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之涣是哪个朝代的? 王之涣 以《登鹳雀楼 》这篇而经典诗作脍炙人口,家喻户晓。那么王之涣是哪个朝代的呢?一起 来看看小编的分享吧! 介绍 王之涣是生活在公元 688 年到公元 742 年的诗人, 所以说王之涣是盛唐时期 的诗人 。王之涣在唐朝最后的官职是文安县尉,我们对王之涣的了解并不是很多, 主要是因为现有的史料上很少有关于王之涣的介绍, 而且我, 对王之涣家族的了 解也是通过王之涣的堂弟王之咸及其五子王绾的墓志。 文学 成就 成就综述 王之涣是盛唐的著名诗人,他写西北风光的诗篇颇具特,大气磅礴,意境 开阔,热情洋溢,韵调优美,朗朗上口,广为传颂。其诗用词十分朴实,然造境 极为深远, 令人裹身诗中, 回味无穷。 为盛唐边塞诗人之一。 “黄河远上白云间”, 仅七个字,祖国壮丽山河景跃然纸上。可惜他的诗歌 散失严重,传世之作仅六首,辑入《全唐诗 》中。 虽然王之涣今仅存六首诗, 但是他有两首诗极负盛名。 一首是 《登鹳雀楼》 : 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此诗意境雄浑壮阔,气 势昂扬。其中“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是千百年来,人人皆知的名言警 句。这首《登鹳鹊楼》在中国就连三岁的孩子都能背诵。全诗四句二十个字,无 一字生僻,无一句难懂,但给读者展现出一幅一泻千里、气势磅礴的画面,这不
王之涣的边塞诗能不说是才子佳作。王之涣一首《登鹳雀楼》,也成就了千古名楼鹳雀楼。他的 另一首《凉州词》: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 风不度玉门关。 此诗短短 28 个字,诗景恢弘广阔,壮观苍凉,诗风慷慨激昂, 沉雄浑厚。此诗当时即被配乐传唱,流传甚广。 名作分析 由于王之涣的诗章在世仅六首,其余华章竟告亡佚。所以其文学成就无法做 全面分析,在这里以其最出名的《登鹳雀楼》
和《凉州词》为代表对其作品风格 做简要分析。 《登鹳雀楼》赏析 王之涣《登鹳雀楼》一诗气势连贯,厚重有力,虚实相生,意境雄浑。以概 括之笔书写大自然的雄景奇姿, 道出对生活的深刻理解, 表达了积极向上的盛唐 情怀,为唐诗中不朽之作。诗句 看来只是平铺直叙地写出了这一登楼的过程, 但其含意深远, 耐人探索。 “千 里”“一层”,都是虚数,是诗人想象中纵横两方面的空间。“欲穷”“更上” 词语 中包含了多少希望, 多少憧憬。 这两句诗发表议论, 既别翻新意, 出人意表, 又与前两句写景诗承接得十分自然、十分紧密,从而把诗篇推引入更高的境界, 向读者展示了更大的视野。也正因为如此,这两句包含朴素哲理的议论,成为了 千古传诵的名句,也使得这首诗成为一首千古绝唱。 该首诗歌 2011 年 9 月,根据武汉大学教授王兆鹏对唐诗影响力的研究,中 华书局出版的《唐诗排行榜》一书。其中,《登鹳雀楼》排名高居第四位。 《凉州词》赏析 王之涣的这首诗被称作曾被人誉为七绝压卷之作。 诗起于写山川的雄阔苍凉, 承以戌守者处境的孤危。 第三句忽而一转, 引入羌笛之声。 羌笛所奏乃 《折杨柳》 曲调, 这就不能不勾起征夫的离愁了。 此句系化用乐府 《横吹曲辞·折杨柳歌辞》 “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座吹长笛,愁杀行客儿”的诗意。折柳赠别的风 习在唐时最盛。“杨柳”与离别有更直接的关系。所以,人们不但见了杨柳会引 起别愁,连听到《折杨柳》的笛曲也会触动离恨。而“羌笛”句不说“闻折柳” 却说“怨杨柳”,造语尤妙。这就避免直接用曲调名,化板为活,且能引发更多 的联想,深化诗意。玉门关外,春风不度,杨柳不青,离人想要折一枝杨柳寄情 也不能,这就比折柳送别更为难堪。征人怀着这种心情听曲,似乎笛声也在“怨 杨柳”,流露的怨情是强烈的,而以“何须怨”的宽解语委婉出之,深沉含蓄, 耐人寻味。 这第三句以问语转出了如此浓郁的诗意, 末句“春风不度玉门关”也
就水到渠成。 用“玉门关”一语入诗也与征人离思有关。 《后汉书·班超传》 云: “不敢望到酒泉郡,但愿生入玉门关。”所以末句正写边地苦寒,含蓄着无限的 乡思离情。 如果把这首 《凉州词》 与中唐以后的某些边塞诗 (如张乔 《河湟旧卒》 ) 加以比较,就会发现,此诗虽极写戌边者不得还乡的怨情,但写得悲壮苍凉,没 有衰飒颓唐的情调,表现出盛唐诗人广阔的心胸。即使写悲切的怨情,也是悲中 有壮,悲凉而慷慨。“何须怨”三字不仅见其艺术手法的委婉蕴藉,也可看到当 时边防将士在乡愁 难禁时, 也意识到卫国戌边责任的重大, 方能如此自我宽解。 也许正因为 《凉 州词》情调悲而不失其壮,所以能成为“唐音”的典型代表。 后世纪念 墓志铭 王之涣墓志是北邙出土的墓志之一, 也是其中最为珍贵的墓志。 该墓志虽未 署书丹者姓名, 但其书法风格与同时所出严仁墓志毫无二致。 严仁墓志为唐大书 法家张旭书丹, 王之涣墓志书丹者亦可能为张旭。 王之涣墓志现藏于中国历史博 物馆。 鹳鹊楼 鹳鹊楼位于山西省永济市蒲州古城西面的黄河东岸,共六层,前对中条山, 下临黄河,是唐代河中府著名的风景胜地。它与武昌黄鹤楼、洞庭湖畔岳阳楼、 南昌滕王阁齐名,被誉为我国古代四大名楼。 相传当年时常有鹳鹊(颧,鹤一类水鸟)栖于其上,所以得名。该楼始建于 北周 (公元 557 年-公元 580 年) , 废毁于元初。 可惜鹳鹊楼到宋以后被水淹没, 后水退却。由于楼体壮观,结构奇巧,加之区位优势,风景 秀丽,唐宋之际文 人学士登楼赏景留下许多不朽诗篇, 其中王之涣 《登鹳雀楼》 诗 “白日依山尽, 黄河入海流。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堪称千古绝唱,流传于 海内外。沈 括《梦溪笔谈》给了鹳鹊楼八个字:“前瞻中条,下瞰大河。”千余年间,它对 于激励振兴中华民族之志产生了深远影响。1997 年 12 月,鹳鹊楼复建工程破土 动工,重新修建的鹳鹊楼为钢筋混凝土减力墙框架结构,设计高度为 73.9 米, 总投资为 5500 万元。 鹳雀楼四周以古典园林分布, 呈“四区十二点”布局结构。
发布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