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诗三首《致大海》《篱笆那边》《我愿意是急流》,
  教学目标
一、知识教育目标
1了解世界诗歌发展概貌、中外诗交流概况。
2.了解普希金、狄金森、裴多菲的简历与创作。
3理解、领会几位作者所绘写的意象及其特有的含蕴。
二、能力培养目标
1.诵读并体会《致大海》的精神实质。随作者华兹华斯一起感受一种逼人的质朴、自然美。
2.领悟《篱笆那边》带一点神秘彩的诗意。
3.美诵《我愿意是急流》,把握其意象,深深地体味作者真挚的情怀。
三、德育渗透目标
1.追求自由、美好、进步是人的天性,人生而为人,要奋发有为。
2.爱好思考,珍爱生活中真挚的情怀。
重点、难点及解决办法
了解普希金的生活环境和俄罗斯当时所处的历史阶段,对完整全面地理解《致大海》尤为重要。难点就在这些方面,学生应把世界史的学习与语文中的诗歌理解、欣赏融汇贯通起来。
狄金森的诗素以神秘著称,评诗者一向聚讼纷纭,要想让学生理解透她的诗旨,就有必要对上帝这一概念作些阐释。所谓上帝,是西方文化中的概念,中国学生在理解这个概念上易犯简单化的毛病,要从独特的角度去诱导学生理解。再者,神秘主义的诗不能只允许一家之言,应让学生在其智力基准上去理解,可以见仁见智,甚至学生完全否定其诗,也不必太在意。优秀的诗从来不靠强迫去打动人。
《我愿意是急流》一向被人当作精彩的情诗来读,高中学生还处于一个敏感的青春勃发期,他们会悄悄地反复诵读此诗。教学时可相机进行正确的人生观、婚恋观教育,不必在思想内容上过多展开,指导学生抓住其形式的特点谈一谈就可过去。
学生活动设计
1.课前预习,通过各种途径了解世界诗歌史概貌,了解课文几首诗的作者。
2.第一课时:学生展示自学预习所获知识,教师补充,诵读《致大海》,带着课文后面的思考练习题一、二,继续品读二诗。
3.第二课时:抽查并评点学生作业的完成情况。引导学生领会《篱笆那边》的含蕴,提示学生注意《我愿意是急流》在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并反复诵读。
4.模拟仿作自由诗。
课时安排
2 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学生简述外国诗歌发展史概貌,教师补充。粗略了解外国诗歌发展
情况。
2.了解几首诗的作者并能初步诵读这几首诗。
二、外国诗歌发展史概貌
第一阶段:远古时期(前40世纪至5世纪)古埃及,古巴比伦。
第二阶段:古希腊、罗马时期(前8世纪至公元5世纪)。
第三阶段:中世纪(515世纪),亦可称圣经诗歌时期。
第四阶段:文艺复兴时期(1416世纪),伟大诗人有英国的莎土比亚、意大利的彼得拉克等。
第五阶段:古典主义时期,(1718世纪),有弥尔顿、伏尔泰等历史名人。
第六阶段:浪漫主义(1819世纪),诗歌星璀璨,俊采风流。德国有歌德;英国有布莱克、彭斯,有湖畔派华兹华斯、柯勒律治、骚塞及雪莱、拜伦、济慈三个少年天才;法国有雨果;俄国有普希金;美国惠特曼;匈牙利有裴多菲、等等。
第七阶段:唯美主义、象征主义、意象派超现实主义、先锋派各种风格的诗层出不穷,东西方碰撞、交流,融合已近百年,流风所及,以至于今。
三、学生诵读课文中的《致大海》、《孤独的收割人》,了解普希金和华兹华斯的简历及创作特点,教师补充。
(关于普希金的资料甚多,此处略)
四、再次诵读《致大海》,试完成练习一、1
五、参考资料:《世界名诗鉴赏词典》,辜正坤主编。
附:板书设计
诗人赞叹大海的壮美
诗人热爱大海的奔放与宽广
诗人羡慕大海而为自己懊丧
诗人更依恋大海悲哀的喧响
召唤的喧响
体裁 既是情调忧伤的哀歌
又是富有哲理的诗作
特点 气势豪放,意境雄浑,思想深沉,激情奔放,
充满了积极奋进的精神
第二课时
教学步骤
一、明确目标
1外国现代诗歌.深入全面地理解领会《致大海》的诗意、诗美。
2.感悟《篱笆那边》的神秘含蕴。
3.把握《我愿意是急流》内容和形式上的特点。
二、学生在深入全面领会诗意诗美的基础上,再次美诵《致大海》,配乐配图。
三、了解狄金森,读懂《篱笆那边》
1.狄金森(1830—1886),美国女诗人。25岁始,弃绝社会交往,潜心以诗作抒发自己的内心世界。她的诗篇中洋溢者一种奇光异彩。与惠特曼的诗风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写得细腻、柔美,清新别致,精细人微,寓深邃于浅表的意象,塑造出别具一格的意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