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天文学与诗歌》(上)
2019-12-14
《中国古代天文学与诗歌》
“ 三代以上,人人皆知天文。'七月流火’,农夫之辞也;'三星在天’,妇人之语也;'月离于毕’,戍卒之作也;'龙尾伏辰’,儿童之谣也。后世文人学士,有问之而茫然不知者矣。”
这是大儒顾炎武所说的一段话,很多介绍中国古代天文的书,都引用这一句,用于鞭策人们仰望星空、认识自己。前些年,驱车前往额济纳,晚上经过巴丹吉林沙漠无人区时,停在路边,那种星空震撼到了我,天地浩大,星空璀璨,瞬间觉得好像无尽的宇宙,就在你的头顶,就在你的四周,无边无尽的时间及空间,一下子停靠在你身边,像一束偶然的光落在一片粒小尘埃上,仿佛一切都不那么重要了,一切都变得那么重要了。
这种感触,挥之不去。小时候,天黑以后,没事干,也经常看天上的星星,感觉到的只是孤独与神秘;现在麻木了,晚上干的事太多,吃喝,看电视,聊天,睡觉,作为一个庸俗的现代人,自己出去走走的念头都没有了,况且光污染太重、空气污染太重,什么都看不到。现代人
已经很少有认识星星的了,一来没用,二来矫情,三来晚上也没时间。
一、总述(一)
古人没事干,抬头看见天上有日月以及星辰。这些天体都在动,有的快,有的慢,有的周期长,有的周期短,有的看起来很不规律。长夜漫漫,无心睡眠,没事干,站在石头上、爬到
树上,银河系横亘天空,星辰围绕北辰旋转,天文学就这样诞生了。据说,天文学是随着农业而诞生的,比如说古埃及人为了预测尼罗河水的定期泛滥,发明了天文学,天狼星偕日升的时候,尼罗河三角洲开始泛滥,历法也因此产生。据说几何学诞生是洪水过后的用来分地的,也是因此在埃及诞生。这里面有一种现代人的定势思维,认为某种科学知识的产生,是为了实用,更有极端的,认为是为了应对某种匮乏,其实这是不对的。最早的知识,大部分是闲出来的,吃饱了没事干,领悟出来这种神性的、无用的知识,古人有强烈的推理动机,他会把夜观天象与自己的生死或者生不如死之类连接起来并建立因果关系,进而赋予天象一种特别的含义,这是天文学产生的推动力之一。例如,有一种观点认为,火最早的使用,就是为了致幻,试想一男男女女,黑天半夜没事干,住在山洞里,烟雾缭绕,熏的人昏昏沉沉,产生了意想不到的快慰,火就此发明了,人就这样脱离了生物了。天文学作为最早的科学知识,恐怕也是这样产生的;诗歌作为最早的艺术文本,估计也是这样产生的。天文学伴随着某种宗教仪式发扬光大,诗歌也是如此,宗教仪式是人从动物区别开来的重要标志,意味着人的觉醒,这些无用的、神性的东西,往往是人之为人的关键。
另外讲一点,在实验、测量、数学计算以及逻辑推理之前,科学首先是一种视觉活动,工具就是眼睛,所谓古代天文学,就是用眼睛看天体运动的活动,我们说的天体运动是其实是视
运动,太阳东升西落,就是这种视运动,其真实的运动是地球自转。用眼睛看,直觉地认为,天在上,地在下,太阳、月亮和星辰都在天上围着我们转 。至于星辰的真实运转,牛顿说是万物之间存在一种相互吸引的“力量”,类似于一条无形的绳子拽着的“力”,这种力不是排斥的而是吸引的,所以叫“引力”。这种勾引式的“引力”,上至天上的滚烫而滚滚的天体,下至身边的滚烫而滚滚的粪球都有,所谓涵盖万有,故称“万有引力”。两个天体离得这么远,怎么会有一条绳子拽着它,又为什么拽着?这是个问题。地球有病呀,拽着个月球不放,还让它转圈圈,难道仅仅是为了好玩?其中必有蹊跷。爱因斯坦的广义相对论解决了这种蹊跷,他指出空间在有物质的地方会发生弯曲,空间和引力场本是一回事,太阳是个超级大的东西,会使空间本身发生弯曲,周围的东西只能在弯曲的空间中行进,譬如地球,就只能在太阳压扁的漏斗状空间里滚动,这就是地球绕着太阳转的本质原因。
