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夜洛城闻笛教案(实用6篇)
    篇1:《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春夜洛城闻笛 李白    《春夜洛城闻笛》教案
    [教学目标]
    1、在理解诗歌内容和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读出诗的节奏和内涵。
    2、学习诗人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的写法。
    3、按照诗歌的顺序作文,试着通过想象,把诗中提示的音乐用文字描写出来。
    [教学重难点]
    1、了解古曲《折杨柳》的意义,理解诗句表达的思想感情。
    2、用文字描写诗中提示的音乐。
    [教学过程]
    一、课前交流
    同学们,乡愁是漂泊在外的游子心中永远的歌。“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是王安石的乡愁;“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是马致远的乡愁;那么“诗仙”李白的乡愁是什么呢?(生: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什么勾起了他的乡愁?(生:明月)在这首诗中明月能勾起他的乡愁?那么,在李白的其他诗中,还有什么也能勾起他的乡愁?
    二、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今天,我们就再学一首李白的思乡诗《春夜洛城闻笛》。(板题,读题)
    1、诗的题目告诉了我们什么?(生:告诉了时间,地点,事情)谁能用自己的话把诗题的意思说一下?(生:一个春季的夜晚,李白在“洛城”听到了笛声。)知道“洛城”在哪儿吗?(生:今河南洛阳)不错,看注释是学习古诗的好方法。
    师: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是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史称“诗仙”,生于中亚细亚碎叶城,长于蜀地,25岁出蜀而漫游楚湘,最终葬在安徽当涂。他一生创作丰厚,诗歌多以雄奇的想象、大胆的夸张、浪漫的手法,讴歌祖国的大好山河,给人以清新飘逸之感。这
首诗是他在开元二十三年(735)游洛阳时所作。那么,诗歌表现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一问,提出下一节学习要求。
    三、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古诗两遍,注意两个多音字的读音。
    2、抽查学生朗读,相机证音:
    散(san san)折(zhe zhe she)
    师:同学们能根据意思的不同而选择它在诗中的正确读音,真棒!当然读好古诗,不光要读准字音,讲究节奏、停顿,如同唱歌一般。
    3、老师示范:(老师边读边在桌子上轻轻的敲打节拍),学生模仿练读。
    4、老师点名学生读(大家打节奏)
    师:读古诗啊,除了注意节奏,更重要的是理解诗人的情感,注意音读的轻重和速度的快
慢,表达出诗的情感,这就得学会抓重点词!(如:暗,暗暗地意思。要读得低沉、缓慢;满,要读得饱满、延长音;故园情,要字字延长,一咏三叹)听听老师是怎样读的,好吗?
    5、师范读,生练读。[从诗的节奏到情感,由易到难,教学显出节奏。]
    6、师生合作读,在吟诵中理解诗人情感,感受节奏和内涵。
    7、诗,咱们反复读了几遍,你感受到诗人闻笛后的心情吗?(生:思念家乡,思念亲人)这是什么笛子曲引起了他的思乡情呢?让我们接下来学习诗句,寻答案吧![二问。用问题转入下一节教学,带动学生注意力的转移]
    四、再读古诗,感悟想象
    1、学习一、二句,想象“玉笛飞声满洛城”。
    (1)想想可能是谁家的笛声?(学生先自读一、二句,然后老师用竖笛吹满文军的《望乡》,让学生闭目边听边想象。)
    师:你从这笛声中感悟到了什么情感吗?
    生:思念家乡,想念亲人。
    师:那你听后自己心中有什么感受呢?
    生:有点想念在福建打工的爸爸妈妈。(班中三分之一的学生是留守生)
    师:这笛声勾起了许多同学对亲人的思念。同样,这悠扬的笛声如果在洛阳城响起。会不会也勾起许多人对亲人的思念呢?
    生:当然会。
    师:为什么会?
    生:这首曲子就是一首思乡曲,洛阳城中一定有远离故乡的人。诗人李白不就远离故乡吗!
    师:不错,想得合情合理。“暗飞声”又该怎么理解?
