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数学教学反思札记(七篇)
一、《认识有理数》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内容是在学生小学认识负数的基础上学习有理数,是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基础。
学生在小学阶段已经学习过整数、分数、小数的概念及运算;对负数的概念有所了解,知道正数、负数和零的区别。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课程不仅要考虑数学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强调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出发。在教学中,通过具体的贴近学生生活的实例引入“具有相反意义的量”,随之提出问题“如何用数去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结合实际学生不难发现用正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比较恰当,这样学生又进一步认识了负数。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例题讲解、巩固提升、合作探究等环节,学生充分体会学习负数是实际生活的需要。从而,将数系扩充到有理数的范围。
有理数的分类是本节课要突破的难点。通过教师引导,合作交流的方式,让学生发现:折线统计图教学反思整数包
括正整数(1, 2, 3……)、0和负整数(-1, -2, -3……);有限小数和无限循环小数都可以化成分数,因此,它们都看作分数范畴,从而分数包括正分数和负分数。整数和分数统称有理数。这是有理数按定义分类。有理数还有另外一种分类方法,按符号分类:有理数包括正有理数、0和负有理数。通过巩固练习使学生能够准确地对有理数进行分类。
二、《有理数的加减混合运算(3)》教学反思
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习了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能够综合运用有理数的意义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本节课设置了一个丰富的现实情境——流花河的水文资料,并据此资料,提出相关问题,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对现实问题进行讨论,进一步体会数学和现实生活的联系.教学时,要鼓励学生从有关数据中读取一些有用的信息,慎重地转化成数学问题,在计算不太熟练的情况下,严格按照有理数加减混合运算的步骤,正确地运用有理数加减法法则和运算律,培养学生综合运用有理数及其加法、减法的有关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从过程的形式方面看,有学生的观察感受,有学生的独立思考,有生生的合作交流,有师生的问答交流,有师生的合作小结,体现了教师是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人、主体。     
在本节课中,学生活动多,参与程度高,教师的展示行为、引导语言和激励语言,要起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谐课堂气氛等积极作用。过程中安排了折线统计图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体现了数形结合的数学思想;分层次地反复强化知识及其知识应用的多样化,遵循了学生认知的自然规律,渐渐扫清了学生的认知障碍,扩大了学生的认知视野。
有理数的乘法(1)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法运算法则,对符号问题也有了一定的认识。同时,初一的学生也具有一定的观察、归纳、猜想、验证能力。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分配律在小学已经学习过,在有理数部分仍旧适用,其中的教学关键仍然是符号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始终:以观察为起点,以问题为主线,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宗旨:遵照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教学原则;遵循由已知到未知、由浅入深、由易到难
的认知规律,采用诱思探究教学法,通过课件和师生的双边活动,使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得到提高。通过创设、引导、渗透、归纳等活动随时搜集和评价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反馈调节,查漏补缺,从而更好的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的发展。主要体现在:
1.创造性的使用教材
本节的问题情境教科书提供的是水位的上升,为了激发孩子们的兴趣,我选用的是蜗牛的爬行,在教学中我们也可以采用其他的问题情境引入课题,例如利用数轴引入,或利用飞机的上升和下降引入,或利用收入和支出引入,总之,根据自己的学生所熟悉的问题,选择一种情境引入都可以.
2.相信学生的探索能力
本节课的内容适合学生探索,只要教师适当引导,学生具有能力探索出有理数的乘法法则的,不需要教师代替,也不能代替.
3.合理使用多媒体教学手段可以弥补课时的不足,但绝不能代替必要的板书.
