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1 20世纪西方现代主义文学概述
一、概念、分期与特点
      1、定义:欧美现代主义文学(又译现代派)是19世纪末至20世纪在欧美出现的诸多文学流派的总称。现代主义具有强烈的反传统倾向,它大胆探索,锐意求新,表现了强烈的挑战意识和先锋精神。
     2、分期:现代主义以第二次世界大战为线,大致可分为两个时期。前期的主要流派有:未来主义、超现实主义、后期象征主义、表现主义、意识流小说等。后期的主义流派有:存在主义文学、荒诞派戏剧、新小说、黑幽默、魔幻现实主义等,有人将后期的文学称为“后现代主义”。
3、现代主义文学产生的背景与条件:
      (1)、两次世界大战,加深了西方人的危机意识,苏联革命与建设中的失误与曲折,使西方知识分子陷入了更深刻的困惑。
      (2)、科学技术的进步,加速了人的异化。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关系进一步趋向对立。
      (3)、严酷的社会现实,助长了非理性主义思潮传播《叔本华的“唯意与论”;尼采的“自我扩张”的超人;柏格森略带神秘意味的生命哲学;弗洛依德的精神分析学。法国萨特的存在主义等都对现代主义文学的产生与发展有影响。
      (4)、现代主义文学也是西方文学自身发展演变的结果。
19世纪以前的欧洲文学受亚里斯多德的“摹仿说”影响较大,尤其是19世纪中期的现实主义文学,强调真实再现客观世界,认为艺术不仅可以摹仿自然,而且所摹仿的现实本身是真实的,把文学对现实世界描写之真实性的追求,强调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19世纪后期一些作家开始感觉到,以往的文学,尤其是现实主义文学,在摹仿自然理论的指导下过于强调再现外部客观世界,使得文学自身应有的表现功能相对萎缩,艺术形象中的客观外部因素过于突出,而主观内在因素一定程度上遭排挤了。于是,他们开始反其道而行之,抛弃传统文学对客观外在真实的刻意追求,转而重视对主观内心世界的真实展示。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则基本上倾向于表现一种超现实的真实。随着作家的文学观念的变化,现代主义文学在
内容、形式和审美功能上都发生了重大变化,具有明显的反传统特征。
现代主义的“反传统”显示了对传统文学的超越,但这种超越本身又是传统文学演变的结果。浪漫主义文学强调表现人的主观精神世界,反抗现代文明和理性主义原则,以及它所具有的那种悲观、神秘的彩,都已露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端倪。一些浪漫主义作家以后转向了象征主义,如波德莱尔、马拉美等。19世纪现实主义文学中一些作家,像司汤达、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已经开始关注人的内宇宙,现代主义作家则大大发展了这种倾向。福楼拜小说客观冷峻的叙述方法,也为现代主义小说提供了借鉴。在文化观念上,许多现实主义作家具有两重性。他们既无法完全摆脱近代基督教——人道主义文化价值观念,同时又对它产生了怀疑,他们的创作中已蕴含了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中普遍存在的现代文化基因。如巴尔扎克、福楼拜、哈代、托尔斯泰、陀思妥耶夫斯基等作家的小说中表现的对“人”的问题的焦虑与困惑,对人类前途与命运的悲观情绪等,都具有现代主义倾向。自然主义小说家左拉对“生物的人”的描写,已露出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非理性、非道德化倾向。世纪末的象征主义、唯美主义等进一步酝酿并发展了浪漫主义、现实主义和自然主义中的现代文化与美学的基因,并直接向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过渡。现代主义文学的形成与发展并非仅仅受外部因素的作用,同时还受文学自身规律的制约和推动,因而它并非是脱离文学传统
突然从一个历史断层中冒出来的,而是传统文学合规律的发展与延续。
4、现代主义文学的特征:
