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口语诗歌的一些看法和想法
口语诗歌:一些看法和想法
外国现代诗歌——为一篇文章所作的笔记
作者/董辑
下面这些片段中所提到的口语诗歌一词,至少有以下三种向度,一个是指世界诗歌(近现代诗歌,尤其是当代诗歌)范围内的口语性、口语彩的诗歌;一个指中国现代诗歌范围内的口语性、口语彩的诗歌;一个特指上世纪80年代以后出现于中国诗歌中的口语性、口语彩、泛口语、类口语式诗歌,我的关注点主要是最后一种,就是特指意味的这种口语诗歌,下面所谈到的,除了特殊注明者之外,我所说的口语诗歌,就是指这种诗歌。
没有绝对的口语诗歌,因为所谓的口语,都应该是方言,或者带有方言意味的,或者是方言化了的,而出现在我们诗歌中的口语,都是写作的产物,是规范化了的,普通话化了的,文学化了的口语,所以,只能说有类口语诗歌,泛口语诗歌,而没有真正的口语诗歌。现在诗坛上出现的,都是伪口语诗歌,或者叫普通话口语诗歌。而口语元素,自上古诗歌起,就或多或少的
出现在诗歌之中,现在的口语诗,只是诗歌原有元素的某种扩大,加深,延伸、衍生和突出、强调。
虽然没有绝对的口语诗歌,但是考虑到这是一个约定俗成的概念,是一个具有一定公约性的概念模具,不能不使用它,也没必要生造一个名词或者概念。所以,口语诗歌仍然成立。
口语诗歌必须要解决以下几个问题,解决不好,或者陷入认识论上的泥淖,就无法做到真正的口语诗歌或者好的口语诗歌。口语诗歌与方言的关系,口语诗歌与意象、象征、隐喻的关系,口语诗歌与翻译语体(外来语)的关系,口语诗歌中词汇量多少的问题,与文言词汇、书面词汇的关系。对诗歌写作来说,能够综合使用各种语言资源,就是一种创造力。
世界范围内的口语诗歌的出现开始于现代派文学,其深层原因应该和现代哲学、语言学和心理学的出现、传播和产生决定性影响有关;直接原因是现代派的文学实验以及旧有诗歌形式的退潮、实效和被打破,在格律诗或者高度形式化的诗歌中,口语诗歌没有可能,既不能出现,也不能完成。口语诗歌是现代诗歌的特点和特征之一。
口语诗歌应该有中外两个参照系,中国是白话诗以来的中国现代诗歌;外国是自象征派诗以
来开始的现代、后现代诗歌,从中追索和发现口语诗歌的前身、影子、来源、历史、缘由等,从中研究各个流派、各个大诗人中口语所占的比例和所起的作用、功能等,更有助于我们理解口语诗歌和创作口语诗歌。探讨口语诗歌,应该在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的背景下展开思路,更应该在近代社会、现代社会的背景下进行有关的观照和研究。从中我们能够发现,口语诗从某种意义来说是一种必然,也是诗歌的进步,是进步的代名词。在世界范围内,口语诗歌是现代派文学以来的一种趋势、方向、潮流,更是后现代派诗歌的律条之一。80年代以后,就世界诗坛来说,还有纯粹的口语诗歌和强调口语的诗歌与诗人了吗?似乎没有了,语言和写法上的调和,合流,混同,和解,似乎更是这一阶段至今世界诗歌的特征。
诗歌史上的口语诗歌与自由诗的出现密切相关,二者的关系是互补的,互相加分的,自由诗因为口语而更加自由、解放、充满创造力;口语因为自由诗歌而被选择性的成为了诗歌语言。口语诗歌曾经是诗歌史上的革命性因素。
口语诗歌是文学(诗歌)走下圣殿的产物,当文学(诗歌)不再高高在上了,口语诗歌才有可能。
没有胡适等肇始的中国现代文学,就不会有后来的口语诗,新诗又被称作白话诗,白话的基
础就是口语,当然,白话诗还不是口语诗,白话诗出现以后直到抗日战争爆发前的中国诗歌和九叶派出现后的中国诗歌,中国新诗都与口语诗歌无关,新诗的的语言向口语敞开,口语作为一种元素被反复提起,口语化的写作被有意识的追求,但是没有人主动在写什么“口语诗歌”。
在中国现当代文学史中,口语,纯正意义上的口语而不是白话,作为文学语言被强调和重视以及有意识的追求,是在1942年延安文艺整风之后。但是,因为这路文学及其发展人所共知的先天不足和致命疾患,这一路诗歌反而与口语诗歌无关了。没有人认为《王贵与李香香》是口语诗歌,但是这路诗歌反而是真正“口语”的,至少他们是在有意识的追求真正的口语,向真正的口语靠近。
所以说,用真正的口语写出来的也不一定是口语诗歌,在口语和口语诗歌之间有一条秘密的小路,这条小路就是诗歌,就是真正意义上的诗歌的创造力。
