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鉴赏题专练之边塞征战诗
一、诗中描写了怎样的景?抒发了怎样的感情?
表现要点:边塞风光、奋勇杀敌、誓死卫国、征人愁怨、思乡思亲、同情批驳
二、边塞诗常见意象有哪些?
特征(意象):边关、玉门关、羌笛、胡人、胡马、黄河、长城、明月、阴山、黑山等。
解答这类题目,可以从两个方面把握。一是与战争有关的器物,如旌旗、鼓、干、戈,号角、战车、辕门、烽火等;二是与战争有关的地点和人、事、物,如楼兰、阴山、瀚海、凉州、长城、受降城、玉门关,单于、吐谷浑,羌笛、胡笳、琵琶,《折杨柳》、《落梅花》、《关山月》等。
三、这类诗的常见表现手法有哪些?
夸张比喻借代对比等修辞,烘托、用典、直抒胸臆,借景抒情等手法
四、掌握边塞诗常表达的思想感情:
①歌颂将士奋勇杀敌、以身许国的;
②表现自己投笔从戎、建功立业的;
③描写边塞山川景物、生活艰苦的;
④描写征人念远思归、想念亲人的;
⑤描绘美满幸福生活、向往和平的;
⑥痛斥君主穷兵黩武,草菅人命的;
⑦揭露军中苦乐不均、深切同情的;
⑧抒发平生壮志难酬、怀才不遇的;
五、专题练习:
(一)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望蓟门
祖咏
燕台①一去客心惊,笳鼓喧喧汉将营。
万里寒光生积雪,三边曙动危旌②。
沙场烽火连胡月,海畔云山拥蓟城。
少小虽非投笔吏③,论功还欲请长缨④。
【注释】①燕台:原为战国时燕昭王所筑的黄金台,这里代称燕地,泛指边塞重镇平卢、范阳一带地区。②三边:泛指边疆。危旌:高挂的旗帜。③投笔吏:东汉班超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④请长缨:西汉书生终军向皇帝请求用长缨缚番王
来朝。
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起始一“望”一“惊”,是全诗结构的关节所在,望到的是眼中景,惊异的是心中情,写景抒情都由这一望一惊所生发,铸词之妙颇见功夫。
B.首联用视听结合的笔法,“燕台一去”是“一去燕台”的倒装,这既是律诗音韵的要求,同时以“燕台”起笔,增加了诗歌的气势。“笳鼓喧喧”则从听觉侧写汉营军纪严整军威凛凛。
C.颔联展现出一幅边塞风光:积雪遍野生出万里寒光,傍晚昏黄的暮中高悬的军旗猎猎飘扬。远景落笔既暗示边塞条件的严寒艰苦,也衬托汉家军营的严整肃穆。D.颈联烽火燃处与胡地月光相连,雪光月光火光交织成一片,不仅没有塞上苦寒的愁苦之感反而有将士攻伐的壮伟豪迈的气势。
2.《唐诗直解》谓此诗“调高语壮”,全诗充分体现了边塞诗豪迈昂扬的格调,请结合全诗具体分析。
(二)阅读下面两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从军行
李白
百战沙场碎铁衣,城南已合数重围。
突营射杀呼延将,独领残兵千骑归。
从军行
王昌龄
大漠风尘日昏,红旗半卷出辕门。
前军夜战洮河北,已报生擒吐谷浑。
3.下列对这两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诗首句中的“百战”写出前线战事的频繁,“碎铁衣”则写出了战争的激烈与残酷。B.李诗着力塑造了一位具有英雄气概的将领形象,他勇武过人,在战斗中射杀敌方将领。
C.王诗中,军队行军途中,捷报传来,前锋部队已在夜战中大获全胜,连敌酋也被生擒。
D.李诗和王诗同为边塞诗,都描写了我军战斗胜利的场景,表达了相似的情感,格调高昂。
4.王诗中“大漠风尘日昏,红旗半卷出辕门”有何作用?请结合诗歌,简要回答。
(三)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关山月①
李白
明月出天山②,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③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人还。
戍客望边邑,思归多苦颜。
高楼当此夜,叹息未应闲。
【注】①关山月:乐府《横吹曲》调名。《乐府古题要解》:“关山月,伤离别也。”②天山:指甘肃西北部的今祁连山。③白登,山名,在今山西大同县东,匈奴曾围困刘邦于此。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开头四句紧扣诗歌的标题,通过关、山、月、风等典型意象,描绘了一幅长风万里、云海苍茫的辽阔的边塞图景。
B.中间四句描写的对象由边塞过渡到战争,由战争过渡到征戍者,承上启下,化用白登山的典故,表现战争的残酷。
C.后四句写征人望边地而思念家乡。“望边邑”三字把上面那幅万里边塞图和征战的景象,跟“戍客”紧紧联系起来了。
D.本诗如同一幅边塞图长卷,由虚到实,调统一,浑然一体,气象雄浑,风格自然,反映了战争带给广大民众的痛苦。
6.本诗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而王之涣的《凉州词》却说“春风不度玉门关”,两者表达的感情是否相同?请结合诗歌内容简要分析。
(四)阅读下面这首诗歌,完成下面小题。
并塞晚秋
韩琦
莫赋悲哉学楚骚,寒庭秋一时高。
霜严猎卫鹰权峻,风入弓胶士气豪。
对月清吟森玳瑁,吹花芳酌醉葡萄。
汾波照骨银河淡,晓夕寒光助帐刀。
7.下列对这首诗歌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这首边塞诗写出了并塞晚秋的寒肃、高远,与“塞下秋来风景异”意境相同。
B.颔联用秋霜凛冽和秋风劲吹,衬托出士卒军容严整的风貌、严阵以待的豪情。C.“吹花芳酌醉葡萄”化用典故,描写出戍边将士在战争之余醉饮边关的场景。
D.秋日汾河泛着粼波,寒光凛凛,天上银河更显暗淡,帐中战刀更加寒气逼人。8.诗人说“莫赋悲哉学楚骚”,又写了“对月清吟森玳瑁”,对此你是如何理解的?
