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表现主义的思想倾向?
表现主义在思想上不满社会现状,要求改革,要求“革命”。不满足于对客观事物的摹写,要求进而表现实物的内在实质;要求突破对人的行为和人所处的环境的描绘而揭示人的灵魂;要求不再停留在对暂时现象和偶然现象的记叙而展示其永恒的品质。
2、卡夫卡的《变形记》是怎样表现人在现代社会的异化的?
《变形记》写的是人在现代社会中的异化。社会现实是一个使人异化的存在,格里高尔为了生存整日奔波,却无法在生活中到归宿感,最终成为异己的存在物,被社会与家庭抛弃。现代人面临的正是自我的丧失和变异,即使在自己的亲人中间也不到同情、理解和关爱,人与他的处境已经格格不入,人成为他所不是的东西,同时却对自己这种异化无能为力。而这一切,都反映了现代社会的某些本质特征。在现实中人不会变成甲虫,但是却是人的存在的某种终极可能性的象征。
3、卡夫卡小说的艺术特是什么?
卡夫卡小说艺术突出的特点是营造幻象、虚拟现实、荒诞变形、描写细致。
营造幻象是卡夫卡小说创作的方法和特点。呈现出一个超现实的世界,一个想象的梦幻的世界,一个并不存在的荒诞的世界,一个具有神秘主义彩的世界。
虚拟现实也是卡法卡小说创作的方法和特点。他的小说擅长营造一种在生活中完全不可能存在,但又有逻辑上的存在可能性的现实情景,是未必发生却可能发生的情景。
心理时间:哲学中的“时间”不是通常理解的体现在钟表刻度上的物理时间,而是一种心理意义上的时间。
4、《喧哗与骚动》所设计的班吉叙事有何意义?
外国现代诗歌
这个形象寄托了作者福克纳的刻意追求。首先,班吉的讲述呈现了文学感性的具体性和原初性。整个世界在班吉眼里,是由一个个具体事物构成的,都成日常生活中的事物以及他的感官世界密切相联,这种原初性反映了福克纳文学想象力的原创性,而班吉这个形象也是其他小说家所没有塑造的,是福克纳对世界文学形象长廊的独特贡献。其次,白痴叙事有助于表现意思流的创作技巧。在他的叙述中,不同时间和空间的场景混在一起,难以分清,更逼真地反映了人的无意识的混乱与混沌。最后白痴叙事有助于福克纳传达小说的深层主题。
5、简述《尤利西斯》三个部分的主要情节内容?
第一部分(前三章)写斯蒂芬的行动和意识,第二部分(第四到第十五章)集中写布卢姆一天中的经历,第三部分(第十六到第十八章)写布卢姆和斯蒂芬的相遇和交流以及摩莉的意识流联想。
6、《尤里西斯》的结构设置有何特点?人们有何不同的评价?
《尤里西斯》在结构设置上和荷马史诗(《奥德赛》)有着对应关系。从小说的标题看,“尤里西斯”是奥德修斯的拉丁文译名。奥德修斯是荷马史诗《奥德修纪》的主要人物,这样,《尤里西斯》就和《奥德修纪》有了对应关系。两部作品主要人物及人物之间的关系是相似的,二者情节结构也平行对应。
对于这样的结构设置,人们有两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这反映了乔伊斯的宏大的创作意图。另一种观点认为,《尤里西斯》在史诗和神话模式中所建构的秩序和统一性不过是一种虚构的产物。
7、如何理解萨特小说《恶心》中对“恶心”的感受?
这种恶心不单纯是生理的反应,而是一种认识,但它又不单纯是抽象的认识,而是具体性于一种生理反应。毫无疑问,作为一种认识、一种感受、一种体验,萨特的恶心是一种对现实世界的否定性的认识、感受和体验。它既然是一种主体的反应,那就正映照出外部现实世界、周围的自在存在之中有着令人恶心的性质。那就说明了外部世界就是一个令人恶心的世界。总而言之,在萨特看来,外部世界的根本性质就是恶心。
8、《魔鬼与上帝》表现了萨特本人怎样的思想变化?
