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天》教案
学习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赏析诗中充满诗意的秋景,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歌颂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学习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学习难点 :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课时安排:一课时。
课型:新授课
教学方法:
诵读——品读——练笔;
学习过程 :
一、引秋:
(在耳熟能详的理查德 克莱德曼钢琴曲《秋日私语》导入新课)
寒花开已尽,菊蕊独盈枝——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宵。
PPT展示的是一幅幅秋天的图景。
让我们在《秋日私语》优美的旋律中走进何其芳的《秋天》。看看哪些同学听懂了秋天的悄悄话。——导入新课,激发兴趣。
2、品秋:
全诗共三节,描绘了农家丰收、霜晨归渔、少女思恋三个生动鲜明的画面,构成三幅绚丽多彩的乡村秋景图。                 
1、合作探究——初品秋天美景:
你最喜欢哪一幅?用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加以描述。
前后左右四位同学组成一组,分工合作:
讨论这些问题,一位同学做好记录,第二位连成一篇短文,第三位进行修改,第四位要起来读给大家听;选择最喜欢的一节展示。看哪个小组想象力最丰富,语言最优美?
教师预设:
短短的一节语文课堂上总会有学生没机会发言,那么小组合作探究就是最好的方式,让每位同学尽情的说,表达自己的看法,抒发自己的情感,展示自己的才华,使每个同学都有自己的收获。
2.小组代表汇报探究结果:用优美的语言描绘自己头脑中浮现的画面。
参考示例:
①我们最喜欢农家丰收图。
A、展示“农家丰收图”图片:
朝露未晞,有位农人来到幽谷,丁丁的伐木声震荡山谷;田野里发散出稻香的气息,金黄的波浪此起彼伏,稻田中有个身影在挥镰割稻,晶莹的汗珠湿透衣衫;果园中还有采摘瓜果的人,瓜果飘香,沁人心脾,摘下这些沉甸甸的秋天的礼物,放进背篓,农家的小院里满是丰收的气息!
B、PPT展示课文节奏,指导朗读这一小节:读出节奏,读出丰收的喜悦之情。
震落了/清晨/満披着的/露珠,
伐木声/丁丁地/飘出/幽谷。
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用背篓/来装/竹篱间/肥硕的/瓜果。
秋天/栖息在/农家里。
②我们最喜欢霜晨归渔图。
A、展示“霜晨归渔图”图片:
清晨的江面还弥漫着冷冷的雾气,可以感受到些许的凉意。远远地,有个渔人摇着船桨向岸边驶来。依稀可见船篷上挂着一层白霜,渔人熟练地撒下鱼网,网上来的青鳊鱼就像乌桕叶,闪着银的光芒,江面上传来动人的渔歌,还有阵阵爽朗的笑声……
B、PPT展示课文节奏,指导朗读这一小节:读出节奏,读出朦胧的意境。
向/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
收起/青鳊鱼似的/乌桕叶的影子,
芦篷上/满载着/白霜,
轻轻/摇着/归泊的小桨。
秋天/游戏在/渔船上。
③我们最喜欢少女思恋图。
A、展示“少女思恋图”图片:
原野上一片蟋蟀的鸣叫声,溪水清澈见底,羊儿咩咩的叫声阵阵传来,秋天的美景让人赏心悦目。牧羊女却失去了往日的活泼。耳边传来悠远绵长的笛声,只是不见了那吹笛的少年,姑娘四处张望,眼里写满了相思……
B、PPT展示课文节奏,指导朗读这一小节:读出节奏,读出少女的情思。
草野/在蟋蟀声中/更寥阔了。
溪水/因枯涸见石/更清洌了。
牛背上的笛声/何处去了,
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小结:
这三幅图画,描绘的是农家的秋、渔船上的秋、少女眼里的秋,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秋天的喜爱、赞美之情。
给学生配乐:学生毛遂自荐朗读;推选全班朗读最好、最优美动听的同学深情朗读。
教师评价:
毛遂自荐,读得太好了!大家要向这位同学学习呀!秋天何其芳
3、诵秋:
1.小组朗读PK:
四人小组内推选朗读最好的同学进行PK,看看哪一组读得好。
2.男生、女生分组,饱含感情地朗读全诗:
齐读第一节;男生读第二节;女生读第三节。
教师评价:
同学们读得太好了!女生情感温婉细腻,男生充满积极向上的力量。同学们给自己热烈的掌声好吗!
四、品秋:
读诗还可再深入些,那就是品味诗歌的语言。那是更高层次的美!
1.对你最喜欢的小节最美的地方进行赏析:①哪个词语写得好;②哪句修辞用得妙;③哪句意境特别美。
①我觉得“丁丁”用得好。
“丁丁”这个音听起来非常清脆,写出了伐木声的悦耳。
②我觉得“飘”字用得好。
因为伐木声是从幽谷中传出的,应该很远很远,用“飘”字显出了伐木声的悠远。
指导学生诵读,读出伐木声的悠远。
③“像江面的冷雾撒下圆圆的网,”这句中的“冷雾”用得好。
因为雾给人的感觉就是非常朦胧的。这里用上“冷雾”,就烘托出一派朦胧的意境;而且雾又很好地突出了秋天的特点。
指导学生诵读,读出朦胧美!
