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庞德对古诗《长干行》的翻译
要:李白的《长干行》是一首被人们广为流传的乐府诗。埃兹拉·庞德运用意象的方法对《长干行》做了翻译,被称为20世纪美国最美译诗。庞德并没有完全遵从原诗,而是在形式和意义上对原诗进行了一些创造性的处理,本文分析了《长干行》英文翻译与原诗的差异,并从语言及文化等方面进行解释,最后从历史的角度对庞德的英文翻译版本做出总结。
关键词:《长干行》 庞德 翻译 中西差异
李白的《长干行》是一首被人们广为流传的乐府诗,这首诗描写了商妇的爱情和离别。诗以商妇的自白,用缠绵婉转的笔调,抒写 了她对远出经商丈夫的真挚的爱和深深的思念。不仅因为其鲜明的节奏感,更是因为诗中描写的美好意境,让读者身临其境,流连忘返。美国诗人埃兹拉.庞德是西方“意象主义”运动的发起人,他主张尝试不同的诗体,注重用简洁凝练的语句以及意象来表达内容。他对《长干行》的翻译不拘泥于诗歌的外在形式,运用了各种意象对原诗进行了创造性地翻译,实现了诗歌的再创作。意象派触发起现代美国诗人对中国诗持久不衰的热情,推动英美诗歌朝现代派方向转变。
在庞德看来, 翻译不应该是字对字的文法翻译, 因为如果这样, 文学作品就会丧失原语作品本身的时间、地点与当代相关联所应有的生机与活力; 相反, 翻译应该是一种阐释, 译者通过阐释创造新的诗歌。庞德在翻译过程中并没有完全遵从原诗,所以译诗与原诗在意义方面有一些差异。
1、译诗对原诗在文化因素上的改动
首先,庞德将译诗的题目写为the river-merchant. s wife a letter,他将原诗理解为河商妻子为了表达思念之情给丈夫写的一封信。而对古诗稍有研究的人都知道这是多情少妇的内心独白,中国这样的古诗并不少见。中国人历来感情含蓄, 古代女子尤其如此。并且在古代由于礼教的约束,女子是不会向丈夫倾吐如此露骨的相思之情的。 因此,“a letter”用在此处并不恰当。诗的第二句: “郎骑竹马来, 绕床弄青梅”庞德由于对中国文化知识的缺乏, 不了解把竹竿当作马骑是男孩子通常玩的游戏。把“竹马”译成是“高跷”( bamboo stilts 也许是因为庞德根本不知道竹马为何物,又也许是在日文版的译诗中“竹马”已被译成了“高跷”。庞德把“ 青梅”( green plums 译成了“蓝梅”( blue plums ,对这一翻译,各家的评论褒贬不一,有人认为这是匪夷所思。有的学者则认为“blue”在英文里有“sad depressed”之意,
因此英语文化的读者从“blue plums”背后读出的是忧郁和怨艾的情绪。笔者认庞德对原诗做了稍微的改动,更有利于西方读者对诗歌的理解,但是不管怎么样原诗中“青梅竹马”,“两小无猜”的意境在译文中都大打折扣。
其次是一些典故的处理,原诗中有这样一句: “常存抱柱信, 岂上望夫台。”“抱柱”和“望夫台”是两个典故。它们含蓄又充分地表达了沉浸在甜蜜爱情中的小夫妻忠贞不渝的爱情。大部分中国人都知道这两个典故,但是西方人却没有这一认知。庞德在翻译时, 删除了这两个典故,用了三个“forever”和“look-out”来表达。笔者认为这一处理十分精妙,既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妻子对爱情的忠贞不渝,又增加了诗歌的音律美。这无疑是译诗在再创作过程中的一个亮点。而且“look-out在读者心中可以演化成动词“look out”,同样传神地把思妇盼夫归来、望穿秋眼的神态和心境表现得淋漓尽致。如果庞德忠于原诗将典故翻译出来,就必须在诗后加上大量注解来解释这两个典故的由来,这样会给读者造成压力,分散了读者的注意力,让读者不能够从整体上体会整首诗的感情,阻隔了诗歌的情感表达。
2、译诗对原诗在语言因素上的改动
在原诗中,诗人用“妾”作为诗中自述者的称谓, 用“郎”指诗中的受话者。庞德的译诗中直接
用“i”和“you”来表示。
这样就体现不出古代的妇女对丈夫的谦卑和恭敬,也体现不出这背后所蕴含的中国古代社会男尊女卑的社会状况。有的学者认为译成“i”和“you”更能在当代读者心中引起共鸣。笔者持反对的态度,翻译一部作品不一定要完全服务于读者所处的时代,译者也有责任将原著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文化背景传播到目的语文化中。笔者认为,庞德之所以这样翻译,是因为由于东西方文化中女性地位的不同,在英语中并没有同汉语“妾”和“郎”相对应的词语来翻译。
同时,笔者认为庞德的译诗中也存在不够准确的地方。比如,诗中的:“ 五月不可触”意思丈夫离开家正值5月, 春水高涨湍急,淹没了江中的暗礁, 来往的船只极易触礁。而不是庞德理解的五个月( five months), 应该译之为“ may”或“the fifth month”。这些情况出现的主要原因是庞德当时只是初涉中文,他对这首诗的翻译主要还是依靠费罗伦萨的汉诗注释和笔记。因此,出现一些不精确的地方也是在所难免的。
3、结束语
尽管严格来说庞德的译诗还有一些错译和漏译的地方,但是,他通过意象表达到了跨越中
西文化的共同的规律,抓住了这首诗的灵魂,让西方读者深刻地体会到中国8世纪商妇的孤寂以及对丈夫的思念之情。庞德的译作在20世纪初的欧洲获得了如潮的好评, 在欧美刮起了一阵强劲的中国风, 引发了轰轰烈烈的意象主义运动。所以,庞德的这一译诗称得上是一篇杰作,同时也为现代主义诗歌的崛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
[1] 赵毅衡. 美国现代诗选[n] . 北京: 外国文学出版社,1985.
[2] 刘重德. 文学翻译十讲[m]. 北京: 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 1991.
[3] 外国现代诗歌许渊冲. 翻译的艺术[m]. 北京: 五洲传播出版社,1984.
[4] 张春英. 庞德《长干行》中的“解构”痕迹[j].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200727 .
[5] 李定坤. 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 m] . 武汉: 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作者简介:张莉敏(1990.3.6-),女,籍贯:山西省临汾市洪洞县大槐树镇,学历:硕士,
专业:汉语国际教育,毕业院校:东北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