《魔鬼与上帝》反映了萨特关于选择的思索,并引入了善于恶的观念维度。在萨特的理念中,剧本中格茨的这种转变从而也意味着萨特本人思想的变化,他为自己的自由选择的学说最终赋予了具体的、历史的内容,标志着萨特存在主义思想的臻于成熟。
9、《局外人》的主人公是个怎样的人?
对于世界的荒诞感受。默尔索的冷漠正是在世界中不到和谐感,他与周围的存在格格不入,他对社会所公认的行为准则的蔑视,他对一切都漫不经心,都感到无所谓,连母亲的死也使他无动于衷,默尔索的冷漠并不意味着他是个毫无感觉的人。在某种意义上说,默尔索是一个对世界的荒诞的属性比起他人来有着更为自觉的体认的人。
10、新小说派的“革命性”表现在那里?
这种革命性首先表现在对巴尔扎克以来的现实主义小说传统的质疑和反叛。新小说派首先质疑的是传统小说关于“真实性”的观念,认为以巴尔扎克为代表的传统小说对环境的注重、对人物的刻画所反映的只是一种肤浅的真实,不仅无法揭示一个客观世界,而且以真实性的假象欺瞒读者。同时,传统现实主义小说的艺术手法已经不再是应现代人的生存方式和心理习惯。在艺术观念上,新小说派作家极力主张文学应该客观摹写世界,主张在作品中抛弃任何作家主张的思想、见解和议论,作家所做的知识精细、如实的反映外部世界,尤其是刻绘外在的物质世界。因此,对“物”的重要性的强调在新小说派这里走向了一个极端。与存在主义作家相比,新小说派作家在观念上走得更远,“世界既不是有意义的,也不是荒谬的,它存在着,如此而已”(罗伯—格里耶语)。他们彻底放逐了意义的维度。小说不在以叙述一个有声有有头有尾的故事为目的,也不再具有主导的心理动机,更不用说探索什么存在的意义了。罗伯—格里耶以“消解深度”和“瓦解叙事”来放逐意义的维度。新小说派是一个努力探索新的语言方式和艺术手段的流派,他们尽可能地在小说中摒弃故事,即使有故事情节的某种形态,也表现为有着未完成状态,小说的讲述方式通常为“现在进行时”,“为完成性”构成了新小说的一个重要的特征。新小说派作家都致力于探索小说的新的可能性,探索还没有被别的小
说家实践过的小说形式和主题,而对传统小说则一概否定。
11、米歇尔·布托尔的《变》运用第二人称“你”有何作用?
“由于这里描述的是意识的觉醒,所以人物不能自称‘我’,用‘你’既可以描述人物的处境,又可以描述语言是如何逐渐在他身上形成的。”而从阅读层面上看,“你”则既指小说主人公,又把读者带入小说,从而使读者获得积极介入小说进程的阅读体验。此外,第二任称“你”的叙述,在时间上建构的是一种进行时态,使一切仿佛都成为未完成的正在进行中的过程。最终在时态的后面隐含的是一种稳定性和一种秩序感。与“简单过去时”构成差别的是,《变》中的“你”所带来的正在进行时,则表明小说叙述的是一个变动不居的流程,即是人物外在的行动过程,也是心理和精神的历程,从而在小说叙述层面凸显了“变”的题旨。
12、为什么说有两个罗伯一格里耶,一个是客观主义者,一个是主观主义者?
