圆的面积的数学教案优秀7篇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篇一
    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第十一册P69~71例1、例2。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使学生理解圆面积的含义;掌握圆的面积公式,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2、过程与方法目标
    经历圆的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体验实验操作,逻辑推理的学习方法。
    3、情感目标
    引导学生进一步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初步了解极限思想;体验发现新知识的快乐,增强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和能力,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掌握圆的面积的计算公式,能够正确地计算圆的面积。
    【教学难点】:理解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
    【教学准备】:相应课件;圆的面积演示教具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出示场景——《马儿的困惑》
    师:同学们,你们知道马儿吃草的大小是一个什么图形呀?
    生:是一个圆形。
    师:那么,要想知道马儿吃草的大小,就是求圆形的什么呢?
    生:圆的面积。
    师: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圆的面积教学设计
    [设计意图:通过“马儿的困惑”这一场景,让学生自己去发现问题,同时使学生感悟到今天要学习的内容与身边的生活息息相关、无处不在,同时了解学习任务,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探究合作,推导圆面积公式
    1、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和方法。
    师:圆的面积怎样计算呢?计算公式又是什么?你们想知道吗?
    我们先来回忆一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怎样推导出来?
    生:沿着平行四边形的高切割成两部分,把这两部分拼成长方形师:哦,请看是这样吗?(教师演示)。
    生:是的,平行四边形的底等于长方形的长,平行四边形的高等于长方形的宽,因为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所以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底乘高 。
    师:同学们对原来的知识掌握得非常好。刚才我们是把一个图形先切,然后拼,就转化成
别的图形。这样有什么好处呢?
    生:这样就把一个不懂的问题转化成我们可以解决的问题。
    师:对,这是我们在学习数学的过程当中的一种很好的方法。今天,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把圆转化成已学过的图形。
    师:那圆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什么图形?你们想知道吗?(想)
    2、演示揭疑。
    师:(边说明边演示)把这个圆平均分成16份,沿着直径来切,变成两个半圆,拼成一个 近似的平行四边形。
    师:如果老师把这个圆平均分成32份,那又会拼成一个什么图形?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师课件演示)。
    师:大家想象一下,如果老师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会越小,拼成的图形就会越接近于什么图形?(长方形)
    [设计意图:通过这一环节,渗透一种重要的数学思想,那就是转化的思想,引导学生抽象概括出新的问题可以转化成旧的知识,利用旧知识解决新的问题。并借助电脑课件的演示,生动形象地展示了化曲为直的剪拼过程。]
    3、学生合作探究,推导公式。
    (1)讨论探究,出示提示语。
    师:下面请同学们看老师给的三个问题,请你们四人一组,拿出课前准备的学具拼一拼,观察、讨论完成这三个问题:
    ①转化的过程中它们的(形状)发生了变化,但是它们的(面积)不变?
    ②转化后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周长的一半),宽相当于圆的(半径)?
    ③你能从计算长方形的面积推导出计算圆的面积的公式吗?尝试用“因为……所以……”类似的关联词语。
    师:你们明白要求了吗?(明白)好,开始吧。
    学生汇报结果,师随机板书。
    同学们经过观察,讨论,寻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真了不起。
    (2)师:如果圆的半径用r表示,那么圆周长的一半用字母怎么表示?
    (3)揭示字母公式。
    师:如果用S表示圆的面积,那么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就是:S=πr2
    (4)齐读公式,强调r2=r×r(表示两个r相乘)。
    从公式上看,计算圆的面积必须知道什么条件?在计算过程中应先算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小组合作、讨论使学生进一步明确拼成的长方形与圆之间的对应关系,有效地突破了本课的难点。]
    三、运用公式,解决问题
    1.教学例1。
    师:同学们,从这个公式我们可以看出,要求圆的面积,必须先知道什么?(出示例1)知道圆的半径,让学生根据圆的面积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预设:
    教师应加强巡视,发现问题及时指导,并提醒学生注意公式、单位使用是否正确。
    2.如果我们知道一个圆形花坛的直径是20m,我们该怎样求它的面积呢?请大家动笔算一算这个圆形花坛的面积吧!
    3.求下面各圆的面积。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可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从而促进了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培养了学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教学例2。
    师:(出示例2)这是一张光盘,这张光盘由内、外两个圆构成。光盘的银部分是一个圆环。请同学们小声地读一读题。开始!
    师:怎样求这个圆环的面积呢?大家商量商量,想想办法吧!
