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王维的《相思
《相思》是唐代诗人王维的创作的一首借咏物而寄相思的五绝。此诗写相思之情,却全篇不离红豆,正用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首句写红豆产地;次句以“发几枝”一问,语极朴实,而又极富形象性,设问自然,则暗逗情怀;三句寄意友人“多采撷”,言在此而意在彼;末句点明其相思属性,且用一“最”字推达极致,则“多采撷”的理由自见,而自身所寄之意亦深含其中。全诗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语浅而情深,相传当时即为人谱曲传唱,流行江南
《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释义: 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希望思念的人儿多多采摘,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这是借咏物而寄相思的诗,是眷怀友人之作。
首句“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红豆生长在阳光明媚的南方,每逢春天不知长多少新枝。红豆常被南方人作为服饰装饰物,但红豆与相思联系在一起,则是来源于一个凄美的爱情故事:相传在汉代,闽越国有一男子被强征成边,他的妻子终日在家里等候着他归来。然而,一同被征召的人都回来了,只有她的丈夫没有回来。妻子终日在村前道口树下流着泪等待丈夫,
最终泣血而死。此时,树上忽结英果,其籽半红半黑,晶莹鲜艳,人们视为贞妻挚妇的血泪凝成,称为“红豆”,又叫“相思子”。从此以后,红豆被人们称为了相思子,也在文学中引用为相思之意。但是,这种“相思”并不仅仅局限于爱情,也可以是友情、亲情。本句以“红豆生南国”起兴,“南国”既是红豆生长之地,也是友人流落之地,通过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对友人的担忧思念。
末句“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希望思念的人多多采摘一些,因为它最能寄托相思之情。古人常用采摘植物来寄托自己的情感,比如汉代的《涉江采芙蓉》:“涉江采芙蓉,兰泽多芳草。采之欲遗谁?所思在远道”,就使用了这样的手法。希望友人可以多多采摘,这样看见这红豆的时候就可以想起自己。而“此物最相思”,并没有直接说自己有多么怀念友人,而是想让友人通过红豆来慰藉自己的相思之情,将自己的情感隐于其外。用这种方式透露情怀,婉曲动人,语意高妙。本诗写相思之情,却全篇不离红豆,正是用了其“相思子”之名以关合相思之情。作者虽有满腹的情思却全都深埋心底,未曾点明。全文委婉含蓄,语浅情深,实乃绝句精品。经李龟年演唱之后更是流行于江南,也为后人赞赏不已,常常以此诗来表达情思。
相思 王维作者:王维(693或694或701年—761年),字摩诘,号摩诘居士。河东蒲州(今山西永济)人,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画家。王维出身太原王氏,于唐玄宗开元年间中进士第,开元九年(721年)为太乐丞。历官右拾遗、监察御史、河西节度使判官。天宝年间,拜吏部郎中、给事中。安禄山攻陷长安时,被迫受伪职。长安收复后,被责授太子中允。唐肃宗乾元年间任尚书右丞,世称“王右丞”。
王维参禅悟理,精通诗书音画,以诗名盛于开元、天宝间,尤长五言,多咏山水田园,与孟浩然合称“王孟”,因笃诚奉佛,有“诗佛”之称。书画特臻其妙,后人推其为南宗山水画之祖。著有《王右丞集》,存诗约400首。北宋苏轼评云:“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此诗一作《江上赠李龟年》,可见为怀念友人之作。据载,天宝末年安史之乱时,李龟年流落江南曾演唱此诗,可证此诗为天宝年间所作。李龟年,唐朝音乐家,后人誉为“唐代乐圣”;李龟年善歌,还擅吹筚篥,擅奏羯鼓,也长于作曲等。据《云溪友议》载:安史之乱时,唐宫乐师李龟年流落江南。一次于湘中采访使筵上唱这首诗,满座遥望玄宗所在的蜀中,泫然泪下。
《相思》全诗洋溢着少年的热情,青春的气息,满腹情思始终未曾直接表白,句句话儿不离红豆,而又“超以象外,得其圜中”,把相思之情表达得入木三分。它“一气呵成,亦须一气读下”,极为明快,却又委婉含蓄。在生活中,最情深的话往往朴素无华,自然入妙。王维很善于提炼这种素朴而典型的语言来表达深厚的思想感情。所以此诗语浅情深,当时就成为流行名歌是毫不奇怪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