      (1)、创作主题上,“异化主题”。着力表现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对立关系和现代人的自我探索和思考。
文化是人的外化与象征,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标志。现代主义文学倾向于文化批判,本质上是基于对人的生存状况、人的本质问题的探索。人类创造了文明,但文明在本质上与追求人性自由、追求自然的人相对立。20世纪高度发展的西方现代文明使人处于严重的异化之中,现代主义文学对文化与文明的批判,正基于西方人力图摆脱异化走向自然的愿望,因此,异化也就成了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主题。这种异化主题,主要从自然与个人、社会与个人、个人与个人、个人与自我的关系4方面表现出来。
自然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物质世界对人的异化,表现了物质与精神的对立。现代主义作家怀疑物质财富的创造对人类所起的进步作用,认为物质文明有抑制人的生命本体、扼杀人性甚至毁灭人类的危险。在现代主义文学中,物质世界往往成了人类生存危机的制造者,大
自然也是丑的与恶的,物质文明造成了人类精神的虚无感、威胁感与恐惧感。如艾略特的《荒原》就描写了物质世界使人的精神世界毁灭的可怕情景;奥尼尔的《毛猿》表现了物质文明发达的现代社会使人的价值等于甚至低于禽兽。这些都表明了人与自己的生存环境的对立,说明人被物质世界所制约而走向异化。
社会与人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是社会对个体的人的异化,表现了整体的人与个体的人的对立。人结成体的社会后,给个体的人以安全感,但社会力量又在有形无形中制约着人,尤其是科学化的西方现代社会,人在强大的社会面前显得渺小无力,个性丧失,这是社会对人的异化。卡夫卡的小说中,社会像一个强大而又无形的魔掌,掌握着个人的命运,个人成了软弱无力、惶惶不可终日的“甲虫”。现代主义作家对社会的这种批判,具有形而上的特征,写出了人性的变形和个人对社会及意识形态的不信任与反抗。
人与人的关系的异化就是他人对个人的异化,表现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关系。非理性主义的本体论哲学认为,人是受欲望驱使的,生命的本能是利己的,这就从人性的本质上指出了人与人之间互相残害的丑恶现象。现代主义作家从这种主观唯心主义观念出发,认识并表现资本主义社会中人丧失固有的行为准则后完全根据与他人的利害关系来调整自己行为的现象。
现代主义文学展示的,常常是一幅幅人与人之间充满敌意的可怕图画,如斯特林堡的《鬼魂奏鸣曲》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彼此残杀;卡夫卡小说描写了人与人之间的无法沟通。这类描写在50年代后的现代主义文学中得到了进一步发展。
人与自我的关系的异化主要指人的个性的异化、自我的消失,表现出现代主义作家对自我的稳定性和可靠性的怀疑。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自我的核心是潜意识和本能,它是飘忽不定、变化莫测的。现代主义作家从这种观念出发,力图在作品中表现受他人与社会压抑下的人的自我和个性。他们笔下的人物的特点是没有激情、没有自己的思想和表达方式、趋于非个人化或社会化。如伍尔夫的小说《波浪》中6个人物从不同角度讨论着“自我是什么”的问题;美国黑人作家艾里森《隐身人》的主人公因不到自我而成为他人看不见的“隐身人”。对自我问题的探讨,表现了现代主义作家对现代社会中人的命运与前途的思考。
   
( 2)、在表现手法上,以“表现法”代替“再现法”,强调艺术表现内心的生活和心理的真实,较多使用象征、隐喻和颠倒时空顺序的自我联想;注重表现瞬间的复杂多变的情绪和印象,挖掘深层的潜在的意识世界;善于采用怪诞、荒唐、反理性逻辑的描写方法。