二、总述(二)
星星那么多,看得人多了,就有了名字。星星的名字跟人的名字一样,有姓氏也有名字。比如参宿三跟刘二,参宿三是姓名,刘二是人姓名,参是星官(星座),刘是姓氏。古时候,有名有姓的限于王公贵族,很多没姓也没名的人,随着文明发展进步,人人都有了姓且有了名。星星也一样,刚开始只有那些看上去大的、亮的且看上去像那么一回事的星星,有自己的名字,比如织女星、北落师门、轩辕十四之类,后来那些不起眼的星星慢慢都有了名字。汉张衡称“可名者三百二十”,三国陈卓,编制了1464颗恒星的星表。当然,现代天文学的是西方发轫并传播的,猎户座取代了参宿,天琴座α星取代了织女星,西方科学是绝对强势的,中国古人的东西大部分都被遗忘了,当然记着好像也没多大用处。
星座的形成,跟姓氏一样,是为了区分然后识别,进而记忆。人们把一些相邻的恒星分组,形成各种形状,并串联起来,附会于人世的各种器物,这就形成了星官,在古曰星官,在外曰星座。中国的星座以二十八星宿著名,宿者住也,谁住呢?月亮住,月神住。古人看到月亮二十八天绕地(那时候,还没有“地球”这一说,大地还没成为球体)一周,月亮女神每日登记入住一个地方,住宿的地方就是二十八宿中的一宿。
天体的等级是不同的,概括一下就是,静的地位高、亮的地位高、稳的地位高、大的地位高。地位最高的是不动的,这很好理解,你作为一个天体,动来动去成何体统,只有那些不动的,才是地位或者等级最高的,地位最高的是北极星,因为地球的中轴指向北极星(离北天极约0.7度),所以北极星几乎是不变的,当然地轴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它会有微小的周期性的变动 ,到了公元140000年,现在的织女星会正对着地轴,成为新的北极星,织女入主皇宫,成为女帝。古人叫北极星为北辰,子曰“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北极星历来均象征帝在天上的住所,类似故宫一样的所在。北极周围有三垣(垣是城墙),紫薇、太微、天市,所谓帝都是也。太阳,月亮,都比较大而亮,虽然动,但规律的很,太阳在黄道内动,太阳每天东升日落。每年回归一次,月亮在白道内动,阴晴圆缺。它们的视运动,周而复始,给人稳定感,很亮,很执着,很固执,所以地位也不低。金木水火土五大行星,则没啥规律(古人看不出来或者周期性差点),有时候前进,有时候后退,有时候停下来发呆,有时候没事干转圈,比如金星有时在凌晨的东方出现,有时在黄昏的西方出现;水星离太阳很近,不大看清楚,以前看过一个视频,说是哥白尼一辈子都没见过水星;火星则更迷惑,飘忽不定。   
三、诗歌里的行星
古人有“七曜”之说,即日月金木水火土,曜者,放大光明是也。金木水火土是天文望远镜发明之前,人类肉眼所看见的大行星,所以显得尤为引人注目。
外国现代诗歌(一)金星
金星是离地球最近的行星(火星有时候会更近),所以在夜晚是除了月亮之外最亮的星体,中国古代称之为长庚、启明、太白或太白金星。李白的字,就是太白,人如其字,大唐的一颗明星。太白者,白之极大者也。金星的极白、极亮,金星的晨昏星交替现象,在古诗词中很常见的。简单说一下,金星的晨昏星交替现象,是因为金星的绕日轨道,在地球绕日轨道以内,从地球看上去,金星总在太阳两侧,所以出现这种现象。言归正传,还是读诗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