蜀道难》优质公开课赛教获奖教案教学设计设计
仓库安全管理制度
    [教学目的]
    1.把握诗人奔放的感情和诗歌的寓意。
行政区划分
    2.品味诗歌的艺术特,感受诗歌的意境美和声韵美。
    3、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背诵。要重视理解记忆,又不偏废机械记忆。
    [教学设想]
    领略诗人风格所不可或缺的前提是:大致了解诗人生平和所处的时代,熟悉诗人各个时期里重要的代表作,具有一定的诗歌鉴赏能力,等等。但不可要求过高。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仍要利用诵读这一手段,使他们反复品味诗中的意境,然后做一点艺术特的分析。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课文
    清代诗评家沈德潜曾这样评论这首诗:“笔阵纵横,如虬飞蠖动,起雷霆于指顾之间。”(《唐诗别裁》)这段话既形象而又概括,涵盖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指章法灵活、气象宏伟而言。
    二、诵读课文
    1.作者简介和诗歌的写作背景(略)
    2.教师范读或者播放朗读录音。要具体示范诵读方法和要领,组织学生集体诵读,培养学生的诵读习惯。诵读中注意:①口熟脑记;②连缀关键词句;③理清思路;④分清语调语气;⑤把握感情基调。
    提示:诵读是唐诗鉴赏的重要环节。诵读,是对语言的最直接的感知,是品味语言的最好手段,它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语言表层的东西。
    3. 结合课后练习三分析归纳全诗的层次
    全诗可分三个层次:
    ①开头——“天梯石栈相钩连”,从历史上秦蜀相阻的角度,极写蜀道隔绝之久与开辟之难。
    ②“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使人听此凋朱颜”。从现实山势高危的角度,写蜀道度越之难。
    ③“连峰去天不盈尺”——末。从未来之险的角度,写蜀地安居之难。
    三、重点解析
    1.“噫吁……难于上青天。”
    这两句统摄全诗,奠定了诗的咏叹基调,感情是豪放的,要读得很有声势。全用散文化的句子,表明这是诗人在仰望蜀道时情不自已,脱口而出,也显示了感叹的强烈。“噫吁”是惊异之辞。“危”“高”,一义重出,极言蜀道高峻。“乎”“哉”,皆可有延长音。“蜀道之难”,可读得平缓,略作停顿后,再用升调读“难于上青天”五字,如此则全诗主旨自明。
    2.“蚕丛及鱼凫……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
    这一层写蜀道来历,当用叙述调读。“蚕丛”四句说秦蜀两地长期隔绝,无路可通;“西当”两句说“太白鸟道”,意即无人能攀越——这些,都是为下文作铺垫的,应当读得轻而平缓。最后两句为正意所在,应着意加以渲染,如同亲眼见到那怵目惊心的场面,表明蜀道的开通是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
秋意浓 张学友    3.“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以手抚膺坐长叹。”
    这一层紧承上文,写蜀道的高峻,含虽有道而人难行之意,当用咏叹调诵读。“上有”二句从不同角度展示蜀道的概貌,要读得慢些,使听者产生视线移动的感觉,重音要落在“六龙回日”“冲波逆折”二语上。“黄鹤”二句,有徒唤奈何之情,读后可稍作停顿,为下文蓄势。
最后四句近似特写,专叙人在青泥岭上行走的情形,读时须有身历其境的设想,“百步九折”“扪参历井”二语可重读,速度不宜快,至“仰胁息”作一顿,再读末句并作较长停顿。
    4.“问君西游何时还……使人听此凋朱颜。”
    1/2 12
    诗题下未注明送何人入蜀,所以这里的“问君”无妨假定实有其人,可以读得亲切一些。将行而问“何时还”,已有不可行之意,重音要落在“不可攀”三字上,当用劝说的语气读。以下四句借鸟声渲染旅途中悲凉凄清的氛围,读时要放低声调,有千里孤身之感,至“愁空山”徐徐而上。然后用感喟的语调读主旨句,至“凋朱颜”略作一顿,以示意犹未尽。
    5.“连峰去天不盈尺……胡为乎来哉!”
    仍是说不可行,但内容加深了一层,因为说的是蜀道的险恶。前四句不是纯客观的描写,读时须设想这是旅游者攀援于“连峰”“绝壁”之上,置身于“飞湍瀑流”之间,要使听者感到惊心动魄。读后可作稍长停顿,再用“其险也如此”缓缓收住。末句是诗人借用蜀人的口气,对历险而来的游者深表叹息——“胡为乎来哉”不是询问,当用降调读,暗含“何苦而来”
之意。
    四、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一、二
    五、板书设计
    开篇:主旨句一见
    一 叹 高 蜀道来历
    难 行 蜀道高峻
    二 叹 险 景物凄清——以“何时还”起
    可 畏 山水险恶 主旨句二见
放假通知怎么写    照应 三 叹战祸之烈 剑阁险要
    申 戒 杀人惨景——以“早还家”结
尤其
    结尾:主旨句三见
    2/2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