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凉州词》此诗写⽟门关外荒寒苍凉的景⾊和征⼈久戍不归的哀怨。在当时已脍炙⼈⼝,后⼈更推为唐⼈七绝的压卷之作。下⾯就和⼀起来欣赏下王之涣的《凉州词》的原⽂和注释,欢迎阅读!
  凉州词
  黄河远上⽩云间⑴,⼀⽚孤城万仞⼭⑵。羌笛何须怨杨柳⑶,春风不度⽟门关⑷。
  【注释】
  ⑴黄河远上:⼀作”黄沙直上”。⑵万仞(rèn):极⾔其⾼峻。仞,古时⼋尺为⼀仞。⑶羌笛:古代羌族的⼀种乐器。杨柳:《折杨柳》的简称。北朝乐府《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客⼉。”此句化⽤其意。
⑷⽟门关:在今⽢肃省敦煌县西。
  赏析
  王之涣的这⾸诗被称作曾被⼈誉为七绝压卷之作。诗起于写⼭川的雄阔苍凉,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第三句忽⽽⼀转,引⼊羌笛之声。羌笛所奏乃《折杨柳》曲调,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此句系化⽤乐府《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客⼉”的诗意。折柳赠别
的风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羌笛”句不说“闻折柳”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的联想,深化诗意。⽟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想要折⼀枝杨柳寄情也不能,这就⽐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怀着这种⼼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耐⼈寻味。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末句“春风不度⽟门关”也就⽔到渠成。⽤“⽟门关”⼀语⼊诗也与征⼈离思有关。《后汉书·班超传》云:“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限的乡思离情。如果把这⾸《凉州词》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如张乔《河湟旧卒》)加以⽐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阔的⼼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有壮,悲凉⽽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时边防将⼠在乡愁难禁时,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能如此⾃我宽解。也许正因为《凉州词》情调悲⽽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的典型代表。
  扩展阅读:王之涣的⽂学成就
  王之涣是盛唐的诗⼈,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磅礴,意境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为传颂。其诗⽤词⼗分朴实,然造境极为深远,令⼈裹⾝诗中,回味⽆穷。为盛唐边塞诗⼈之⼀。“黄河远上⽩云间”,仅七个字,祖国壮丽⼭河景⾊跃然纸上。可惜他的诗歌散失严重,传世之
作仅六⾸,辑⼊《全唐诗》中。
  虽然王之涣今仅存六⾸诗,但是他有两⾸诗极负盛名。⼀⾸是《登鹳雀楼》:⽩⽇依⼭尽,黄河⼊海流。欲穷千⾥⽬,更上⼀层楼。此诗意境雄浑壮阔,⽓势昂扬。其中“欲穷千⾥⽬,更上⼀层楼。”更是千百年来,⼈⼈皆知的名⾔警句。这⾸《登鹳鹊楼》在中国就连三岁的孩⼦都能背诵。全诗四句⼆⼗个字,⽆⼀字⽣僻,⽆⼀句难懂,但给读者展现出⼀幅⼀泻千⾥、⽓势磅礴的画⾯,这不能不说是才⼦佳作。王之涣⼀⾸《登鹳雀楼》,也成就了千古名楼鹳雀楼。他的另⼀⾸《凉州词》:黄河远上⽩云间,⼀⽚孤城万仞⼭。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门关。此诗短短28个字,诗景恢弘⼴阔,壮观苍凉,诗风慷慨激昂,沉雄浑厚。此诗当时即被配乐传唱,流传甚⼴。
  开元年间,郭知运搜集了⼀批西域的曲谱,进献给唐⽞宗。⽞宗交给教坊翻成中国曲谱,并配上新的歌词演唱,以这些曲谱产⽣的地名为曲调名。后来许多诗⼈都喜欢这个曲调,为它填写新词,因此唐代许多诗⼈都写有《凉州词》,如王之涣、王翰。
  扩展阅读:凉州词的简介
王之涣的边塞诗  凉州词,⼜称《凉州曲》,是凉州歌的唱词,不是诗题,是盛唐时流⾏的⼀种曲调名。凉州今武威市,古西北⾸府,六朝古都。元明清时,武威⼜被称西凉,多出现在⽂学作品中。
  《晋书地理志》:“汉改雍州为凉州”,《乐苑》:“凉州宫词曲,开元中,凉州都督郭知运所进”。
  凉州乐舞不仅是西北乐舞的代表,也是中原王朝乐舞中的精华,被尊为"国乐"。隋朝确定的9种国乐,有七部是凉州输⼊的,其中《西凉乐》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