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读(移动的学校)有感_读后感
心有戚戚焉(再读《移动学校》有感)
与书结缘,亦是缘份。看这两本书,让同为教育工作者我,感触颇多。离开中学好多年了,不知当年那些“普通班”孩子,生活走到了一条怎样轨迹上?教者父母心,一念之间。
舊雨
1
这两天看台湾全人学校前老师(李崇建老师和甘耀明老师)写那两本书,感触得落泪好几次。下午把《移动学校——体制外学习天空》后序重读一遍,再次感触落泪。心里感动参杂着过去在中学教书体验和感受而来,不能自已。
2
李崇建老师在后序里如此描述:2005年,在全人学校待了七年他终于告别。陪八十二岁老父亲回大陆探亲。老家在陕西省偏远一个小山村罗家洼。他亲戚们还住着窑洞。他侄子、堂兄子女,还在念中学。然而,他非常清楚如无意外,大部分也会复制堂兄人生,在农村过一辈子。
从西安搭车到山东。长途巴士在凌晨一点,放他们下了交流道,随即就近住宿。他六十五岁大哥远从乡下而来,颠簸着旅途,没有电话联络,一整晚蹲在汽车站,不吃不睡,等不到他父亲和弟妹。翌日。八十二岁父亲,看见外貌比他更苍老大儿子,困顿和疲倦身影,既心疼且生气教训着。数年不相见,彼此关心眷恋。但这样一场父子谈话,却让两个老人都受伤。
大哥委屈眼泪,从满是皱纹脸孔滑下,伤心离开了旅馆。临走时候,坚决不要他给他钱,尽管他一年只能赚一千多块人民币。他大哥频频感叹父亲年迈,无能陪伴。只交代他好好照顾父亲,就走了。大哥说是秦腔,他陌生口音。他说是台腔,大家都听不太懂。这一幕留给他震撼太深。
再早一些,十五年前。父亲与大哥初次见面。大哥千里迢迢从山东坐车到西安,身上扛了一麻袋刚从地里收来花生,送给父亲当作礼物。至于满头华发四姑,则是远从千里,两胁夹着两颗大西瓜,请父亲尝鲜。父亲自是又一阵心酸。然执拗又不善表达性格,自是将他们数落了一顿。那可是他们第一次重新见面啊。
3
李崇建老师写到这里,再次心里泛起酸楚。远从千里而外坐几天几夜火车而来,吃力扛着最好收成,又满心期待要献给父亲,却被拒绝训斥模样在他心里久久不能释怀。他们如此纯真,内心良善,为彼此设想,却也因为如此受伤。
这些景况,与他呆过全人学校学生和家长,亲子之间互相关爱,却彼此不了解情状,不也是如此相似吗?
还有那些因为种种没有受到良好教育,没有能够顺利上学学生们,如果他们都能在全人这样学校受到这样“看待”,会是另一番什么光景?
4
能够教书以及能够受教育,是一件多么幸福事啊。
今天我再次深深感受到自己曾经历过这些种种幸福。
然而那些孩子呢?那些长大以后变成了另一个模样“孩子们”,如果这个社会看待他们眼光或对待他们方式更多一些包容、温暖和理解,能够真诚在他们年少时候接纳他
们,是否会好更多?没有天生不爱学习孩子。“那些逃课孩子们,那些不听话孩子们,那些所谓没有礼貌教养孩子们……”他们在应该接受教育时期,并没有这么幸福。
5
全人学校这样教育方式和理念(能够坚持坚守,信念、理想与现实敢撑)学校不多。好多开始时候是走着这样路线“特殊”学校,在后来现实与经济各种巨大压力中,慢慢又走回了“正常轨道”。我并不是说正常体制下公办学校或民办学校就不好。而是,教育很现实很必须一个本质是:为师者要先观照自身,才能真正看见自己学生。这样体制下老师们,能够做到,能有多少?有多少也曾满怀理想,最后又不得不屈服于当下?力不从心有之,后来综合素质跟不上有之,走着走着功利心更强了转而走向另一条康庄大道有之……教育初衷和人良善、良知以及职业素养里那本来很纯真一面慢慢磨掉。多么令人感觉遗憾和心痛。
6
事实上,一所学校,应该有它自己“主文化”。即:学生热衷于追求与探索,其进步与探索者非空幻沉浮,而应以知识及生命经验作为经纬,进行创造性摸索与学习,建构属于自己世界观。
而建立任何一所学校主文化,就只能必须先在教师队伍中培养和建立团队主文化,教师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在任何一所学校里都不能忽略跳过不谈,不去理顺。大家达成共识以后运用到课程与日常和孩子相处模式中,才能慢慢建立真正有序又创新主体文化,提供给老师和学生一个丰盛知性环境。
7
而所有以上,均需要要求到每一个老师首先具有开放胸怀与自我觉察态度。在一起共事时候也有一定大局观,理性共同合作……等。
看似“简单”要求,其实一点也不简单。然而,这正是每一个做教育人应该迈向最基本一步。
初五
看起来做教育是一件很不容易事啊。??
