话(教育故事:偏科的科代表),还是班级开展的“诚信储蓄卡”活动(教育故事:诚信储蓄卡),或者是“‘鸭蛋’的故事”(教育故事:“鸭蛋”的故事),所讲述的无一不是生命之间的对话。“冷”与“热”相宜,宽与严相济,疏远与亲近有度,观察与谈心结合,这些看似不经意间的举动,却无一不是艺术,无一不蕴藏匠心。这是对班主任工作艺术的形象解读,书中对现象的深刻把握,对成因的精辟分析,对策略的明晰讲述,对应注意的问题的提示,使我们对班主任工作艺术有了一个新的认识视角。
  从问题学生教育案例中感受春风化雨的力量
  以叙事研究的思路整合理论与实践是《问题学生教育指南》的一大特。每个问题学生的
成长过程都是一个不平凡的精彩的故事,故事如歌,吟唱着问题学生与教师共同走过的岁月。这一个个生动感人的故事,就像一串串珍珠,折射出教师教育智慧的光芒。每一个故事都反映了班主任转化问题学生的实践过程与研究过程,是理论与实践的结晶。正是这种叙事研究使得那些平凡的实践成为班主任专业成长的源泉。本书为我们提供了教育叙事的成功样例。
  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教育叙事成为中小学教师教育科研的一种主要研究方法。故事作为一种研究方法,我们可能感到陌生。但对于故事,我们并不陌生,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是伴随着故事长大的,故事里的主人公是我们最早的生命对话者,在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渐渐地懂得了自然,懂得了社会,懂得了真、善、美。我们不仅是故事的倾听者,我们也都是故事的创造者。我们在演绎着一个又一个精彩的人生故事。我们的故事也同样会被别人倾听。20世纪80年代以后,越来越多的人发现故事不仅有传承的功能,故事也可以成为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运用于教育之中,便形成了教育叙事。它是一种以叙事为基本研究手段的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非常适合于中小学教师。因为对中小学教师来说,最不缺少的大概就是教育故事了,一个教师的职业生涯都是由一个一个的故事串起来的。中小学教师是教育故事的创造者、解说者。《问题学生教育指南》的“实践篇”就是“问题学生教育中班主任工作
艺术叙事研究”。那一个个精彩的故事,充满了生命的灵性,闪耀着教育者的智慧,绽放出班主任工作的艺术之花。对生命的关注是这些教育故事的鲜明特征。收进书中的故事,都是中小学教师开展叙事研究的典型样例。读者在阅读这些故事时,所收获的不仅是一份感动,一份启迪,也有对教育叙事研究的渴望与冲动。
  教育问题学生需要大学和中学教师的合作
  对问题学生的教育需要深厚的理论知识和实践经验。该书的作者既有多年来关注问题学生教育的大学研究者,又有来自中小学的具有丰富的教育经验和班主任工作经验的校长与教师,书中一个个充满灵性、富有生活气息、感人至深的故事大都是他们亲身的教育经历。正是这种二位一体的编写队伍,才使本书既有理论的深邃,又有实践的鲜活,真正做到了深入与浅出有机结合。
  进入新世纪以后,教师教育发展的主题就是教师专业化。对于中小学教师来说,教师专业化的平台显然在教育教学的实践中,在各自的岗位上。但实践证明,从总体上来说,中小学教师专业化的状况并不能令人满意。其中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有两个,一是缺乏先进的教育理念,二是不能把先进的教育理念转化为教育教学行为。改变这种现状需要大学的介入,大
学尤其是高师院校应该成为中小学的伙伴,发挥专业引领作用。中小学教师在这种专业引领下,就会从原有的经验层面跃升到理性层面,在专业化上实现一种质的飞跃。从另一方面说,高师院校必须走近基础教育,了解基础教育,研究基础教育,服务基础教育。高师院校的教师只有走出“象牙塔”,走出“围墙”,深入基础教育,与中小学教师结为伙伴关系,才能到理论涵养地和生长点,才能不断地产生新思想,创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才能最大限度地实现自己的价值。大学与中小学的伙伴关系是教师专业发展的桥梁,这是本书给我们的一个深刻启迪。(葛安英)
  阅读链接:《问题学生教育指南》(小学班主任版)、《问题学生教育指南》(中学班主任版),关文信主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3月出版;《差生心理与教育》,钟启泉主编,上海教育出版社
【阅读现场】
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自信
  孙云晓,是一位有着多年青少年教育与研究工作经验的学者,十几年前,他所采写的报告
文学《夏令营中的较量》震撼全国,引起了教育界的大讨论,十几年后,他再次以报告文学的形式推出了他的另一力作《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江苏教育出版社出版)。该书以上海闸北八中为典型,向我们呈现了“成功教育”这种新型的现代教育模式。
夏令营中的较量
  全书包括了“发展篇”、“选择篇”、“和谐篇”三部分,共15章。作者不仅搭建了完整的框架结构,也在细致、深入的调查采访的基础上,通过描述和解剖一个个真实生动的学生个案,概括出了“成功教育”的真谛,并提出了一系列精彩非凡的教育观点。
  孙云晓鲜明地概括出闸北八中的教育理念:成功教育是一种唤醒的艺术,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自信与自尊。成功教育就是要帮助孩子不断体验成功的快乐。但是对于那些被定性为“差生”的孩子而言,体验这种成功的快乐无疑变得奢侈了,因为他们总处于被歧视的位置。
  孙云晓认为每一个“差生”的背后,都有一段被冤屈的历史。《唤醒孩子心中沉睡的巨人》不仅仅是在为差生正名,其实也是在试图探讨如何帮助差生到自信心,走出被歧视的困境,变反复失败为反复成功,因为反复失败的孩子越来越差,反复成功的孩子越来越好。这也正是“成功教育”所提倡的核心教育思想。
  每个人都有尊严,孩子也不例外,被圈定为“差生”的孩子更不例外,他们应该有被尊重和平等对待的权利。给孩子贴“差生”的标签本身就是不公平的做法。闸北八中最大的魄力就在于敢于接收人们认定的“差生”,“得天下‘差生’以教育之”。这就如同孙云晓所说的,你的胸怀有多么博大,你的世界就有多么宽广。刘京海和他的同事们有如此境界,再加上不懈努力,才成就了闸北八中的今天。
  多年以后,那些当年在闸北八中的“坏小孩”最终在社会上到自己的位置,他们在追忆自己在闸北八中的成长经历的时候,依旧感慨万千。没有当年刘京海、楼蓉嬉等老师的殷切教导,也就没有他们成功而快乐的今天。
  中国传统教育的一个通病就是灌输式的教育,学校和家庭很少给予孩子自由选择的空间,父母也几乎无暇顾及孩子内心真正的渴求,不问孩子真正的兴趣、爱好、需求和能力,就主观地为孩子安排好未来的人生道路,给他们带来各种负担,以致酿成了无数悲剧。
  当回首14岁少女秋儿自杀事件时,作者深感痛心,也试图拷问以分数第一为标准的应试教育的弊病。实际上,学习成绩不应该是评价学生、衡量教育成败的唯一标准,教育是为了人的解放,教育的目标是使人获得真正的发展,教育的本质在于培养出现身心健康、人格健全
、全面发展的学生,提高他们的生存和竞争能力,同时也提高他们为人处世和提升生命质量的能力。在这一点上,我们的教育是很有欠缺的。透过秋儿的表马越的故事,我们看到,孩子的心灵是很脆弱的,一句刺痛他们心灵的话可能会影响孩子的命运。家庭、社会难道不应该给这些“差生”多一点关怀,多一点温暖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