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单元  统计
教学内容:
1、 复式条形统计图 2、复式折线统计图  3、简单的统计活动
教学要求:
1、通过投球游戏、两城市降水量等实例,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和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了解其特点。
2、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有效的表示数据。
3、能读懂简单的复式统计图,能根据统计结果做出简单的判断和预测,并于同伴交流。
教学重点:
经历用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过程,了解两种统计图的作用和特点,能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和折线统计图,能根据要求把统计图补充完整。
教学难点:
能根据要求把统计图补充完整,能根据需要选择合适的统计图有效的表示数据。
课时安排:
复式条形统计图、复式折线统计图 3课时)
简单的统计活动(2课时)
备课人:张永现
1
教学内容:
复式条形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投球游戏,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并了解其特点。
2、能从统计图中获的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条形统计图并了解其特点,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能从复式条形统计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做出预测和决策。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
一、谈话引入
    我们都学过那些统计图?这些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条形统计图。
二、探索新知
1、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出示课本59页图表。(图略)
单手投球远还是双手投球远?
2根据这幅图表,你能获得什么信息?
3、我们用哪一种统计图能更加形象直观地描述这组数据呢?既能反映投球者单手投球距离又能反映双手投球距离。
4、小组为单位,尝试完成复式条形统计图,交流后再完善。
5、读懂复式条形统计图。
1)从统计图中你得到了什么信息?
2)大多数情况下,哪种情形投球距离远一些?与你的猜测一样吗?
全班交流时,鼓励学生从统计图中获取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是蕴涵着信息的。
三、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60页试一试。
指名读题,问:说说这道题让我们干什么?让学生按要求解决问题。
2、学生补充统计图。
提醒学生要细心确定每一条直条的高度,并用不同颜表示。
操作完后,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从图中得到尽可能多的信息,并鼓励学生提出数学问题。
学生自由发言。
学生试猜测。
学生回答:表中数据分别反映投球者单手投球距离和双手投球距离。
引导学生说出复式条形统计图。
小组交流。
学生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学生发现:大多数同学都是单手投球远,只有4号同学双手投球远,6号同学是两种情形下投得一样远。
教学反思:
2
教学内容:
复式折线统计图
教学目标:
1、通过对两个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的研究,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了解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
2、能从统计图中获的尽可能多的信息,体会数据的作用。
教学重点:
认识复式折线统计图并了解其特点,能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
教学难点:
能从复式折线统计图中获得尽可能多的信息,根据统计图中的数据进行简单的分析,做出预测和决策。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批注
一、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1、统计图表略。
根据这张图表,你能获得哪些信息?
2、用折线统计图表示2005年两个城市的月平均降水量。
让学生在两张网格图上,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描点、连线,画出折线统计图。
3、学生画完后,进行展示交流。
4、完成书上3个问题。
5、全班交流,说一说通过练习和讨论,你有什么体会?
6、能不能像复式条形统计图那样,把两幅图合在一起而成为复式折线统计图呢?
7、出示复式折线统计图(图略)。
你能看懂这幅折线统计图吗?表示甲、乙两市各月平均降水量的分别是哪条折线?你是怎样看出来的?独立思考在小组交流。
8、学生独立思考书上的4个问题,先在小组内交流想法,再全班交流。引导学生体会复式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并理解这4个问题的答案。
二、巩固练习
1、指导学生完成课本第63页“试一试”。
让学生根据统计表中的数据完成复式折线统计图。
提醒学生注意:描点,连线,实线和虚线要区分开。
学生先小组交流,再全班交流,在进一步修改、完善。
三、小结
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复式折线统计图有什么特点?
学生回答。
学生自己完成折线统计图。
引导学生发现问题(3)的答案很难从图上看出来。
根据统计图右上角的图例,可以知道实线画成的折线表示的是甲市各月的平均降水量,用虚线画的折线表示的是乙市各月的平均降水量。
15月份的月平均降水量相差最多,相差230毫米。
2)两城市月平均降水量相差30毫米的是78月份。
3)甲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1月到8
呈现上升趋势,其中14月上升平缓,自4月起快速上升;8月到9月急剧下降,之后呈现平缓下降趋势一直到12月。
乙市月平均降水量的变化情况是:从1月到5月呈现快速上升趋势,5月达到最高值;5月到7月有所下降,8月略有上升,8月到12月持续下降。
4)最明显的差别是:甲城市只有一个“峰”,乙市有两个“峰”。
教学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