把人变得更简单了,把事做实在了,就会更好了。??
ABEL
曾用笔名:阿点、子矜、微尘。
用了二十余年还是“舊雨”。新雨不来旧雨至,说就是志同道合“老朋友们”。
嗜读爱写,十年如一。写过中篇小说《十年》、《空城》、《天望》等。写过专栏,常写书评、影评和乐评。偶写杂文,又不自量力,常写散文。有正当职业,师者道为先。写作画画,视为人生一大闲趣。
篇一:大国崛起读后感
现在世界是个充满竞争世界,不论是国与国之间,还是人与人之间,都存在着激烈,甚至是残酷竞争。一个人若想在各种比拼中脱颖而出,就要总结、吸取自己和他人经验和教训;一个国家若想在在如今这强国林立世界中崛起,也必然要借鉴他国崛起中经验和教训。《大国崛起》一书介绍了15世纪以来9个世界性大国崛起历程,反应了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法国、德国、日本、俄罗斯、美国等9个大国成功经验和失败教训。
早期大国,即葡萄牙和西班牙,他们真可谓是勇敢探险者、拓荒者。他们勇于向未知挺进。当其他欧洲国家活动范围还仅限于欧洲本身时,葡萄牙、西班牙已开始了对欧
洲外土地探索与争夺。于是,世界第一次被瓜分、地理大发现等都成了西班牙、葡萄牙“杰作”,这两个国家也从外部掠夺来了大量财富。而最终,他们衰落了,因为他们贪心、享乐之心等等。
大国崛起读后感
荷兰、俄罗斯两国人民坚强给了我很深刻印象。荷兰在独立前抗争着实令我叹服;俄国人在强敌临近之际英勇无畏令我对其深表敬佩。但是,荷兰成了“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活例子,苏联最终也未脱出僵化模式。
英国、法国、德国都曾拥有强大军队,同时也有强大综合实力。若是和平地、与时俱进地发展,他们不仅不会成为明日黄花,而且还会使世界人民少受些磨难。但他们野心决定了他们失败命运。
日本是一个善于学习,善于将所学来东西快速、充分地消化利用国家,可他们唯独没有学会与人为善,并最终葬送在自己野心和缺乏远见上。
美国从独立到现在成为世界唯一超级大国,其间运用了各种手段,极力地使自己获得利益最大化。虽说美国崛起手段没什么值得赞扬之处,但是其维护主权坚定、与时俱进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
从这9个大国兴衰史中,我们不难发现,他们在崛起过程中全部奉行扩张政策,而这扩张政策也为他们当中大多数衰败埋下了祸根。不论是从这些国家经验教训来看,还是从现在国际形势来看,要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决不能重蹈列强们扩张政策覆辙。中华民族是爱好和平,中国是拥有悠久文明史礼仪之邦,是当今世界维护世界和平一支重要力量。中国崛起要不损害世界人民利益,同时要为构建和谐世界尽我们一份力量。在我们和平崛起过程中,我们应学习那9个大国在扩张中体现出探索未知勇气,善于学习和借鉴品质,也要注意跟上时代步伐;那些大国曾有过贪婪、野心以及取得些许胜利后得意忘形,则是我们要严防出现在自己身上问题。只有在努力维护和平前提下锐意进取、团结、独立、自主并不断创新,顺应历史发展潮流,我们才能在社会主义道路上取得一个又一个喜人成绩。
国家发展离不开个人进步,因为国家是由一个个个人组成。与时俱进、锐意进取、爱好和平不仅仅是对国家要求,它们同样也是个人应做到。我们每个人都应有一颗爱国、进取、和平、创新之心。只有我们每个人不断进行自我提高,我们祖国实力才能逐渐加强,我国国际地位才会不断提高。当然,我所谓之
人人进取等并非是说每个人都要按同一种方式去做事,而是希望我们人人都怀着强大祖国理想去为祖国发展而拼搏,并在此基础上发扬自己个性。我认为,发扬每个人个性十分重要,因为人个性得到较为充分发扬,是一个国家独立自主创新能力不断提高重要前提。
《大国崛起》既为我们国家发展有所启示,也对我们个人发展有很大帮助。
篇二:大国崛起读后感
《大国崛起》,以历史眼光和全球视野,解读15世纪以来500年时间里,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九个国家相继称霸世界,并日益成为超级强国历程,从政治、经
济、思想、宗教、艺术、军事、外交等多个角度分析大国兴衰成败得失,探究其兴盛背后原因。
本书所说“世界性大国”不是人口和面积意义上大国,而是在历史“成为全世界历史”之后出现具有全球性影响国家。当然,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至今为止,真正“世界性大国”只有荷兰、英国、美国。我们现在看,这些“大国”有几个共同点:
一、有对外扩张历史,现在有些国家依旧在不遗余力地对外扩张
葡萄牙、西班牙、荷兰、英国等国家贸易到哪里,炮就到哪里,势力就扩张到哪里,以至于全球成为它们原料供应和商品销售基地,现在美国在全球本土以外50多个地方有驻军,成为“世界警察”。
二、曾经称霸世界、对全球进行殖民统治,包括经济殖民和文化意识领域殖民
历史上除了欧洲本土和南极洲外,都曾经是它们殖民地和半殖民地,英语成为世界语言,就是英国这个“日不落帝国”留个世界“遗产”大多数发展中国家至今还还未修复当初被殖民时留下创伤。