胡续冬写过几首四川方言诗,比如《太太留客》等,那反而不是口语诗歌了,也没有人将之看成是口语诗歌。因为太刻意了,太有技术了,也太趣味了,那反而应该是探索的、知识分子的、写作的诗歌。也就是说,用不用口语,不决定一首诗歌是不是口语诗。
在中国当代诗歌中,口语诗歌,或者更准确的说是口语元素的诗歌一直有,但是为什么没有口语诗歌的提法呢?为什么直到上世纪80年代第三代诗歌大行其事的时候才被提出来呢?我们所说的口语诗歌,80年代以降出现并被命名的口语诗歌,其实仍然是在西方话语价值系统笼罩下的一种命名。因为口语诗歌,或者口语元素的诗歌,是现代派以降西方诗歌的特点和追求之一,更是后现代诗歌的核心元素和特征之一。中国现代诗歌是在西方诗歌的影响下出现的,口语诗歌也不例外。
和朦胧诗歌一样,口语诗歌被提出并命名,多少带有一些贬义,是用来概括在第三代诗人的写作中所出现的一种诗歌写作的特点和特质的,朦胧诗歌之前并无口语诗歌这个明确的提法,其实口语诗歌,准确说是泛口语的诗歌一直就有,古已有之。
在当下中国诗坛,说口语诗歌和口语诗人是“被侮辱和被损害”的,有些言过其实;但是如果说“不被重视的口语诗歌和身份暧昧的口语诗人”,也许并不是危言耸听。
口语诗歌与先锋,探索,实验,前卫,开放,活力有关,其出现时,就与这一切有关。口语诗歌曾经是和应该是发生在诗歌中的一场革命。好与坏,成功与失败倒在其次。
口语诗歌这个名词的出现与被广泛使用,标志着诗歌回到和正在回到语言本体,这难道不是一种进步吗。关注语言,而不再过分关注内容,这不是一种进步吗?
口语诗歌常常意味着反意象,反辞藻,反修辞,反文化等等特点,用一句成语来说,口语诗歌的这个先天特点是“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为什么有的诗歌被称作口语诗歌,而有的诗歌被称作口水诗歌,其间的区别到底在哪里呢?简单说,口语诗歌是创造的诗歌,所谓的口语,只是其诗歌语言的特征之一而已,诗歌的基本元素和特征,诗歌的一切特点和历史经验,都应该在其中有所体现。而口水诗歌则不然,它往往不具备基本的诗歌的特点,而只有看似流利的口语分行。具体来说,两者之间的区别,大致可以有以下一些内容和方面。
何谓口语诗歌,这里所说的口语诗歌是指中国上世纪80年代以来具有特别指称意味的口语诗歌,而不是具有口语元素的新诗。那么何谓口语诗歌呢?可以从语言,内容,题材、形式几个方面做出大致的判断和确定。比如,从形式上来说,口语诗歌是自由的,反格律的,甚至比自由诗还更为自由,更为缺少禁忌,而这样的自由,是不是也意味着往往会失控。从题材上来说,它是生活经验的,肉身的,琐庸化的,生活流的,日常化的,凡俗化的,从某个角
度来说,生活化,日常化,肉体化,这几个因素先天的与口语诗歌血肉相连,而这几个因素,如果过分强调,则是诗歌的灾难。从语言风格和构成上看,它是反意象的,反辞藻的,反隐喻、暗示、象征的,它是接近口语的,适量方言的,但是如果一味的摒弃意象、摒弃辞藻,摒弃隐喻、象征、暗示、超现实感觉和直觉,那么写出来的只能是分行和光滑的口水。
口语诗歌被诟病,主要是因为口水诗歌,现在的诗坛,有口水诗歌存在吗?有,而且很多。什么是口水诗歌呢?简单说就是以口语为诗歌语言的形态,但是语感更为流利、光滑,技巧有的时候更为圆熟,但是这些诗歌往往不触及诗意,没能力把读者带入一种诗歌的审美和智力的情境和境界中,这类诗歌不带给人以审美快感和智力触动,他们逃避深度,体验比较浅陋,情感比较轻巧,常常没有意象,或者意象简单常规,这类诗人绝大多数没有营造意象的能力。这类诗歌没有隐喻性,暗示性很差,没有多义复义的空间。最主要的,这类诗歌具有非常强的可复制性,读过一些之后,可以进行惟妙惟肖的模仿。这类诗歌很多,当下很多写作口语诗歌的诗人都在操作着这类诗歌,而且,似乎影响很大,他们和它们败坏口语诗歌的名誉,它们和他们是低质量的口语诗和口语诗人。这是一种无效的口语诗。
平民意识,大众心态,这曾经是口语诗歌的胎记和骄傲,但是如果平民意识变成了暴民意识
、劣民意识;如果大众心态变成了草民心态,变成了文盲或者流氓心态,那口语诗歌又会如何呢?
垃圾派诗歌、下半身诗歌、废话诗歌、梨花体诗歌,都是口语诗歌积极因素的过犹不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