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综述
第一篇: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综述
关于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研究综述
【摘要】随着扩招后高校毕业生人数的连年增长,大学生的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大学生就业问题已成为政府、高校及其它相关部门需要着力研究和解决的重点。理论界对此问题也进行了多角度的研究,从大 学生就业压力现状和对策等方面对这些研究作综述分析,以期对问题的解决有所帮助。
【关键词】大学生 就业压力 对策关于压力与就业压力的概念
1.1 压力的界定
压力是生活中普遍存在的问题。压力用英文表示“stress” 也可以解释成应激,有时也用“stressor”,即压力源这个术语。Selye提出压力理论,他把压力界定为任何需求所产生的一种非特殊性的反应,后来借指人类面临的困境和逆境。Lazarus交互作用理论中的压力,指当
一定事件和需承担的责任超过个人应付能力时由焦虑引发的一种状态。也有人认为压力,亦称应激,是指因紧张而唤醒的一种内部心理状态。它是人体内部出现的解释性、情感性、防御性的应对过程。张春兴认为压力是个人在面对具有威胁性刺激情境中,一时无法消除威胁脱离困境时一种被压迫的感受。刘芳芳等人则认为压力通常指的是心理压力,指由刺激引起的,伴有躯体机能以及心理活动改变的一种身心紧张状态,一定程度的心理压力有助于个人生活质量、学习和工作的效率,但过度的心理压力则会影响个体的身心健康。②
1.2 就业压力的定义
就业压力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而出现的一个新名词,与之相应的大学生就业压力是我国“自主择业”就业体制的特有产物。它指大学生在就业情境中许多内外在变量与个人因素交互作用所产生的心理紧张现象。也有人将就业压力表述为:大学生面临就业情境时的外在威胁超过了自身的处理能力时而产生的心理 生理反应。③就业压力的来源
2.1 外在因素的来源
(1)社会因素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飞速发展,发展经济已经成为社会主流任务,人们的物质①
生活水平也是蒸蒸日上。效率这个词渐渐地遮蔽了道德的光鲜,人们都开始为效率生存,为经济生存,信仰与价值观的坚持自然而然已经没那么重要了。职业渐渐的也被尊卑贵贱区分了,那么大学生就业的价值观随着社会的改变自然出现了相适应的转变。所谓的好职业岗位少而人数多的状况必然带来强烈的竞争机制。这种现状一定会给大学生就业带来心理上的压力。
(2)家庭因素
“子承父业”、“家庭背景“这些观念自古以来就成为我国的传统。儿女在成长的过程中难免会受到这些因素的影响,因而大多数人的就业观早在儿时就渐渐树立,那么家庭这顶帽子所带来的就业责任感会使得儿女会为其努力,但是当这种责任感实现时,焦虑就会产生。
广东重点大学
(3)学校因素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 扩招导致大学生数量逐年增加, 2010年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已达到 631万人, 这便造成了大学生就业竞争日趋激烈, 而用人单位在筛选大学生的时候, 往往会根据
学校的社会地位、综合实力的排名等进行。相对来说, 重点院校, 比如 211和 985院校的师资比较雄厚, 办学资金较充足, 教学质量比较高,具有较高的社会知名度和影响力, 学生就业有相对优势, 这样也导致这些院校之外的学生往往会因为学校资源及专业设置等的限制, 处于岗 位竞争的劣势, 导致产生就业压力。
2.2 内在因素的来源
(1)自我认知的因素
大学生自我认识不够清晰,不知道自己的优势,不清楚自己的目标,不明白自己的兴趣,这些自我认知上的不够准确都成为大学生在选择就业时所面临的瓶颈。
(2)个人能力的因素
由于当前就业岗位竞争激烈, 用人单位在挑选毕业生时往往会从专业素养、职业能力、工作经历和获得奖项中设置许多门槛。而这些能力的高低会很直接的对毕业生产生就业压力。同时如何正确面对被挑选、如何正确的认识自已, 发现自身的优势, 扬长避短也成为大学生能否缓解就业压力的重要因素。
(3)期望值的因素
大学生在校园中无法真正的接触社会导致大学生对就业岗位的认知不够,期望值过高或过低都会影响大学生的择业。当毕业将至,面临选择的时候,无法正确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这也会在就业时造成相关压力。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现状分析
3.1 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
蔺美玲、王德强、张灵等人都对大学生心理压力进行了研究。在经济条件、人际关系、学习成绩家庭环境、就业压力等影响大学生心理压力的因素中。就业压力一直处在第一位。可见,就业压力是大学生心理压力的主要来源,而且就业压力同时带来学习压力和学习动力不足两种后果。④