小说一方面表现了“物”的自主性,并进而表现了一个“物化”的现实。“物”在罗伯一格里耶的理解中首先是一种客观存在,他是自足的,拒绝人类赋予它以各种各样的说法和意义。《嫉妒》表现的就是一个没有意义的世界。它甚至排除文学上的修辞手段,尤其是比喻。罗伯一格里耶认为比喻反映了人对“物”的世界的主宰,是以人为中心的。
当读者察觉到叙事者不动声地呈现着“物”地时候,罗伯一格里耶却指出这个叙事这并不是一个所谓冷静客观的人,恰恰相反,他是最不中立最有偏倚的人,还永远是一个卷入无休止的热烈探索中的人,这个人在看、在感觉、在想象,受感情欲望支配,是个被“嫉妒”的心理疯狂折磨的有强烈主观情感的人。因此,尽管人们在小说中看到许多“物”,描写得又很细,但首先总是有人的眼光在看,有思想在审视,有情与在改变着它。“物”从未脱出人的感知之外显现出来,不论这种“物”是真实的,还是想象的。
总之,从上述两方面看,有两个罗伯一格里耶,一个是客观主义者,一个是主观主义者,即一方面把他看作描绘“物”的世界的小说家,另一方面又可以看作是创作主观性文学的小说家。
13、理解魔幻现实主义小说中“现实”和、“魔幻”的关系?
答:有两种看法。一般观点认为所谓的魔幻现实主义是借助某些具有神奇或魔幻彩的事物、现象或观点,以及作家的现象、艺术夸张、荒诞描写等手段反映历史和现实的一种独特艺术手法,是把“魔幻”看成是表现“现实”的一种手段和策略。另一种看法,即把“魔幻”与“现实”看成是一个整体把“魔幻”看成拉丁美洲人观察、体验以及传达世界固有的方式,同时也是
拉丁美洲小说家固有的思维与艺术方式,“魔幻”与“现实”在这些小说家的创造中并不是两个截然不同的层面,而是一个统一的世界。
14幻现实主义的基本手法是什么?
答:把现实魔幻化或把魔幻现实化,另一种手法:陌生化的技巧。魔幻现实主义小说普遍运用的法则:神话化。
15、巴塞尔姆《白雪公主》的内容与格林同名童话有何不同?
答:《白雪公主》是巴塞尔姆对格林同名童话的戏拟试改写,格林童话中华丽和幽静森林改成充斥着汽车、飞机、、性病的美国现代都市。巴塞尔姆以黑幽默的固有的游戏和戏谐的方式解构了美丽的童话世界。小说中的白雪公主过的庸俗不堪、单调乏味的生活,整天和七个小矮人一起忙着洗刷楼房,清理煤气灶和烤箱,制造婴儿食品《还得了性病,沉浸在孤芳自赏的虚荣之中。是对格林童话的消解一切都与美丽的童话大相径庭。在这种反差中呈现了后现代生活远离童话世界、混乱、矫情、庸俗不堪的真实面目。
16、“第二十二条军规”有什么象征意义?
答:象征了一种有组织的混乱以及有理性的荒诞,象征了后现代社会的一种谁也看不到,但却无所不在的统治。“第二十二条军规”作为一个生存的总体隐语是直接指向当代世界的生存现壮的。
17、何评价博尔赫斯对小说的贡献?
答:文学评论界通常把博尔赫斯的小说概括为“宇宙主义”或“卡夫卡式的幻想主义”他的作品包含着某种宇宙模式或宇宙的某种属性的关注,使博尔赫斯的小说具有一种玄学特征。他的小说中充斥着对无限和永恒的思考,但是这种思考却往往以小说中具体有限的形式来传达。以有限表现无限是博尔何斯小说观念的重要的组成部分。
18、尔维诺的《寒冬夜行人》写作上有何特点?
答:是由十篇小说的开头组成的长篇小说,它只是由十篇故事开端的无关的缝合。小说运用了少见的第二人称,“你”。《寒冬夜行人》中的十篇故事共同的特点和联系只有一个,就是每一个故事都在最吸引你的地方嘎然而止,小说还没有充分展开,悬念还没有解答就结束了,而另一个故事又开始了。这背后有着卡尔维诺“时间零”的理念的支撑。这就对那种要求
有前因后果,有完整的故事,有高潮和结局的传统小说观念形态结构成了反叛,表现了后现代主义写作的开放性和零散性,故事不再完整,也不在有传统意义上的结局,读者的参与和阅读成了实现小说价值的重要环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