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限时练
班级: 姓名: 分数: prent
题号 | 1 | 2 | 3 | 4 | 5 | 6 | 11 |
答案 | |||||||
一、基础巩固(本题共2小题,共10分)
1.下列词语有错别字的⼀组是( B)
A.地崩山摧 天梯石栈 扪参历井 万壑雷
B.峥嵘崔嵬 冲波递(逆)折 横绝峨眉 倚缺(绝)壁
C.飞湍瀑流 猿猱攀援 匪亲弗居 萦岩峦
D.磨牙吮血 以手抚膺 蚕丛鱼凫 仰胁息
2.选出下列句⼦中书写全部正确的⼀项( D)
A⽽(尔)来四万⼋千岁,不与秦塞通⼈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嵋颠(峨眉巅)。
B地崩⼭催(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勾(钩)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连。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C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听此雕(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依(倚)绝壁。
D但见悲鸟号古⽊,雄飞雌从绕林间。⼜闻子规啼夜⽉,愁空山。
二.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3-6题(本题共5小题,共26分)
夏为天子,十有余世。殷为天子,二十余世。周为天子,三十余世。秦为天子,二世而亡。夏朝的天子传了十几代。殷商的天子传了二十几代。周朝的天子传了三十几代。秦王朝的天子只传了两代就被推翻了。
人性不甚相远也,何三代之君有道之长,而秦无道之暴也?其故可知也。古之王者,太子
乃生,固举以礼,故自为赤子而教固已行矣。故太子乃生而见正事,闻正言,行正道,左右前后皆正人也。夫与正人居之,不能毋正,犹生长于齐不能不齐言也;与不正人居之,不能毋不正,犹生长于楚之地不能不楚言也。及秦而不然。其俗固非贵辞让也,所上者告讦也;固非贵礼义也,所上者刑罚也。人的秉性相差并不很大,为什么三代的君主政治清明、统治长久,而秦王朝不行德政、暴虐短暂呢?这个原因是可以理解的。古代的君主,在太子诞生时,就举行礼仪,所以太子从婴儿的时候起就已经进行了教育。所以太子从诞生之时开始,所见到的都是正经的事,所听到的都是正派的语言,所实行的都是正确的原则,左右前后都是品行端正的人。一直与品行端正的人相处,他的思想和行为不可能不端正,就好像生长在齐国的人不能不说齐国话一样;经常与品行不端正的人相处,品行就不会端正,就像生长在楚国的人不能不说楚国话一样。到秦朝却不是这样。秦朝的风俗本来就不崇尚谦让,崇尚的是奸诈;本来就不崇尚礼义,崇尚的是刑罚。
凡人之智,能见已然,不能见将然。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而法者禁于已然之后,是故法之所用易见,而礼之所为难知也。若夫庆赏以劝善,刑罚以惩恶,先王执此之政,坚如金石;行此之令,信如四时;据此之公,无私如天地耳,岂顾不用哉?然而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而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孔子曰:“听讼,吾犹人也,
必也使毋讼乎!”为人主计者,莫如先审取舍;取舍之极定于内,而安危之萌应于外矣。安者非一日而安也,危者非一日而危也,皆以积渐然,不可不察也。人主之所积,在其取舍。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人的智力,能认识已经发生的事,不能认识将要发生的事。礼的作用在于在某一行为发生之前制止它,法律则是对已发生的行为进行惩罚,所以法律的作用容易体现,而礼的作用却难以觉察。用奖赏来鼓励善行,用刑罚来惩治罪恶,先王推行这样的政治,像金石一样坚定不移;实施这样的政令,像四季一样准确无误;根据这一公正的原则,才能像天覆地载一样无偏无私,难道反而不使用(奖赏和刑罚)吗?然而,人们一致认可的礼,可贵之处在于能在未形成之前断绝罪恶,从细微之处推行教化,使天下百姓日益趋向善良,远离罪恶,自己都没有觉察到。孔子说:“让我断案,我与别人没有什么不同,一定使讼案不再发生才好!”为君主出谋划策的人,不如首先确定选择什么、抛弃什么;一旦在心中确定了取舍标准,相应的安危后果就会表现出来。天下不是一天就能实现的,天下危难也不是一天造成的,都是日积月累渐渐形成的,因此不可以不观察它的积累过程。君主所积累的治国方法,在于他选择什么、抛弃什么。选择用礼义治国的君主,便积累礼义;选择用刑罚治国的君主,便积累刑罚。刑罚积累到一定的程度,百姓就会怨恨而背叛君主,礼义积累到一定程度,百姓就会和睦而亲近朝廷。