三、都经历过推翻封建王权或殖民统治资产阶级革命;
四、在工业、科技、教育、文化、军事和社会改革方面有过突出表现;
第一次工业革命,机械制造业产生;第二次工业革命,电子技术应用,现在第三次工业革命,真正现代意义大学等都首先发源于上述大国。它们制定推行了世界经济活动标准,荷兰出现了世界上第一个股票市场,英国推行了全球自由经济,美国在发现了自由经济产生问题时,采取了政府干预经济,让看不见手和看见手同时起作用,挽救了资本主义经济危机。
五、世界性战争发源地
自进入时代以来世界上所有较大规模战争中,这些世界大国要么是战争策划者,要么是幕后操纵者,要么是直接参与者,就是现在主要动荡地区,到处有美国士兵身影。
不管怎么说,世界大国产生原因是多方位,是本国实力发展到一定程度后外显,实力主要包括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文化张力等,但是在学者眼里,他们认为世界大国实力主要表现在文化,制度方面。
这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今天中国,正走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道路上。拥有众多人口和悠久历史中国如何借鉴国外成功经验?中国几代领导人反复强调:我们发展,要吸收和借鉴全人类文明成果。那么,在中国现代化进程中,应该以什么样胸怀和态度来看待曾经在近现代历史上引领世界潮流国家?中国和平发展,可以从中借鉴什么样经验和教训?我们该如何认识中国?我们该如何看待世界?
思想解放是先导,英国工业革命成功一个重要因素是新教在英国确立了统治地位,它解放了人们被禁锢僵化思想。诞生了一批伟大科学家,瓦特、牛顿是他们杰出代表。英国可以为出身地微牛顿举行国葬,皇室成员、亲王亲自为他抬棺。这在其它当时等级森严欧洲国家是不可想象,更不用说中国。当时经济飞速发展迫切需要新技术,为什么唯独英国发生了工业革命?正是英国相对而言比较开放、自由宗教环境,为优秀科学家诞生提供了宽松空间。这些标新立异科学工作者才没有被当成异教徒烧死。如果瓦特研究万能蒸气机实验被当狂热宗教界成挑战上帝举动;如果珈里略悲剧降落在瓦特身上,英国还有工业革命吗?
改革体制是关键,一百多年前,美国大炮打开了日本封闭国门;这和中国情况何其相似?日本人能迅速认识到幕府体制僵化,改变国体为天皇掌权君主立宪制。当中国皇帝还在紫禁城内醉生梦死时候,日本不但派出大批留学生到国外学习,天皇也亲自到欧洲发达国家考察。日本最终目作出了脱离亚洲,与欧洲列强为伍明智选择,为自己崛起到了伙伴。日本百年维新让自己成为世界经济第三强国,日本强国经验最值得中国借鉴。
改革体制不能一蹴而就,沙皇彼得一世、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本来是俄罗斯改革体制最有力推动者,可当改革到一定阶段时,改革必然触犯到这些人利益,此时他(她)们都同时不约而同成为改革反对者。为了自己利益,不惜葬送国家几十年改革成果。如何用制度约束改革既得利益者,防止他们成为继续革新反对派,这是保证革新持续到成功关键。
文化教育是保障,鲁士国王威廉三世曾说过:“正是由于穷困,所以要办教育。”在这个教育普及国家中仅柏林洪堡大学就有29位科学家加冕过诺贝尔奖。难怪德军总参谋长毛奇早就自豪说过:“德国胜利早已在小学生讲台上决定了!”
过去,在欧洲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影响下,中国曾经出现过“康梁变法”,但被顽固不化“老佛爷”镇压下去了。后来,在西方“自由、平等、博爱”民主思想感召下,孙中山终于发动革命、为中国封建社会划上了句号,并提出了“三民主义”进步思想。1919年“五四运动”就是一场倡导新文化运动,陈独秀提出要请“德先生”(民主)和“赛先生”(科学)来救中国,俄国”十月革命”又为中国送来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理论,从而进一步推动了中国革命。可见,这些“大文化”()和先进思想是引领社会进步火炬,也是驱动社会机器快速运转“软件”。没有这些先进文化,就不会有今天新中国。
回顾500年来各世界大国发展历程,掂量12个大国崛起关键因素,其中一些因素显然不约而同值得关注:重视科学和教育、建立起适合本国国情政治经济制度、善于学习但绝不简单模仿别国道路等等。因
此,我国只有重视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善于借鉴别国经验,调动人民积极性,努力促进经济发展,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才能真正实现强国之梦。
篇三:大国崛起读后感
荷兰,在海潮出没湿地和湖泊上,以捕捞鲱鱼起家从事转口贸易,他们设计了造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