3.2 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就业压力存在差异
刘芳芳等人采用自编的大学生压力源问卷对不同类型高校大学生就业进行调查。结果表明,不同类型高校在就业压力上有显著差异。师范类大学学生的就业压力平均水平显著高于工科类大学和医学类大学学生的就业压力平均水平。舒晓丽等人运用方差分析,检验分析了大学
生就业压力源现状,也表明不同类型学校的大学生在就业压力源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学校就业指导,大学生个人社会环境,专业等四个因子中,专科大学生的压力显著高于一般本科和重点院校大学生,一般本科大学生显著高于重点院校大学生,家庭亲朋关系压力源中 专科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显著高于重点院校大学,略高于一般院校大学生,但达不到显著差异,一般本科大学生与重点院校大学生也不存在显著差异。在学校压力源中,重点院校大学生就业压力显著低于一般本科大学生和专科大学生,一般本科大学生和专科大学生不存在差异。⑤应对大学生就业压力的相关措施
就业压力是来自于外在与内在因素,要缓解它自然也可以从外在和内在因素入手。
4.1 政府应大力发展经济,推动制度创新
经济的大力发展能够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这对缓解我国就业压力起着重要作用。首先,继续保持中国经济的高速增长。蒋晓荣学者就指出。在3%的 GDP增长基础上,增长速度每提高2个百分点,失业下降1个百分点;反之,每下降1个百分点 失业率便上升1个百分点。在今后20年,保持中国经济每年7%以
上的增长速度对于缓解就业压力,提供大量就业岗位是十分重要的。⑥其次,大力发展非公有制经济,从经济结构社会变动的指标来看,增加劳动力需求的潜力还是很大的。⑦
广东药学院副院长黄紫华认为解决就业问题应该推进制度创新,实现三个新突破。首先,创建现代教育体制,政府应转变职能,实现高等教育由政府行政机制主导向市场机制主导的转变。其次,构建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新体系,政府要采取相关的政策措施,形成有力的导向政策体系。王宗荣博士提倡的,通过政策倾斜,用市场手段调节大学生到西部就业,就是其具体措施。⑧还有培育更加完善的毕业生就业市场,郭鹏等提到的:“政府和社会逐步健全和完善基层就业的配备措施,让基层能够成为具有极大吸引力的就业场所,让基层就业成为大学生的主动选择”不失为好的举措。⑨
4.2 高校应改变其旧有的教育模式
现在的高校大都像一个知识分子制造工厂,只注重对学生的考试能力的培养,而忘掉了其他综合素质的锻炼。
作为高校,首先应该多以市场为导向,提高自己的专业建设。高校应该了解用人单位的用人
标准后,以此为目的来培养学生,使自己的学生能与工作接轨。其次高校应该加强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建立就业基地,与用人单位实现互利互惠的机制,这样无形中也提高了自己的就业率。最后,高校应该鼓励学生在毕业后继续深造学习,为学生多提供一些这样的机会,这样可以为学生以后的就业提供更好的竞争储备。
4.3 企业应转变固有的用人模式
郭鹏认为企业要转变用人观念,减少非能力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现在社会上还存在一些浮躁的、不切实际的用人观念和评价标准。因此企业要树立全新的人才观念和评价标准,摒弃用人歧视的观念和心态,变唯学历论、经验论为素质论和能力论。企业要主动承担起人才培养的社会责任,给大学生提供锻炼成长的机会,制定合理的选人、用人标准,减少非能力因素对大学生就业的影响。同时企业要走出招聘误区,完善聘用制度,企业不应盲目崇拜“光环”、信仰学历,忽略对个人能力的考察。而应形成“不求最好,但求最适”的用人观念和“重能力,轻经历”的人才考察方式。⑩
4.4 家庭传统就业观念要改变
父母对子女的就业目标一向都是偏高的,这样会造成子女就业压力与就业困难。比如“中西部地区不去,民营企业不去,不是白领不去,薪酬不高不去”等 这些就业观念缩小了大学生的就业面。人为地增加了就业的难度,家庭的教养方式及父母对职业的态度直接影响到毕业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和形成。所以,家长应该转变就业观念。
4.5 大学生个人层面的提升
大学生自己在择业之前,就应该先将自己的素养提高。在校期间应该努力学习功课,积极参加活动,多多参加课外实践,这些都是自我提高的必要储备阶段。
大学生在就业的时候要转变固有的择业价值观,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去就业,黄紫华指出大学毕业生应调整心态,将就业理想与市场接轨。他们必须改变传统落后的就业观。学会面对现实对所选的学校和专业以及将来的职业,要科学定位,准位置,学会适应市场经济规律与社会接轨。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⑨ 5 小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