故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或道之以德教,或驱之以法令。道之以德教者,(6)德教洽而民气乐;驱之以法令者,法令极而民风哀。哀乐之感,祸福之应也。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与汤武同,然而汤武广大其德行,六七百岁而弗失;秦王治天下,十余岁则大败。此亡它故矣,汤武之定取舍审,而秦王之定取舍不审矣。夫天下,大器也。今人之置器,置诸安处则安,置诸危处则危。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在天子之所置之。汤武置天下于仁义礼乐,而德泽洽,禽兽草木广裕,德被蛮貊四夷,累子孙数十世,此天下所共闻也。秦王置天下于法令刑罚,德泽亡一有,而怨毒盈于世,下憎恶之如仇雠,祸几及身,子孙诛绝,此天下之所共见也。是非其明效大验邪!人之言曰:“听言之道,必以其事观之,则言者莫敢妄言。”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教化之不如刑罚,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所以,君主想要百姓善良的愿望是相同的,只是用来使百姓善良的方法不同。有的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有的用法令进行惩罚。用道德和教化进行引导的,随着道德和教化的深入人心,民风就会和乐;用法令进行惩罚的,法令使用到极点,民风就会令人悲哀。哀乐的感受,就是应验祸福的东西。秦始皇想尊奉宗庙子孙后代,这与商汤、周武是相同的,但是商汤、周武广泛推行德政,他们建立的国家得以存在了六七百年;秦始皇统治天下,只有十多年就分崩离析了。这没有别的原因,就是因为
商汤、周武决定取舍很慎重,而秦始皇决定取舍不慎重。国家政权好比一个大器物。现在有人安放器物,把它放在安全的地方便安全,放到危险的地方就危险。治理国家的道理与放置器物没有什么不同,关键就在于天子把它安置在什么地方。商汤、周武把天下安置在仁、义、礼、乐之上,因而恩德滋润天下,鸟兽草木丰富广泛,四方蛮夷都受到恩惠,王位留传子孙数十代,这是天下人都听说的。秦始皇把天下安置于法令、刑罚之上,德和恩一样都没有,因而怨恨充斥天下,百姓憎恶他如同对待仇敌一样,祸患几乎危及自身,子孙被诛杀断绝,这是天下人都看到的。这不是非常明显的效验吗?有人说:“要判断某人说的话是否正确,一定要结合他做的事来观察,那样说话的人就不敢胡言乱语了。”现在假如有人说治理国家,礼义的作用不如法令,教化的成效不如刑罚,君主为什么不拿商朝、周朝、秦朝盛衰兴亡的事实给他看呢?
3.下列对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D)(5分)
A.秦无道之暴也。 暴:短促 B.所上者告讦也。 讦:揭发
C.道之以德教。 道:引导 D.祸几及身。 几:大多 几乎,差点
4.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都相同的一组是(C)(5分)
A.秦为天子,二世而亡 天下之情与器亡以异。
B.是故法之所用易见 秦王之欲尊宗庙而安子孙
C.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 世主欲民之善同,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
D.而所以使民善者或异 今或言礼义之不如法令
A灭亡;通“无”,没有。B结构助词,的;助词,取独。D也许;有的人。
5.下列对文中语句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C)(5分)
A.岂顾不用哉?难道反而不用(赏善罚恶)吗?
B.皆以积渐然。都凭借积累渐变使社会达到这种状态
蛋黄饼干C.汤武之定取舍审。商汤和周武王审查并制定治国的方略。(商汤和周武王确定取舍审慎。“审”审慎)
D.人主胡不引殷、周、秦事以观之也。人主为什么不引用殷、周、秦的史实来考察上述
言论呢
6.根据文意,下列理解与推断,不正确的一项是(D)(5分)
A.培育美好的品德要从小做起,应该营造良好的环境,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B.一般人的智力有限,可以明了已经发生的事情,不能预见将会发生的事情。
C.君主面对各种不同的言论,必须有正确的辨别之道,那就是要以事实验证。
D.君主的治国方略不一定会应验于国之安危,百姓哀乐才是国之安危的根本。(君主的治国方略不同,百姓哀乐就不同,哀乐的感受,便是应验祸福的东西。所以,应是君主的治国方略应验于国之安危,是国之安危的根本。)
7.请归纳文章第三段从哪几个方面论述了礼义的作用。(6分)
①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
②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
③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
【解析】本题考查分析文言文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结合“夫礼者禁于将然之前”“曰礼云礼云者,贵绝恶于未萌”可知,防患于未然,绝恶于未萌。结合“起教于微眇,使民日迁善远罪而不自知也”可知,潜移默化,起教于微眇。结合“以礼义治之者,积礼义;以刑罚治之者,积刑罚。刑罚积而民怨背,礼义积而民和亲”可知,坚持礼义教化,则礼义积而民和亲。