    生:笛声是看不见抓不住的,又由于闻笛是在“春夜”,所以说“暗”。(参考书中的读写要点)
    师:笛声虽然看不见抓不住,但诗人却能听得见想得到,你听,谁家的笛声已悠然传来——(播放古曲《折杨柳》,曲音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这笛声由远而近,又由近而远渐渐飘散在洛阳城。请同学们自悟自读一二句。
    师:这悠扬的笛声是怎么飞入作者的耳际,又是怎么渐渐飘散在洛阳城?四人一小组交流并汇报。[三问,拓宽想象。想象打开了,文章就有内容可写了]
    生:伏案疾书的李白抬起头来,因为一曲凄清、忧伤的笛声打断了他的思路。这笛声一会儿强一会儿弱,像少女低声的倾述,又像湖面的涟漪荡漾开去。
    生:远处传来悠扬的笛声,那曲调一会儿欢快一会儿忧伤,李白侧耳倾听,这笛声又像长了翅膀的小精灵一飞而过。
    生:时断时续的笛声在这宁静的春夜中飘散,传入作者的耳中,这笛声断断续续,好像有淡淡的乡愁,如同一湾悠悠的小溪缓缓流淌,流向远方。
    师:让我们带着感悟再次齐读一二句。句中由音乐引起感想,抒发感情的写法是我们这首诗学写作的重点。
    师:这么凄清、忧伤的笛声在春风里飘散,飞遍了洛阳城。想象一下这又是怎样的一翻情景呢?这笛声又引起了那些人的感想?
    生:第二句运用了夸张、比拟的修辞手法。一个个绿豆芽似的音符好像一个个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洛阳城。
    师:好个通达人情的小精灵呀!她会把思念的种子撒向哪些地方或人家呢?这些人又会有哪些不同的反映和感受呢?
    师出示句子,生想象补充。
    “这些小精灵在春风姑娘的陪伴下,手捧思念的种子撒向……”
    生:撒向旅店,旅客翻来覆去难已入睡。
    师:旅店的旁边有?
    生:茶楼,撒向茶楼,出门远行的人正在这儿歇脚,一边喝茶一边聊着家乡的事情。
    师:茶楼的旁边呢?
    生:有店铺、人家。又撒向常年在外做生意的店主、人家。
    师:人家的旁边呢?
    生:有湖,有亭子,有小船。这些小精灵在春风的陪伴下,来到了湖面,飞过亭子,把思念的种子撒进了小船。船客来到船头,仰望着天边的明月。真希望“明月千里寄相思”啊!
    师:是啊,笛声在春风的陪伴下飞遍了洛阳的角角落落。这就是“谁家玉笛暗飞声……”
    生接齐读:散入春风满洛城。
    师:“谁家玉笛……
    生:暗飞声
    师:“散入春风……
    生:满洛城
    请男女同学有感情交换齐读一、二句。
    2、学三、四句,体会“折柳勾起故园情”。
    指名一学生结合注释翻译三、四句,了解大意。
    师:原来诗人在笛声中听到了《折杨柳》呀。《折杨柳》是什么乐曲?表达了什么情感?[四问。解开前两句诗人描写曲子的用意,提出读与写的难点。]
    (1)理解“折柳”
    生看注释(折柳:指古曲《折杨柳》,此曲叙说离别,表达不舍之情。)师补充(汉乐府有古曲《折杨柳歌辞》曰:“上马不捉鞭,反折杨柳枝,蹀坐吹长笛,愁杀行客儿……”古代离别的时候,往往从路边折柳枝相送,“柳”与“留”谐音,暗含要行人留下来。早在《诗经》中就用“昔我往矣,杨柳依依”来表达离乡眷恋故土之情。故折柳送行表示别情;后来,古人送别时折柳,盼望亲人归来也折柳,据说长安灞桥即为有名的送别之地,有人说这个地方的杨柳被送行人攀折殆尽。《折杨柳》曲伤离惜别,其音哀怨幽咽。)
    (2)师播放笛曲《折杨柳》,生闭目欣赏体会。
    师:其实,我们刚才已经听过,你们听后感觉这笛声像什么?试着把无形的笛声有形化,仿照例子试着写一两句。
    (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简媜写的《夏之绝句》中的两句,体会“化无形为有形”的写法)[以范例扶助学生,解难过关,选例典型,用的恰是其时。]
    例句:
    蝉声是一阵袭人的浪,不小心掉进小孩子的心湖,于是湖心抛出千万圈涟漪如千万条绳子,要逮逋那阵浪。(把无形的蝉声比喻成有形的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