(五)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小题。
巩北秋兴寄崔明允①
岑参②王之涣的边塞诗
白露披梧桐,玄蝉③昼夜号。
秋风万里动,日暮黄云高。
君子佐休明,小人事蓬蒿。
所适在鱼鸟,焉能徇锥刀④。
孤舟向广武⑤,一鸟归成皋。
胜概日相与,思君心郁陶⑥。
【注】①巩:巩县(今属河南)。崔明允:开元十八年进士,为诗人之友。②岑参:唐代边塞诗人。③玄蝉:秋蝉、寒蝉。④锥刀:即“锥刀之末”,喻细微之利。⑤广武:在今河南荥阳东北,此指明允乘舟沿黄河向广武方向而去;后句的“成皋”,在今荥阳记水镇。⑥郁陶:郁闷忧愁。
9.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首联描写深秋之景,“白露”“玄蝉”分别指秋天的露水、寒蝉,并不属于彩对比。B.三、四两句选取了秋风、暮日、黄云等意象,从时、空角度来摹状秋景,景中寓情。C.本诗属五言排律,中间四句对举“君子”“小人”之“志”,运用设问,凸显对朋友的慰勉。D.“孤舟”二句,回忆了与朋友分别后各自的去向,“孤”“一”二字,耐人寻味。
10.诗题中的“秋兴”指因秋景而触发的感慨。请结合本诗内容简要分析作者抒发的感慨。
参考答案:
1.C2.①在意象选取和意境营造上,选择“燕台”“笳鼓”“汉将营”“三边”“危旌”“沙场烽火”“胡月”,“蓟城”等边塞典型的意象,雄伟壮丽,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
②在画面描绘和人物塑造上,诗歌通过描绘笳鼓喧闹旌旗高扬烽火直冲云霄的沙场景象,展现军队严整的军容军纪和边塞战事的激烈,反衬汉将戍边卫国的昂扬的精神面貌(军旅战争场景激烈紧张)。
③在情感抒发上,尾联借豪迈的典故抒发豪壮的报国之志。“投笔吏”“请长缨”借典抒怀,抒发诗人渴望投身军旅安边报建功立业豪情壮志。(抓典故志向)
【解析】1.本题考查学生对诗歌的理解和赏析的能力。
C.“傍晚昏黄”错误。曙指早晨破晓之时,不是傍晚。
故选C。
2.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语言风格的能力。
语壮,是指语言风格雄浑豪放。这是一首边塞戍边诗,诗人初来闻名已久的边塞重镇,游目纵观,眼前“燕台”“笳鼓”“汉将营”“三边”“危旌”“沙场烽火”“胡月”“蓟城”等边塞典型的意象,辽阔的天宇,险要的山川,营造出雄浑开阔的意境。
调高,是指气势昂扬,情感饱满。在画面描绘和人物塑造上,颔联“万里寒光”突出了戍边将士条件的艰苦,但“动危旌”又突出边疆将士在艰苦的条件下依然让边塞的曙光映照着旌旗飘动。这种肃穆的景象,
暗写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笳鼓喧喧”呈现出的是笳鼓喧闹的热闹场面,是意气昂扬,军威赫然,军中不断传来鼓角声,显示出汉将营中庄重的气派和严整的军容。责任如此重大的情况下,边防军队却是意气昂扬,反衬汉将戍边卫国的昂扬的精神面貌(军旅战争场景激烈紧张)。
诗人虽则早年并不如东汉时定远侯班超初为佣书吏(在官府中抄写公文),后来投笔从戎,定西域三十六国,可是登台后见此三边壮气,却也雄心勃勃,要学西汉时济南书生终军,向皇帝请发长缨,缚番王来朝,立一下奇功了。末联连用了两个典故。第一个是“投笔从戎”:东汉班超原在官府抄公文,一日,感叹说,大丈夫应该“立功异域”,后来果然在处理边事上立了大功。第二个是“终军请缨”:终军向皇帝请求出使南越说服归附,为表现自己有足够的信心,他请皇帝赐给长带子,说是在捆南越王时要用它。诗人用这两个典故,抒发了想要投笔从戎、平定边患、为国立功的壮志,从情感上看,这是一篇充满盛唐气象,催人奋进的爱国主义乐章。
3.D4.①表现环境的恶劣:风沙遮天蔽日,天阴沉昏暗,环境极其恶劣;②突出战事的紧急:即使环境恶劣,战士们仍半卷着红旗,挥师疾进:③赞美唐军的英勇:唐军不畏艰难,勇往直前的战斗精神的热情赞美。
第5页共7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