三、《科学计数法》教学反思
科学记数法是在学生学习了有理数的加、减、乘、除、乘方等内容之后,安排了一节与现实世界中的数据(尤其是大数)相关的数学内容,一方面让学生感受现实生活中的各种大数据,培养学生的数感。另一方面又通过对较大数学信息进行合理的处理的过程中,学会用简便的方法表示大数,同时为今后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微观世界中较小的数据奠定基础。
1、本节通过课件展示生活中的大数据,如我国的总人口、地球半径、光速等,让学生感受到数学来源与生活,感受在大数读写上的困难,让学生深刻的体会到用科学记数法表示大数据的必要性和合理性。
2、教材提供的素材、问题不仅仅是为了帮助教师传授知识,更重要的的是给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数学课堂知识的传授应该在学生各种思维活动进行的过程中自然的完成,教师的教学设计也应以怎样创设合适的思维情境,更好的激发学生的思维热情,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为核心目的展开。
3、怎样激发和保持学生的思维热情:为了达到以上目的,除了教师的课前准备以外,教师应注意适当的使用激励、讨论、合作交流等手段,要以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品质为目的来综合使用这些手段,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主动的求知态度,不要肤浅的流于形式为了讨论而讨
论和不分对错言过其实的表扬,要用适当的方式帮助暴露其思维过程中的问题,促进其思维能力的提高。另外,教师要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把握好时机促进学生的思维纵深发散。
四、《字母表示数》教学反思
通过小学的学习,学生已经知道字母可以表示一些数。小学学过的数学公式、法则等都为本节课奠定了一定基础。故本节课主要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
本节课按照创设问题情景 → 建立模型 → 解释、应用与拓展的基本模式展开教学,课堂显得生机勃勃。
1、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课堂教学模式。本节课的核心环节(第二环节)均由学生在动手、动脑与小组交流中成教学目标,学生表现兴趣盎然,在探索与合作的过程中体验了认识事物、寻求规律与解决问题的过程,在掌握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促进了积极的情感形成。
2、充分挖掘学习素材。情境充分体现学生的年龄与身心特点,联系学生的生活经历与经验,准确把握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选取学生感兴趣的、现实的、富有挑战性的素材作为问
题情境,学生学得投入。“方法五”是学生的杰作,教师适时的点拨和对课程的开发恰到好处。
3、教师角的深刻变化。课堂上教师还学生以主人翁位置的手段不是变“满堂灌”为“满堂问”或“满堂练”,而是把气力花在挖掘学习素材上,花在引导学生观察、分析与主动提出问题上,花在激发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上。
4、课堂上的德育的渗透。把数学的学习和学生学习意志的培养、学习品德的教育有机结合。
五、《整式》教学反思
在第三章的前两节学生学习了用字母表示数,代数式的概念。初步理解了代数式的意义、代数式的书写,具备了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即列代数式)的技能,这是进一步学习整式有关概念的基础。
本节的教学重点放在以下三个方面:
⑴ 准确、规范地用字母表示数量关系的过程,在现实情境中进一步理解字母表示数的意义,发展符号感,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了解数学的价值,发展“用数学”的信心;
⑵ 讲清单项式、单项式、整式的有关概念的区别;
⑶ 在习题中能够识别单项式、多项式,并能求出它们的次数,从而发展学生观察、归纳、分类等能力,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节课的教学应注意如下几点:
⑴ 根据课程标准把握教材.新的课程标准要求,淡化概念,注重知识的形成过程,如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引入单项式、单项式、整式的概念,显得自然流畅,学生学的轻松,让学生充分观察、思考、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在不断地纠错中学习新知识,在不断归纳中学习新知识,在不断创新中学习新知识,使学生的大脑始终处于兴奋之中,收到了预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⑵ 恰当插入背景,能渲染了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现实生活离不开数学,从而进一步调动了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
⑶ 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体现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教师只是教学活动的参与者、引导者,不论在新概念的引出,还是习题的练习,学生活动始终应占主体地位;
(4)在课堂练习中分层次安排内容、分层要求,使他们人人具有成就感,充分体现了人文关怀,体现了面向全体学生。
六、《展开与折叠》
在学习本节课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生活中的立体图形的有关知识,对立体图形已有一定的认识,学生在小学学过简单立体图形及其侧面展开图。
本节课通过两个活动自然地引入本课课题,让学生动手折叠自己最拿手的手工折纸,感受到原来小时候做过手工折纸中也包含了数学知识,体验展开与折叠的变化过程,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认识棱柱及棱柱特征、探索棱柱顶点数、面数、棱数都采用小组合作交流的形式进行,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相互交流,互为补充,充分满足了学生认知上的差异,互相启发,互相生成。
设计探索顶点数、面数、棱数数量关系这一环节使学生更深入认识棱柱,同时培养学生探索发现规律的科学精神。
让学生自己设计四棱柱的展开图,是将学生发现的结论提到应用的高度来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的空间想象力得到发展,同时培养了学生的创造精神及动手能力。
整个教学活动突出了课标的基本理念,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以积累有关图形的经验和数学活动经验。在开放式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实践,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去体验探索;注重让学生充分合作交流,让学生在合作中互相实现信息与资源的整合,不断扩充和完善自我认识,学会参与,学会倾听;注重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敢于实践,善于发现的科学精神。教学中,教师是合作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学生是活动的主人、主体。教师深入到每个小组认真倾听,通过指导,排除障碍,充分尊重学生,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认识、感受、体验、交流自己想法,学生的参与程度高,学生活动多,教师的展示行为、引导语言和激励语言,起到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和谐课堂气氛等积极作用,课堂气氛活跃,学生学习兴趣浓厚。
七、《应用一元一次方程—追赶小明》教学反思
通过本节课的学习要求学生能借助“线段图”分析复杂问题中的数量关系,并利用方程解决此类问题,帮助学生从数量关系的角度更准确、清晰地描述和把握现实世界,体现数学知识的形成与应用过程,使学生明确方程是研究现实世界数量关系的重要数学模型,为以后学习列方程解应用题打下基础,这也正体现了数学教学前后的联系,由浅入深,由知识的掌握到能力的提升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