赞美武威的诗词
陪窦侍御泛灵云池
高适〔唐代〕
白露时先降,清川思不穷。
江湖仍塞上,舟楫在军中。
舞换临津树,歌饶向迥风。
夕阳连积水,边满秋空。
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
岑参〔唐代〕
弯弯月出挂城头,城头月出照凉州。
凉州七里十万家,胡人半解弹琵琶。
琵琶一曲肠堪断,风萧萧兮夜漫漫。
凉州词的发祥地
武威在历史上是一座“诗城”,是凉州词的发祥地。在人类璀璨的诗词文化中,凉州词无疑占据重要的历史地位。每一首凉州词,都是武威这座古老城市的历史写照和文化记载。
凉州词又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是盛唐时流行的一种曲调名。唐代,“凉州”作为一种文学意象走进文学作品和艺术活动中,凉州词(曲)成为唐代边塞诗的标志,唐朝诗人以“凉州词”命名诗篇成为一种时尚。一大批诗人都创作过边塞诗,包括岑参、高适、王维、王之涣、王翰、王昌龄、李益等,在众多的边塞诗中,以王之涣和王翰的《凉州词》最为著名。
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之涣 〔唐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二首(其一)
王翰〔唐代〕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王之涣的边塞诗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汉羌居地
凉州郊外游望
王维 〔唐代〕
野老才三户,边村少四邻。
婆娑依里社,箫鼓赛田神。
洒酒浇刍狗,焚香拜木人。
女巫纷屡舞,罗袜自生尘。
译文:郊野的农家不多几户,边地的庄子很少四邻。依傍着社树婆娑起舞,吹箫击鼓比赛祭田神。洒酒浇在草扎的狗上,燃起香拜向木偶神人。女巫们屡次纷然起舞,罗袜轻扬雾似的芳尘。
这首《凉州郊外游望》则是反映当时汉羌居地的风俗民情。由于吐蕃连年犯边,凉州郊外人烟稀少,而凉州巫风盛行,“赛田神、烧刍狗、拜木人”焚香祭祀的场面热闹而神秘。
西凉乐
凉州音乐,唐代为西凉乐,主要是北周、隋代以来的管弦杂曲,又称为雅乐,其演奏乐器以铙、钹、钟、罄、洞箫、琵琶为主,奏乐时,金石丝竹之声相继相和,为秦汉以来的传统音乐在凉州的遗存,后成为唐代十部乐之一。
在唐代,凉州乐曲甚为流行,有琵琶曲、歌曲、舞曲,《凉州》原是宫调曲,开元年间(713-714)西凉都督郭知运进献给唐玄宗。唐人诗篇中有不少描写西凉乐的,有的反映凉州乐曲到处流行传唱的情景,有的则反映吐蕃占领凉州后,唐人怀念边地的哀怨和抑郁之情。
殿前曲二首其二
王昌龄〔唐代〕
胡邦笙歌西殿头,犁园弟子和凉州。
新声一段高楼月,圣主长秋乐未休。
与歌者米嘉荣
刘禹锡〔唐代〕
唱得凉州意外声,旧人唯数米嘉荣。
近来时世轻先辈,好染髭须事后生。
河湟
杜牧〔唐代〕
元载相公曾借箸,宪宗皇帝亦留神。
旋见衣冠就东市,忽遗弓剑不西巡。
牧羊驱马虽戎服,白发丹心尽汉臣。
唯有凉州歌舞曲,流传天下乐闲人。
秋夜听高调凉州
白居易〔唐代〕
楼上金风声渐紧,月中银字韵初调。
促张弦柱吹高管,一曲凉州入泬寥。
后来,张仪潮收复河西以后,诗人杜牧听到的凉州曲却是另一番欢欣鼓舞的情绪,在他写的《今皇帝陛下一诏征兵……》诗有“威加塞外寒来早,恩入河湟冻合迟。听取满城歌舞曲,凉州声韵喜参半”。
西凉舞
西凉舞,是汉唐以来产生于古凉州,广泛流传在中原且盛名卓著的舞蹈。"通一线于广漠,控五郡至咽喉"的凉州,不只是族民麇集,争战兴废,也生长有稻粱棉菽,更有欢歌妙舞,中西乐舞文化在这里汇聚交融,形成了独具特的西凉舞。盛唐时期凉州乐舞的繁荣盛况,在唐诗中多有描写。
悖拏儿舞
张轱〔唐代〕
春风南内百花时,道唱梁州急遍吹。
揭手便拈金碗舞,上皇惊笑悖拏儿。
最值得一提的是《霓裳羽衣曲(舞)》,它是凉州乐舞的代表,也是唐代最有影响的大曲,它是由凉州乐人创作,在开元年间由凉州节度使杨进述进献给朝廷,经过著名音乐家李龟年等的修改润,于天宝十三年(754)改名为《霓裳羽衣曲》,同时编排舞蹈《霓裳羽衣曲》,由贵妃杨玉环伴舞成为唐代乐舞艺术成就的巅峰之作《霓裳羽衣舞》。
西凉伎(jì)
西域音乐、歌舞进入玉门关后,在凉州地区长期流传并吸收了部分汉族文化而定型的一个极富地域特的文化品类——西凉伎。后来也广泛流传于唐都长安和全国各地,如今各地流行的狮子舞,即脱胎于西凉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