首先,现代主义文学强调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具有主观性和内倾性特征。19世纪末、20世纪初现代哲学和心理学的发展,打破了传统的思维模式,人们开始把目光从客观物理世界转向主观心理世界。现代主义作家视客观实体为非真实,认为心灵世界才是唯一真实的世界;认为艺术的使命是非写实的、泛表现的,文学创作应表现内心世界的真,追求超现实的、抽象的、形而上的真。在一些现代主义作家看来,传统文学那种看似逼真的人物和物象描写,实则是一种假象;现实并不是一个循序渐进、紊而不乱的整体结构,而是片断的、琐屑的、非逻辑的无序结构,因此,必须摒弃对人物性格和一切与之相关的附属品的描绘,使读者进入人物的心理现实。他们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生活,所关注的不是巴尔扎克式的外在社会结构形态,而是人的精神、心理现象。如表现主义作家力图展示“本质的东西和藏在内部的灵魂”,即使写具体的人物和物景,也只是将其作为精神现象的外壳与形式,写物的目的不在物本身,而在与之对应的精神力量。意识流小说家往往把人的意识流动状态作为客观现实生活加以描写,把转述人的变化的、不可知的、难下定义的精神世界看成自己的主要任务。现代主义对主观真实和内倾性的刻意追求,拓展了文学表现的领域,改变了传统的艺术思维模式。
其次,现代主义文学普遍运用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追求艺术的深度模式。神话式象征的意
义在于对未知领域的诗性揣摸,是将最内在的、最深刻的心灵体悟转化为认识的对象,因而,它的价值就不在于对象本身而在于它所含的内在体悟,这种体悟往往是多义性的。出于表现内心生活和心理真实的需要,现代主义作家不注重对社会生活的表象作直观的再现,而往往用非纪实性、时空颠倒与变形、结构错乱等手段,构建一个象征性的神话式艺术世界,以揭示生活中更深刻、更广泛的意蕴。艾略特的《荒原》用古代繁殖神性能力丧失而造成的土地荒芜、庄稼枯死来建构一个象征体“荒原”,全诗大量运用人类学、神话学、圣经故事和西方古典名著故事,形成一个庞大的象征框架,意象重叠、意蕴纷呈而艰深。卡夫卡的小说往往故事背景模糊,主人公无名无姓,是某种观念、思想、意志的代表,他用象征隐喻的思维方式创造了一个个与现实世界相统一的神话世界。此外,普鲁斯特、里尔克、乔伊斯的创作也往往把读者置于意义的深渊之中,通过不断的阐释和发掘,才能获得审美的意义。现代主义文学借助象征隐喻的神话模式,使文学对生活的描写从表象走向本质,从表层走向深层,从现实走向超现实,从所指走向能指,形成一种文学艺术的深度模式。
第三,现代主义文学热衷于艺术技巧的革新与实验,某些作家的创作具有形式主义倾向。现代主义作家信奉艺术本体论,认为形式即内容,追求“艺术的非人格化”。他们对艺术形式和技巧进行大胆的革新与创造,敢于标新立异,表现出反传统特征。现代主义文学大量采用“自
由联想”、“时空倒错”、“内心独白”、“自动写作”、“偶然结合”、“意识流”以及顿悟、象征、隐喻、暗示等表现手法,对语言、符号、图画、结构、风格技巧等形式因素格外重视,追求“有意味的形式”。现代主义对形式技巧的探索与追求,使文学的表现方法得到了丰富与拓展,但是,现代主义在形式与技巧上的革新与实验也并非都是成功的。一些作家刻意追求新奇,把文学原有的最基本标准和特性也抛在一旁,这种走极端的标新立异,不能认为是严肃而负责任的。
外国现代诗歌      二、现代主义的主要流派
  1、未来主义:20世纪出现最早、反叛精神最强的一个文艺流派。十年之间,来去匆匆。以“否定一切”为基本特征。否定国家机器,否定传统文化,主张彻底抛弃艺术遗产和传统文化,歌颂机械和都市混乱,赞美“速度美”和“力量”,主张打破理性的形式规范,用自由不羁的语句随心所欲地进行艺术创造。创始人是〈意>马里内蒂,主要成就是诗歌,代表作家及作品是阿波利奈尔的《醇酒集》,马雅可夫斯基的《穿裤子的云》等。
      2、超现实主义:源于法国,鲜明的先锋精神,1916年的达达主义“破坏一切”“清除一切”给它有力的启示。1924年《超现实主义宣言》的发表,标志着运动的正式发端,20-30年
代在法国形成高潮,40-50年代拓展为世界现象,1969年结束。强调表现超现实、超理性的无意识世界和梦幻世界,它们超越了现实世界的各种束缚,重直觉,认为潜意识、梦幻才是最真实的;主张无意识的写作,不必有什么主题。广泛使用“自动写作法”和“梦幻记录法”。作品怪诞,夸张、晦涩、神秘。对后来的荒诞派、黑幽默和魔幻现实主义产生了影响。代表人物有布勒东(1869-196 6)、阿拉贡(1897-1983)、艾吕雅(1895-1952)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