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下册语文(教材梳理)专项部分-古诗文_苏教版
春  雨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注释】
1.好雨:指春雨
2.乃:就,赶忙。
3.发生:指“发生”雨,即下雨,落雨。
4.潜:暗暗地,悄悄地。
5.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
【诗意】
好雨明白下雨的节气,正是在植物萌发生长的时侯,它随着春风在夜里悄悄地落下,悄然无声地滋润着大地万物。
【作者简介】
杜甫 (712~770年) 唐代诗人。字子美。祖籍襄阳(今属湖北),生于河南巩县。由于他在长安时一度住在城南少陵邻近,自称“少陵野老”,在成都时被荐为节度参谋、检校工部员外郎,后世又称他为杜少陵、杜工部。杜甫是以饥寒之身永怀济世之志,处穷困之境而无厌世思想;在诗歌艺术方面,集古典诗歌之大成,并加以创新和进展,给后代诗人以广泛的阻碍。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制造性地进展。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进展。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制造性,积存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体会,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时期。被尊为“诗圣”,与李白并称“大李杜”。现存诗1400多首,有《杜工部集》传世。
【赏析】
《春雨》是杜甫在唐肃宗(李亨)上元二年(761)春天,在成都浣花溪畔的草堂时写的。现在杜甫因陕西旱灾来到四川定居成都已两年。他亲自耕作,种菜养花,与农民交往,因而对春雨之情专门深,写下了这首诗描写春夜降雨、润泽万物的美景,抒发了诗人的欢乐之情。
这是描画春夜雨景,表现欢乐心情的名作。一开头就用一个“好”字颂扬雨。在生活里,“好”常常被用来颂扬那些做好事的人。现在用“好”颂扬雨,就会唤起关于做好事的人的联想。接下去,就把雨拟人化,说它“知时节”,明白得满足客观需要。不是吗?春天是万物萌芽生长的季节,正需要下雨,雨就下起来了。你看它多么“好”!
第二联,进一步表现雨的“好”。雨之因此“好”,就好在适时,好在“润物”。春天的雨,一样是相伴着和风细细地滋润万物的。然而也有例外。有时候,它会相伴着冷风,由雨变成雪。有时候,它会相伴着狂风,下得专门凶暴。如此的雨尽管下在春天,但不是典型的春雨,只会损物而可不能“润物”,自然可不能使人“喜”,也不可能得到“好”评。因此,光有首联的“知时节”,还不足以完全表现雨的“好”。等到第二联写出了典型的春雨是相伴着和风的细雨,那个“好”字才落实了。“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这仍旧用的是拟人化手法。“潜入夜”和“细无
声”相配合,不仅说明那雨是相伴着和风而来的细雨,而且说明那雨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假如有意讨“好”,它就会在白天来,就会造一点声势,让人们看得见,听得清。唯其有意“润物”,无意讨“好”,它才选择了一个不阻碍人们工作和劳动的时刻悄悄地来,在人们酣睡的夜晚无声地、细细地下。“潜”字拟人化,摹写春雨来临悄无声息、无影无踪的情态,颇具乐趣,诱发人们对春雨的喜爱之情。“润”字传神,准确而生动地写出了春雨滋润万物,静默无声的特点,既绘形,又言情,形情皆备,精深独妙。总之,杜甫的《春雨》不管在锤字炼句方面,依旧在意象的捕捉、细节的描写方面,都表达了他体物察情,精细入微的过人之处。
春  晓
立夏的诗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
1.晓:天刚亮的时候,春晓:春天的早晨。
2.眠:睡觉。
3.不觉晓:不知不觉天就亮了。
4.闻:听见。
5.啼鸟:鸟的啼叫声。
6.知多少:不知有多少。
【诗意】
春天睡觉不知不觉天差不多亮了,醒来听到四处小鸟的婉转的叫声。夜里听到沙沙的风雨声,不知花儿吹落了多少。
【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襄州襄阳(今湖北襄樊)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朝为官,被称之为孟山人。40岁到长安游玩时,因在太学赋诗,一下名动公卿,从此天下闻名。后漫
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虚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尽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比较单一。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的诗善于挖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的感受。如《过故交庄》、《春晓》、《宿建德江》、《夜归鹿门歌》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深远,韵致流溢。
他和王维并称,他的诗虽不如王诗题材广泛,但在艺术上有专门的造诣。孟浩然是唐代第一个倾大力写作山水诗的诗人。其诗今存二百余首,大部分是他在漫游途中写下的山水行旅诗,也有他在登临游玩家乡一带的万山、岘山和鹿门山时所写的遣兴之作。还有少数诗篇是写田园村居生活的。诗中取材的地域范畴相当宽敞。山水田园诗在盛唐时,有了新的进展,形成了一个诗派。其代表作家中以孟浩然年辈最长,开风气之先,对当时和后世都有专门大的阻碍。
【赏析】
这首诗是诗人隐居在鹿门山时所作,意境十分优美。诗人抓住春天的早晨刚刚醒来时的一瞬时展开描写和联想,生动地表达了诗人对春天的热爱和怜惜之情。
  此诗没有采纳直截了当叙写眼前春景的一样手法,而是通过“春晓”(春天早晨)自己一觉醒来后瞬时的听觉感受和联想,捕捉典型的春天气息,表达自己喜爱春天和怜惜春光的情感。诗的前两句写诗人因春宵梦酣,天已大亮了还不明白,一觉醒来,听到的是屋外处处鸟儿的欢鸣。诗人惜墨如金,仅以一句“处处闻啼鸟”来表现充满活力的春晓景象。但人们由此能够明白确实是这些鸟儿的欢鸣把懒睡中的诗人唤醒,能够想见现在屋外已是一片明媚的春光,能够品味到诗人对春天的颂扬。正是这可爱的春晓景象,使诗人专门自然地转入诗的第三、四句的联想:昨夜我在模糊中曾听到一阵风雨声,现在庭院里盛开的花儿到底被摇落了多少呢?联系诗的前两句,夜里这一阵风雨不是疾风暴雨,而当是轻风细雨,它把诗人送入香甜的梦乡,把清晨清洗得更加鲜艳,并不可恨。然而它如何说要摇落春花,带走春光,因此一句“花落知多少”,又隐含着诗人对春光流逝的淡淡哀怨以及无限遐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