④“芦蓬上满载着白霜”,白霜本来就铺在上面,他说载,比作船,很雅。也说明是清晨,没有人去破坏它。太阳还没出来。
描绘真细腻!
⑤“放下饱食过稻香的镰刀”:
“饱食”运用拟人的修辞手法,写出丰收之景;
“稻香”从嗅觉角度暗示稻子成熟,香飘四野。
⑥“那满流着夏夜的香与热的笛孔?”:
夏天的记忆是美好的,夏天本来就热;至于香,可以是花香、植物的香气。所以说,牧羊女回忆的时候连笛子的声音也是热的、香的了!
⑦“秋天梦寐在牧羊女的眼里”:
“梦寐”:是睡梦的意思。写出牧羊女陶醉于秋天的美丽,还在想念吹笛子的人,怀念夏天美好的笛声。表现了秋天如诗如烟、如痴如梦的意境。
指导学生诵读,读出少女的情思。
2.小结:   
PPT展示诗的内容和结构:   
本诗从多种感官角度出发,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写出夏忙后农闲的景象:农人世外桃源般的生活悠闲、惬意、清静、清甜。这是一个明媚的秋天,一个乐在其中的秋天。
3.诵读课文:
秋天是这么美,诗歌是这么美!让我们再次深情地朗读这首诗!
大家读得很好。
如果别人能这样朗读我们自己写的诗,该有多好——即兴发挥颂秋天。
五、颂秋:
1.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描绘一幅你眼中看到的、心中感受到的秋景图。
仿照课文的形式,运用简洁而蕴涵丰富的语言,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来歌颂我们心中的秋天吧。——写作时间7分钟。
2.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小诗。
六、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在课下修改、润、充实、完善自己的小诗,投稿给我们的校刊《墨林》。
七、展示目标,提出老师寄语:
诵读经典美文,做一个勤勉的朗读者;
留心观察,发现美好,做一个生活的歌唱者;
热爱自然,歌唱生活,做一个语文学习的能力者!
学情分析:
六年级的学生感情很丰富,思维很活跃,表达欲望很强烈,他们已经具备了一定的诗歌欣赏能力,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给学生营造恰当的氛围,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兴趣,让他们在愉悦轻松的气氛中畅所欲言,启发他们勤于动笔,做美好时代、幸福生活的歌唱者。学生当堂展示的小诗练笔呈现了教师比较满意的效果。
《秋天》教学效果分析:
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读”和“写”来贯穿全文的学习,老师减少分析讲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以恰当的背景音乐作为切入点,烘托何其芳笔下秋天悠闲、惬意、清静、清甜的氛围,便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从整个教学效果来看,基本达到了“以读代讲”、“以读促写”的预期目标,我通过齐读、小组读、男女分读、个人品读等多种形式反复朗读,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体会诗歌的情感。赏析诗歌语言,虽然不够到位,但学生也能大胆发言,发表自己的见解和主张。最后的课堂练笔,学生完成都较好,表明学生对诗歌的情感理解较为透彻了。
不足之处是教师预设的问题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给学生思考、讨论、练笔的时间不够充足,对诗歌深层次的品析不够到位,教师有些急躁,说的话还是有些多,留给学生的时间相对得少了。再者教师的评价语言对于六年级的学生来说不够丰富,缺乏激励性。
《秋天》教材分析
《秋天》是人教版七年级上册的一首诗歌,诗人何其芳用情味深长的语言描写农家生活,每
一句诗都是一幅画面,三节诗组合成三幅秋天的画面,抒发了对秋天的喜爱与赞美之情。
诗语即心语,有着丰富的生命内容和思想内涵。读诗是心的交流和沟通,这切合新课标对诗词鉴赏的要求: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由此我确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一、教学目标:
1.朗读课文,感知课文内容,把握作者的感情。
2.反复诵读,引导学生赏析诗中充满诗意的秋景,体会诗歌优美的意境,培养诗歌语言的鉴赏能力。
3.培养学生热爱自然、歌颂自然、健康高尚的审美情操。
二、教学重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进而背诵全诗。
三、教学难点:
品味诗意,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歌颂自然的愿望和热情。
课堂练笔:我来作诗
请同学们拿起手中的笔,描绘一幅你眼中看到的、心中感受到的秋景图。
仿照课文的形式,运用简洁而蕴涵丰富的语言,以“秋天”为题,学写一首小诗来歌颂我们心中的秋天吧。 ——写作时间7分钟。
请同学们展示自己的小诗。
请同学们在课下修改、润、充实、完善自己的小诗,投稿给我们的校刊《墨林》。
                                                                 
《秋天》课后反思
 
1.这节课的设计,主要是通过“读”和“写”来贯穿全文的学习,老师减少分析讲解,引领学生走进文本在传授知识的同时,注重学生语文能力的培养和价值观的渗透,使学生在学习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在教学过程中,适时运用多媒体,以恰当的背景音乐作为切入点,烘托何其芳笔下秋天悠闲、惬意、清静、清甜的氛围,便于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利于课堂上创设优美意境,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
3、不足之处:
    预设的问题对于六年级学生来说有一定的难度,给学生思考、讨论、练笔的时间不够充足,对诗歌深层次的品析没能达到预设的效果,教师有些急躁,说的话还是有些多,留给学生的时间相对得少了。
《秋天》课标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