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面积》教学评析
评:看似轻松随意的谈话,却体现了教者的独具匠心,教者用小故事的形式,激活了学生经验中已有的“转化”思想,巧妙地为新课的教学、为后面学生的探究提供了思维基础。 
评:由于学生熟悉了研究平面图形的思路:认识特征——周长——面积,所以老师采用了开门见山、直奔主题的引入方式,既有利于学生形成研究问题的思路,把新知识纳入已有的认知结构,又简洁明快,结构紧凑,为学生后面的探究提供了时间上的保证。 
评:圆与学生以前探究的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三角形、梯形等都有所不同,因为它是平面上的曲线图形,因此当老师提出“怎么求圆的面积呢”,学生并不能马上到解决的方法。有的学生一开始无从下手,这时,老师没有作指导,而是把时间给学生,把探究的空间给学生,充分相信学生能行,引导学生从头脑里检索已有的知识和方法,让学生把“圆”这个看似特殊的图形(用曲线围成的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用直线段围成的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了,沟通了知识之间的联系,促成了迁移。 
 评:其实这种方法也能推导出圆的面积,而且推导方法比较简单,但在以往《圆的面积》的
教学设计中却很少出现。麻老师能深入了解学生探究圆面积的心理,知道有的学生脑子里不是一片空白的,会根据生活经验自然而然地把圆片进行对折(这是儿童生活经验作用下的原发思维),发现和三角形类似,说明麻老师很尊重学生的原创思维。 
评:通过第一次探究,学生产生了两种很有价值的思路。即通过折一折,把圆转化成近似的三角形;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近似的平行四边形。教师设计了“你们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了吗”这一关键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回顾反思,达到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评:操作、演示、追问、想像、贯通,层次分明。通过课件的动态演示,弥补了动手操作过程中的不足,让学生清晰地体验到随着等分的份数增加,得到的扇形的圆弧,逐渐在变直,并且也感受到当等分的份数无限地多下去,那么最后得到的扇形也就无限地接近三角形。 
评:当动手操作已经无法再完成时,老师用课件动态演示,弥补操作与想象的不足,帮助学生进一步感知平均分的份数越多,剪拼成的图形越来越像平行四边形。麻老师围绕着“怎样更像”进行了一次又一次的追问,让学生充分地体验了“极限思想”。 
 评:操作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但数学思维的特点是要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因此在这里,麻老师用下面的这段话“数学学习不仅需要动手操作,更需要借助数字、字母和符号等进行动脑思考和推理”把学生的思考推向深入。同时,针对学生操作结果不标准的问题,麻老师为了提高推导的正确性,设计了示意图,帮助学生更加有效地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评:本课重点是引导学生去经历探究圆的面积公式的过程,充分体验“转化”和“极限思想”,所以安排比较少,虽然这节课只设计了几个基本练习来检验学生对圆的面积的理解和掌握程度,但这并不妨碍这节课的精彩。 
评:数学学习,不仅是数学知识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数学思想与方法的学习。因此全课总结时,当学生回答出知识技能上的收获后,麻老师通过:“这是知识上的收获,在解决问题的方法上有没有什么收获呢?”这样的设问,引导学生一起回顾了解决问题的思想方法。这一“画龙点睛”之笔,进一步强化了本节课的设计意图。 
全课赏析
听过老师的课,有一种很让我震撼的感觉。之所以震撼,是因为麻老师的课是我们一直想要追求的一种理想的数学课堂。他的课,大气洒脱,精彩纷呈,真正地视学生为学习的主人,真正地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 
1、把探究作为本课重中之重 
 这节课,就我认为,在探索圆的面积计算公式时,最有价值的、最具有思维含量的地方是怎样让学生自己去想到把圆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平面图形,而接下来的怎样让折出的图形更像三角形,怎样让剪拼出的图形更像平行四边形等等,都只是技术层面上的改进而已。而平时听的很多课,包括我们国标本苏教版的教学用书,都是老师先示范演示把一个圆平均分成16份后剪拼的过程,再让学生动手实践一次,而不是去启发学生自己想办法。 
本节课,整个探究活动都是以学生为主体,教师在充分尊重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中,适时地加以引导、点拨,使学生学习的方向始终清晰明确。课中能让学生的探的尽量让学生去探,能让学生说的就尽量让学生去说。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思维活跃,争相交流,不断迸发出创新思维的火花,真正体会到了数学探究的魅力。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二、非常注重数学思想方法渗透。 
这节课设计了三次探索,把重心放在了让学生经历探索过程,体验数学思想方法等过程性目标上,至于通过练习形成计算技能及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等都安排在以后的几个课时中去完成。初听感觉好像练习量太少了,好像忽略了知识技能的习得,但细想,知识与技能的习得可以在下节课继续通过练习获得,而学生思想方法的培养却是无法课后再补的。 
相对于数学知识与技能而言,数学思想方法在学生今后的生活与工作中更具有普遍性。尤其是本节课中的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非常有现实意义,花再多的时间也不过份。 
总之,整节课,麻老师把数学之美、思维之美、探究之美,演绎得淋漓尽致。在佩服与感慨之余,也让我深深的思索: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推进,我们每一位数学老师的理念还要更新一些,步子还要更大一些,多学多思,多练多磨,多探多研,才会生成如“圆的面积”这般流水般灵动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