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冰心散文的修辞艺术冰心笑
——兼谈散文翻译中的修辞处理
姜丽
(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黑龙江哈尔滨150025)
摘要:冰心的散文以抒情见长,语言表达注重修辞手法的灵活运用。在翻译文学作品时对修辞手法的运用也独具特。她的散文作品被翻译成英语时只有注意修辞手法的运用才能传达出其作品的审美特点。
关键词:散文;修辞;翻译
中图分类号:120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8—8970一(2013)02一0046一02
冰心是中国现当代成名最早、拥有最广大读者的大荷叶,慢慢的倾侧了来,正覆盖在红莲上面……”
女作家,其艺术成就曾得到许多作家的赞扬和肯定。沈从文曾这样说过:“冰心女士的作品,以一种奇迹的模样出现,生着翅膀,飞到各个青年男女的心上去,成为无数欢乐的恩物,冰心女士的名字,也成为无人不知的名字了。”很多人研究过冰心作品的语言等方面的特点,这里我们主要谈谈冰心散文的修辞艺术,同
中,“慢慢的倾侧”通过拟人化的手法,让我们体味“荷叶”对“红莲”爱惜之情。尽管“雨势并不减退”“雨点不住的打着”,也“只能在那勇敢慈怜的荷叶,聚了些流转无力的水珠”,“雨点不住的打着”与“无力的水珠”形成强烈的对比,通过对比风雨的无情展现了荷叶对红莲的爱护。文章结尾处赋予荷叶、红莲新的内涵,并
时结合冰心的译作和对她的散文作品的翻译谈谈翻用一个明喻表明:“我心中深深的受了感动一母亲呵!
译中的修辞处理。
冰心散文以抒情见长,在语言上注重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比如排比、对句等的切当穿插,例如其散文《笑》中:“一条很长的古道。驴脚下的泥,兀自滑滑的。田沟里的水,潺潺的流着。近村的绿树,都笼在湿烟里。弧似的新月,挂在树梢。”。这段文字中一幅静寂乡村、悠然生活的生动画面跃然纸上。她在写景散文中通过各种修辞手法的使用,赋予无生命的景物以活力和动感。再例如在《红莲》中,她这样描写风雨中红莲飘摇的景象:“徘徊了一会子,窗外雷声作了,大雨接着就来,愈下愈大。那朵红莲,被那繁密的雨点,打得左右欹斜。”,一个“打”字形象的表现了雨点的无情和红莲的无力。而接下来“一回头忽然看见红莲旁边个你是荷叶,我是红莲。”最后一句同时使用象征手法和反问句式:“心中的雨点来了,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空下的荫蔽?”中用“心中的雨点”暗指人生道路上遇到的困难和打击,“除了你,谁是我在无遮拦天的荫蔽?”用这一反问句强调突出母亲的伟大和对母亲的依赖之情。《红莲》只
是一个短篇散文,作者却将比喻、拟人、象征等修辞手法灵活的运用其中且不显痕迹,寓情于景,通过描绘了风雨中“荷叶”对“红莲”的关怀,表现了母爱的伟大。这些特点对后来的作品影响深远,人们把既有白话文的流畅、明晰,又有文言文的洗炼、华美的语言,统称之为“冰心体”。
冰心不仅是中国现当代文坛卓越的作家和诗人,也是杰出的翻译家。冰心的译作,大多数是诗歌与散
【收稿日期12013—02—20
【作者简介】姜丽(1980一),女,哈尔滨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字学专业在读研究生。
文诗。主要有《先知》(散文诗集,叙利亚凯罗.纪伯伦著)、《印度童话集×印度穆.拉.安纳德著)、《印度民间故事:》(印度穆.拉.安纳德著)、《吉擅翅利)(诗集,印度泰戈尔著)、《泰戈尔选集.诗集》等。冰心在散文中体现的修辞艺术,在她的译作中也得到了深刻的体现。
散文和诗歌是翻译界公认的最难翻译的文学体裁。以《吉檀迦利》为例,英语原文中排比、反复的运用形成散文诗的内在韵律。针对《吉檀迦利》的写作特点,冰心除了采用排比、重复之外,还运用了中国古诗中常用的几种语言形式,例如对比型汉语成语结构、叠字型成语、叠字和对偶。例如:
D ays and ni ght s pa ss and ag es bl oom a nd f ade l i ke f l ow er.