    师: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吗?
    师:好的,就按同学们想到的方法算一算这个圆环的面积吧!
    教师继续对学困生加强巡视,如果还有问题的学生并给予指导。
    [设计意图:学生已经掌握了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掌握环形面积计算,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分析理解,大胆放手让学生尝试解答,培养了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课堂作业
    1、教材P69页“做一做”第2小题。
    2、判断题
    让学生先判断,并讲一讲错误的原因。
    3、填空题
    复习圆的半径、直径、周长、面积之间的相互关系。
    4、教材P70页练习十六第2小题。
    5、完成课件练习(知道圆的周长求面积)
    老师强调学生认真审题,并引导学生要求圆的面积必须知道哪一个条件(半径),知道圆的周长就如何求出圆的面积,老师注意辅导中下学生。
    五、课堂总结
    师: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六、布置作业
 
圆的面积教案 篇二
    教学目标
    1、经历圆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掌握圆的面积计算公式。
    2、能正确运用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计算圆的面积。
    3、在探究圆面积的计算公式过程中,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初步感受极限的思想。
    教学重难点及学具准备
    教学重点和难点:
    圆面积的计算公式推导。
    教学准备:
    圆形纸片、剪刀、多媒体课件等。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
    聊一聊《曹冲称象》的故事。
    (设计意图:放松学生的紧张心情,为课堂教学做好了心理准备;另一方面,用《曹冲称象》的故事,唤起学生已有的经验。设计“怎么不直接称大象的重量?”这一关键问题,抓住学生回答中的“用石头代替大象”“石头的重量和大象的重量相等”等要点,把学生经验中的“转化”思想激活,为新课的教学做好思想方法上的准备。)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出示一个圆)大家看,这是什么图形?
    我们已经认识了圆,学习了圆的周长,这节课我们一起来学习圆的面积。(板书课题:圆的面积)
    (设计题图:采用开门见山的的引入方式,这样设计简洁明快,结构紧凑,能保证把过程性目标落实到位。)
    二、第一次探究,明确思路,体会“转化”的数学思想方法
    请你想一想,什么是圆的面积呢?
    圆所占平面的大小就是圆的面积。那怎么求圆的面积呢?
    圆能不能转化成我们学过的图形呢?我们可以试一试。请大家利用手中的圆纸片和准备的工具在小组内研究研究。
    (设计意图:在学生迷茫时指明了思考的方向和方法,又让学生把“圆”这个看似特殊的图形(用曲线围成的图形)与以前学过的图形(用直线段围成的图形)有机地联系起来,沟通知识之间的联系,促成迁移。)
    怎样让扇形和三角形的面积接近一些?
    现在,有两种思路,一种是把圆折一折想转化成三角形,还有一种是想通过剪拼把圆转化成平行四边形,你们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了吗?
    把圆这个新图形转化成已经学过的图形求出面积。
    (设计意图:“你们发现这两种方法的共同点了吗?”这一关键问题,旨在引导学生通过回
顾反思,达到渗透“转化”这一数学思想方法的目的。)
    三、第二次探究,明确方法,体验“极限思想”
    我发现一个问题,不管是折成的三角形,还是剪拼成的平行四边形都不是很像,怎么才能更像呢,这就是下面要研究的问题。请每个小组在两种思路中选择一种继续研究。
    为什么要折这么多份?
    把圆分的份数越多,其中的一份越接近三角形。三角形的底可以看成这段弧,三角形的高可以看成是圆的半径。你们会求三角形的面积吗?三角形的面积会求了,能求出圆的面积吗?
    把圆剪成更多份,能让拼成的图形更接近平行四边形。
    (设计意图:让学生真切地看到“自己想象的过程”,充分地体验“极限思想”。)
    四、第三次探究,深化思维,推导公式
    刚才同学们借助学具通过动手操作,都到解决问题的方法了。一种是把圆转化成长方形求出面积;一种是把圆转化成三角形,得到圆的面积。可是数学学习不仅需要动手操作,更需要借助数字、字母和符号等进行动脑思考和推理。现在,老师想给大家提个更高的要求:每个小组能不能还利用刚才选择的方法,推导出圆的面积计算公式呢?
    (设计意图:在第二次探究中,学生主要是借助学具进行动手操作,明晰求圆的面积的方法。操作对于小学生学习数学是必不可少的手段和方法,但数学思维的特点是要进行逻辑思考和推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