三、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8-9题(本题共2小题,共12分)
好二本咏⼭泉马齿苋花
储光羲
⼭中有流⽔,借问不知名。
映地为天⾊,飞空作⾬声。
转来深涧满,分出⼩池平。
恬淡⽆⼈见,年年长⾃清。
首联叙事点题,紧扣“泉”字,起得平和自然。静寂的深山里,一股清泉徐徐流动,给这僻远之所平添一活气;面对此番景象,诗人真想问山泉有无一个让人记得住的名字,可是无从知晓。其既惊喜又遗憾的心情充溢于字里行间。颔联承接上文,从正面立意,描绘山泉的出俗形象。诗人从广阔的立体空间着笔,生动地摹绘出山泉的澄澈与灵动:它流淌在平地之时,恰似一面新亮的镜子将蔚蓝的天宇尽映水底;它飞泻于山下之际,又如潇潇春雨般泼洒半空,煞是壮观。此联取景清晰,摹象精致,对仗谨严,通过大胆的想象,细腻的刻画,把飘逸的山泉的形象描绘得生动可感。颈联从反面角度立意,转写山泉遭遇冷落的境况:尽管山泉清净而鲜活,可是当它流入深涧,水满溢出,分引到小池的时候,山泉原先的那种清澄和,那种灵气,被这窒息的环境遮盖了,仿佛有谁不愿意看到山泉的“映地”“飞空”。这些描写,意在为后文蓄势。尾联关合全诗,由叙而议,点明诗旨:山泉的“恬淡”无人关注,可它仍然年复一年,自洁自清,保持着一尘不染的秉性。《咏山泉》又是一首有所寄托的咏物诗——作品采用拟人手法,寓情于景,写山泉的“不知名”,说山泉的“无人问”;写山泉的“恬淡”,说山泉的“长自清”这一切,都在暗示人们:山泉即诗人自己,山泉的特点即诗人要追求的个性,其崇尚恬淡自然、飘逸出俗的高洁境界了了可观,耐人回味。
总之,咏山泉与明心志的高度和谐统一,使此诗“格高调逸,趣远情深,削尽常言”(殷璠《河岳英灵集》)。
8.结合全诗,简要分析“映地为天⾊,飞空作⾬声”的妙处。
这两句从声与⾊的⾓度描写了⼭泉的情态。⼭泉平缓流淌时,清澈见底,⽔⾯映照天光 云⾊;凌空⽽下时,⽔⽯相激,作风⾬之声。⼭泉虽然⽆名,却有映地照天、兴风作⾬的奇观。这两句 与前⾯两句形成了先抑后扬(欲扬先抑)的效果。前两句写⼭泉的平凡⽆名,为抑;这两句凸现泉流⼭中的 奇观,为扬。如此描写也为最后两句称赞⼭泉作了铺垫。
9. 这⾸诗中的“⼭泉”具有什么品格?诗⼈借咏⼭泉表现了怎样的情怀?
这⾸诗在表现⼭泉得天地之声⾊,具满涧平池之能的同时,⼜表现了⼭泉恬淡⾃然、清 ⾼⾃守的品格。诗⼈借咏⼭泉表现了淡泊清⾼、任性⾃然的情怀。
四.名篇名句默写(每空4分,共40分)
(1)诗歌之妙在言有尽而意无穷。李商隐就善于表现含蓄蕴藉之美,如《锦瑟》中间两联:“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2)近代以来,中华民族饱受列强欺凌,因此绝不会将自己曾经遭受的苦难强加给其他国家与民族,正如《论语》所谓:“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每个人都难免有自己的知识盲区,遇到不懂的领域,应该虚心听取专业人士的意见,正如《师说》所谓:“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4)《蜀道难》中运用夸张修辞方法,写出秦蜀之间崇山叠岭、不可逾越的句子是“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五.语言运用(本题共2小题,共12分)
①2013年起,北京加大力度治理大气污染。②2017年,在大气污染防治秋冬季攻坚行动部署会上,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空气治理要一微克一微克地去抠,由此开展“一微克”攻坚行动,综合运用科技、执法、管理等手段,精准治理大气污染。③2019年,北京PM2.5年均浓度值首次进入“40+”,创历史新低。④截止2020年底,北京市环境空气质量的改善在“十三五”规划目标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与2013年相比,PM2.5、PM10、二氧化氮、二氧化硫的浓度值均大幅下降。⑤这些治理措施也为2022年的北京贡献了清澈的“冬奥蓝”。
11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C)(6分)
A.②句中的两个画线部分可以互换位置。
介绍我的家庭B.③句中的“首次”换为“首先”,句意不变。
C.④句中的“截止”应换为“截至”。
D.④句中画线的语句没有语病。
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A项,“②句中的两个画线部分可以互换位置”错误,“由此开展……行动”承接前文北京市委市政府提出的观点“空气治理要一微克一微克地去抠”,而“综合运用……手段”与后文“精准治理大气污染”也是顺承关系。所以“由此开展……行动,综合运用……手段”两个分句不可互换位置,B项,“③句中的‘首次’换为‘首先’,句意不变”错误,“首次”意思是第一次,头一回,指同一事项出现的第一次;“首先”的意思是最早,率先,指的是某一事项出现的时间最早。两词意思不同,更换后句意也不同。所以替换后句意发生改变。D项,“④句中画线的语句没有语病”错误,④句中画线的语句“改善……提高”搭配不当,可把“的改善”删掉。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