夜去明来,时代像花开花落。(《吉檀迦利》82首)
如果将其直译为“昼夜过去,时代像花一样开又像花一样褪”,不仅语言显得拖沓,诗的意味也消失殆尽。“夜去明来”是两个主谓短语叠加,一个“去”一个“来”,方向相反的两个动词准确地表现了时光的流逝。“时代像花开花落”虽然采用了紧缩的方式,但仍然保留了原句的比喻手法。这旬译文很是原汁原味地表达了原作者的思想和意图。在此,我们可以将冰心的翻译与他人对此句的翻译做一比较,就不难看出冰心在翻译上修辞运用的过人功力:
日日夜夜,时代更替就像花开花落。(《译言网》)
“日日夜夜”是名词的叠用,只表明了时间的持续,没有“夜去明来”主谓结构的动态感;“时代更替就像花开花落”意义比冰心译版表达的更准确,但是从诗歌的翻译角度来说,有些冗长。
冰心成功的翻译经验启示人们在散文、诗歌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对原文有深入的理解,对于涉及的修辞格的翻译也要采取恰当的、最接近原文的处理方法,使原文中音、形、意的修辞效果尽可能完美的传达到译文中去。
下面我们再以冰心散文为例,谈一下汉译英时修辞格的处理。
原文:弧似的新月,挂在树梢。(冰心《笑》)
译文:T he cr es c ent new m oon l ooke d as i f hangi ng O n t he t i ps of t he t he t r ees.《英译中
国现代散文选》之《笑》张培基译注)
原文采用隐喻的手法,在译文中变成了明喻。“l ook as i f”是增加的成分。汉语和英语虽然在这一范围的修辞格可以通用,但是在本例中受到语义表达的限制,所以转换成了相关的修辞格,使文章通顺流畅,并很好的表达了原作者的写作风格。其中,译者在转变修辞格时,对替代式表达的选择可谓匠心独具,没有选择一般性的明喻格式“be l i ke”,而是采用了“l ook as i f”,很好地再现了人们眼中“月挂柳梢头”的情境。
在下面句子中,译者对文章的处理却不尽如人意:原文:那边是南国风光,山是青的,水是绿的,小溪流更是清可见底!(冰心《我的父母之乡》)译文:O ve r t her e w e ha ve t ypi cal sou t he r n sc ener y w i t h bl u e m ount ai ns,gr ee n w at e r s,l i m pi d br ook s……(《英译中国现代散文选淀《我的父母之乡》张培基译注)
原文中采用的排比句式,英语里称par al l el i s m。这种修辞表达一般以直译为宜。而在本文所举的译文中,译者采用了紧缩的方式,将原文中带有感叹彩的排比句译成带后置定语的陈述句:把“山是青的,水是绿的,小溪流更是清可见底”变成了“南国风光”的定语,使文章的表现力和感染力大大地降低,失去了应有的张力。
修辞格是翻译中,尤其文学作品翻译中,一个最为棘手的问题。理论和实践都说明了这个问题。无论是
将汉语作品翻译成英文还是将英文作品翻译成汉语,修辞格的恰当翻译都是决定翻译效果好坏的因素之一。冰心的翻译作品大都很好地注意了修辞格的问题,在她的翻译作品中不仅很好地体现了原文的意味,更是通过对修辞格的沿用与改造恰切地融入了她作为译者赋予被译作品的感情,使中国读者读起来感觉更亲近。而无论是将冰心散文作品译为英文,还是将中国其他作家的散文作品译为英文,特别是对中国古代诗歌的翻译,却仍然都存在意到而情不尽的问题,我们有必要在今后的修辞研究中进一步加强这方面的研究。
(责任编辑:杨晓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