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后进生学习心理激励的研究4篇
对后进生学习心理激励的研究第1篇
  一、课题的提出:
  1、社会的需要
  中小学要由 应试教育 转向全面提高国民素质的轨道,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素质,促进学生活泼地发展,办出各自的特。所以,社会特别关注这部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2、学校的需要
  近几年来,外出务工家庭增多,留守儿童增多,学校优秀学生转出的增多,使得学校生源越来越弱,从而制约了学校今后的进一步发展。
  3、教师和学生的需要
  通过本课题的后进生转化心理行为的个案研究,可以寻到转化后进学生的有效的方法、手段、策略,引导大家破除问题学生不可转化的思想,树立信心,积极工作,共同促进学校的教育教学工作更上台阶。
  二、课题研究的理论价值与实践意义
  (一)理论价值
后进生转化  小学后进生 是班级教学中存在的客观现象。这些孩子的情感、心智和行为往往与常态的青少年形成明显的差异,甚至成为另类。因此,在教育过程中,容易受到漠视和歧视。对于 小学后进生 ,老师在教育教学上往往花费大量心血,收到的效果却往往不显著。这就是对症下药的事了,所以,本课题的研究就非常有实际意义了。
  (二)实践意义
  近几年来,外出务工家庭增多,留守儿童增多,学校优秀学生转出的增多,后进生在整个社会已经是一个让人头疼,尤其让父母头疼,让老师头疼的大事。
  三、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
  研究目标:
  通过本课题研究,使后进生学会了解自己,学会克服自己的烦恼,逐步学会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抑制自己的冲动行为,客观地评价自己,能够积极主动的与同学和老师进行沟通,达到品德符合社会规范之目的。
  四、研究方法和创新点
  (一)研究方法与途径:
  1、文献研究法:查阅有关文献,了解研究现状。借鉴国内外心理健康教育理论和心理问题行为预防措施。
  2、自然实验法和行动研究法:在学生的日常学习、生活等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地创设和控制一定的条件,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问题行为研究。
  3、访谈法:通过师生的对话交流和对 后进生 的典型行为观察;对 后进生 进行理性确定,转化跟踪;调整策略,激励进步。
  (二)创新点:
  1、通过研究,达到改变教师的教育观念,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优化教师的教育方法,和谐师生关系的目的,使教师学会真正地走进学生的心灵
  2、课题旨在对初中后进生的心理成因进行研究和分析,构建学校、家庭、社会有效互动的教育机制,为 后进生 心理健康的发展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
  3、充分体现了 以学生为中心 ,利于创造师生关系融洽的和谐课堂,和谐校园,与国家倡导的和谐社会是一致的。
  五、理论支撑
  非智力因素是相对智力因素而言,分广狭两义。广义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环境因素、生理因素以及道德品质等,狭义者被概括为动机、兴趣、情感、意志、性格五种基本因素。非智力因素不直接参与认识过程,不直接承担对机体内外信息的接收、加工、处理等。但非智力因素对认识过程起着制约作用,对创新人才的成长具有动力、定向、引导、维持、调节、强化等多方面的功用。后进生的转化与非智力因素的作用是分不开的,后进生
的转化只有在良好的非智力心理品质的参与下才能得到最佳效果。
  六、研究的过程和步骤
  第一阶段:广泛宣传、对学生摸底调查,确定后进生名单,名单确定后,对这些后进生进行观察访问,分析归纳后进生心理表现,并进行对比分析,出后进生心理偏差的表现。
  第二阶段:全面启动研究工作,研究在校的中高年级后进生形成的心理原因和转化方法,针对个案拿出具体转化的措施,进行转化,并将心理素质教育贯穿各个学科、各种活动之中,大力营造良好的心理素质教育的氛围。
  七、后进生成因
  关于后进生形成的原因,有各种各样的因素,比较重要的是:
  1、学生自身因素
  (1)智力因素:有人把智力定义为 学习能力 。一般认为,智力高,其学习可能性或学习潜力就大,智力与学力往往是一致的。
  (2)非智力因素比如学生学习习惯不好,意志薄弱,自制力差,学习兴趣低,注意力分散,心理素质不好,情绪不稳定等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