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备教师: 张家辉 时间: 2012年 4月 18日
课题 | 第一课时 | |||||
教学 目标 | 1、认识简单的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结构,体会折线统计图的特点,会在提供的表格中制作简单的折线统计图。 2、体会统计与生活的紧密联系及作用,能根据折线统计图进行简单的分析或预测,体会统计是解决问题的策略与方法,发展统计观念。 3、乐于参与统计活动,在活动中培养与他人合作的态度。 | |||||
教学 重点 | 掌握用简单的折线统计图表示数据的方法。 | |||||
教学 难点 | 根据标尺确定表示数据的点。 | |||||
教学用具 | 小黑板 | 教学方法 | 合作探究法 | |||
教 学 过 程 | 修 改 备 注 | |||||
一、创设情境,谈话引入 谈话:请同学们观察课本中的主题图及统计表,预测一下,咱们今天学习的内容可能与什么有关呢?(可能与统计有关。) 追问:为什么这样说呀?(屏幕上有一张表格,还有两位同学在统计气温。) 引入课题:大家都有这样的感觉吗?好的,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与统计有关的内容。(板书课题:统计) 二、冲突激疑,自主构建 1、引发 问:从这张统计表中,你能知道哪些信息? 学生汇报 小黑板出示问题:在靠近的两个时刻里,气温升得最快的是( )时到( )时,降得最快是( )时到( )时。 生汇报。(气温升得最快的是9时到11时,降得最快是17时到19时。) 问:怎么知道这个答案的?大家都是用什么方法得到答案的呢?(是用减法计算出来的。)假如不计算,我们能直接看出问题的结果吗? 2、激疑 谈话:同学们,学习数学不能停留在现有的水平,要有新的思考。比如还是这个问题,想象一下,如果不通过计算的方法,有办法直接看出问题的答案吗? 学生自学第94页内容。 3、构建 谈话:合上课本,咱们一起回忆一下,课本中给我们绘制了一张——?(完成课题:折线统计图) 了解统计图是怎么形成的? (1)横轴:表示时间; (2)纵轴:表示温度; (3)标题。 小组讨论:观察统计图,说说刚才这两个问题,不计算你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吗?(再度出示问题:气温升得最快的是几时到几时,降得最快是几时到几时呢?) 小组汇报结果,教师追问:你是怎样判断的?(相机板书:陡——快 平——慢)。 4、促思 谈话:同学们,思考再深入一点,比较一下,折线统计图和统计表,谁能更清楚地看出气温的变化情况?为什么? 生回答 小结:这就是折线统计图的特点,它能准确清楚地表示事物的变化情况。板书:变化情况 5、沟通 问:你有没有在其它地方见过类似这样的图?(如病人的心电图、股票分析图等。)现在你对折线统计图,有什么话想说? 三、多层应用,体会特征 第一层次:操作应用(完成课本95页“试一试”) 观察:先观察“试一试”中的统计表,表中列举了哪些数据?根据表下面提供的尚未完成的统计图,想一想,表中的数据该怎样在统计图中表示出来?(引导学生认识到:要先描点,再连线,还要在点旁边注上数据) 学生尝试完成统计图。 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师请学生展示,在展示的过程中,请学生说出完成统计图时要注意些什么?(师相机板书:点准,线直,写上日期和数据。)由数据的变化可以想到什么? 第二层次:辨析升华 完成想想做做 1、说说你看了“小红跳绳前后每分心跳情况统计图”,你知道了什么? 小红每分钟的心跳次数有什么变化? 2、根据表中的数据,学生独立完成小明身高的统计图。 交流检查。问:这份统计图和前面的统计图有一个地方是不一样的,你知道是哪里吗?这样设计有什么好处呢?(纵轴每5厘米一段,但0-110之间是用的折线,没全部显示。因为最小的数据是116,所以只要略小于116就行了。这样的设计就更简便了。所以纵轴上的数据一般是考虑略小于最小值,和略大于最大值。) 从统计图中你知道了什么? 四、课堂总结: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知道了什么、掌握了什么本领? 用折线统计图分析数据有什么特点或优势? | ||||||
板书设计: | ||||||
教学反思: | ||||||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