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律的起源、演变、作用》
1.对联:说道对联,首先牵扯到的就是格律的问题,今天我们交流的内容就从最基础的格律说起格律的概念对联虽然出现较晚,所以在格律上比较成熟,我们学习古典格律诗,学好了对联的格律,掌握其他格律体裁就更容易一些
所以今天我们先讲一下格律的概念我们都天天都在说格律,网络上和书籍里也有很多关于格律的知识,那我们是不是就能真正的理解了什么叫做格律呢?格律的概念如果模糊了,导致我们写作和谈论他人作品的时候比较盲目,说法也很多许多人都表现为谁也认为自己的理解是正确的,自己永远是对的,其余人理解的都是错的
所谓格律我认为包含至少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格;一个是律格==是指诗歌的分类和格式律===是指诗歌的声调和韵律那么换句话说,格是律的载体;律是格的内容在这里纠正一个错误的认识, 很多人认为,只有中国的古典诗歌才有格律体;外国的没有。这是错误的。
我们举个例子:西方自由体诗中的十四行诗,十四行诗是要求格律的,叫做商籁。这个不必多讲。有兴趣的朋友们可以去网上搜索一下。下面我简单地讲一下格律的起源、演变和形成格律最早应该是起源于风雅颂出现的春秋战国时代。有名的《蒹葭》。就是用韵的典范。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佳人在水一方
大家看,其实他的格是四言诗的格式。律的运用是尾字押韵,类似我们现在看到的绝句。虽然没有要求到每个字的平仄,但格律的雏形已经有了。真正的格律的出现,对文字的平仄有了要求的,是两魏南北朝的齐梁间。到了唐朝初期,格律诗歌已经初具规模,但还没有完善,古体和格律混用的诗歌随处可见,这是一个从探索到规范成熟的过程。
古体和格律混用的诗歌随处可见,这是一个从探索到规范成熟的过程。我们的一些书籍上还有某些针对格律的讲座,把这一时期古体和格律混用的诗歌选为格律诗加以传播或者把符合音律诗歌当作在格律上有各种变通的依据。我觉的这是不科学的。这其实要涉及到音律的问题,我们现在还学习不到。比如,杜甫的《望岳》
《望岳》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就是典型的古体和格律诗的混用。但严格地说,这首诗不是格律诗。首先它是仄韵格,这在成熟的格律诗歌中是很少见的其次,严格地按照五律的格律来衡量,它是出律的,应该算古风。
《黄鹤楼》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看他的前四句,似乎都和格律关系不太大。但是后四句,显然就是半首律诗。这也是典型的混用体。还有很多符合音律的诗歌,有时候可能不完全符合我们现在所用的格律要求,这个我们就不举例子。大家会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了解这些。
所以说,我们不能把不规范或是在走向格律成熟期间的诗歌当作我们现在所学习的格律诗歌。格律诗歌真正的成熟,是在唐朝中期。包括杜甫在内的许多诗人在摸索中逐渐成为了格律大家。唐朝中期,成熟的格律诗,不仅在平仄上有了替对粘的概念;在对仗上有了严谨的要求,而且使格律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感、音乐性被广大的民众所接受,很多成为传唱千古的佳作。特别是,唐朝的格律诗歌继承和发扬了骈文的偶句形式。
入了在当时看来很先进的流行元素。比如平仄的要求。形成了格律诗中律诗的对仗。对仗的出现,把诗歌推向了一个新的境界。律诗之所以在唐以后的朝代中被大多数诗人沿用,说明了它的科学和完美。当然,格律在后世也被广泛地运用在词曲中,也有一定的发扬和光大。特别是以演唱为主的词.
几乎对每个字的格律都有严格的要求,不能随意更动,有时候被后世的理论家所诟病,这也是可以理解的,比把格律看的超乎一切,就是典型的形式主义和教条主义。格律在清末民初,随着新诗即自由体诗的兴起没落了。我们应该探索怎么样继承格律的优秀传统,给现代诗歌注入活力,以使现代诗歌走出低谷和困境。以上就是我简单地介绍了一下格律的起源和演变。
2、具体说一下格律的作用:
我不知道有没有人思考过,格律是束缚我们思维的,还是帮助我们写作的。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可以举几个例子来看一下。
最初的现代诗歌还处于半文半白的语言风格下,即保留了古典诗歌的含蓄和用词的讲究,也注重了白话的流畅和自然.但是,因为从一个旧的语言体系中脱胎出来的语言风格,必然地不能使古典和现代白话很好地融洽到一起.那么,因为现代诗歌快速的发展,使诗人们根本来不及思考怎么样把古典诗歌中优秀的东西继承下来.在这个诗歌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因为速度太快,一些古典的优秀的诗歌元素被当作包袱给抛弃了.
三四十年代现代诗歌比较繁荣的时期,只有为数不多的诗人注意到了古典元素的传承与现代诗歌的融合.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再别康桥》.
《再别康桥》(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外国现代诗歌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树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这是大家很熟悉也很喜欢的一首诗歌. 那么大家有没有分析了一下,这首诗歌为什么会广为流传而且被那么多的人所喜欢呢?那么是不是说,这首诗歌所表达的主题很奇特,很不一般呢? 我们看到,这诗所表达的主题其实就写了一个诗人对康桥的惜别和依恋,这有什么高深的教化育人的东西在里面吗?我看没有.
我们就先分析一下,看第一段.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四句中就有三句出现了轻轻这两个字.这两个字本身就是叠词,而同时又再三地出现,那么我们说,作者把古典诗歌中的复叠和反复的技巧运用到了及至,使的这诗歌一开读,就被作者那对康桥的一腔温柔和依恋所陶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