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赏析】李⽩:蜀道难(⼀)蚕丛及鱼凫
开国何茫然
蜀道难
噫吁戏!危乎⾼哉!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韵⼀) 
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
尔来四万⼋千岁,不与秦塞通⼈烟。
西当太⽩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
地崩⼭摧壮⼠死,然后天梯⽯栈相钩连。
上有六龙回⽇之⾼标,
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韵⼆) 
赵旭阳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缘。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拊膺坐长叹。
我不是小三问君西游何时还,
畏途巉岩不可攀。
但见悲鸟号古⽊,雄飞雌从绕林间。
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闻⼦规啼,夜⽉愁空⼭。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听此凋朱颜。
连峰去天不盈尺,(韵三)
马来菜
枯松倒挂倚绝壁。
飞湍瀑流争喧豗,(韵四)
红汁乳菇
砯崖转⽯万壑雷。
其险也若此,嗟尔远道之⼈胡为乎来哉?
剑阁峥蝾⽽崔嵬,
⼀夫当关,万夫莫开。
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
朝避猛虎,⼣避长蛇,(韵五)
磨⽛吮⾎,杀⼈如⿇,
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西望长咨嗟。 
李⽩的作品,以乐府和歌⾏最为著名,他的豪迈狂放的风格,在这些作品中表现得特别淋漓痛快。乐府和歌⾏,在诗的形式上,原⽆分别,如果以乐府曲调为题⽬,就属于乐府诗,如果⾃⼰制造题⽬,不谱⼊任何曲调,就属于歌⾏体诗。“蜀道难”是魏晋时代早就有的歌曲,它属于相和歌辞中的瑟调曲。
这个歌曲的内容就是歌咏蜀道的艰难,⾏旅之⾟苦。李⽩此诗,以《蜀道难》为题,所描写也是蜀道的艰险,所以它属于乐府诗。 
李⽩此诗极⼒渲染“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他为什么忽然想到这个题材,为什么做这⾸诗,对于这⼀疑问,历来就有好⼏种解说。 
唐⼈王定保的《摭⾔》⾸先记录了这⾸诗的故事。李⽩初到长安,去拜访贺知章。贺知章是⽞宗皇帝器重的诗⼈,他读了李⽩这⾸诗,⼗分赞赏,夸奖李⽩有“谪仙之才”。接着,孟棨所著《本事诗》也说:李⽩从蜀郡到京师,住在旅馆⾥。贺知章闻其名,⾸先去拜访他。看到他的状貌姿态,⼤以为奇。⼜请他拿出著作来看,李⽩就把《蜀道难》取出来请教。贺知章读后,赞不绝⼝,称他为“谪仙”。这两段都是晚唐⼈的记录,⼤同⼩异,可知当时⼈以为李⽩作此诗是描写他从蜀郡出来漫游时的⾏旅艰苦,⼜可知李⽩作此诗的时候相当早。李⽩到长安,在开元、天宝年间,此诗⼤约作于开元末年。 
《新唐书·严武传》说:严武在蜀中,任剑南节度使兼成都尹,骄恣放肆。其时房琯在他部下任刺史。房琯做宰相时,曾推荐严武。后来房琯因得罪降官,做了严武的下属,可是严武对他却极为倨傲。其时杜甫在严武幕府中,任节度参谋,因为误犯了严武的⽗亲挺之的讳字,严武⼏乎要杀他。李⽩得知此事,遂作《蜀道难》,为房、杜⼆⼈耽忧。《新唐书》这⼀段记载是从唐⼈范摅所著《云溪友议》中采录的,可知唐代⼈对《蜀道难》的写作背景,还有这样⼀种说法。宋祁、欧阳修把这个故事写⼊
了官⽅正史。就肯定了它的正确性。但严武任剑南节度使,是在肃宗末年。请杜甫任节度参谋,是在肃宗的最后⼀年,即宝应元年(公元七六⼆年)。这年的⼗⼀⽉,李⽩便故世了。当时李⽩远在江东,似乎来不及知道房琯、杜甫在严武部下的情况。⽽且从杜甫写赠严武的诗来看,他们⼆⼈间的关系未必坏到如此。因此,如果说《蜀道难》是为房琯、杜甫⼆⼈的安危⽽作,在时间与史实上都有⽭盾。 
李⽩诗集有元⼈萧⼠贇的笺注本,他对《蜀道难》提出了新的解释。他以为这⾸诗是作于安禄⼭叛军攻占长安,明皇仓皇幸蜀的时候,即天宝⼗五载(公元七五六年)六、七⽉间。当时李⽩在江南,听到这个消息,以为皇上幸蜀不是上
策,“欲⾔则不在其位,不⾔则爱君忧国之情,不能⾃已,故作此诗以达意。” 
明代的胡震亨,在其《唐⾳癸签》中,也谈到过这⾸诗。他以为上⽂所引三家的解说都是“傅会不⾜据”。他认为“《蜀道难》⾃是古曲,梁陈作者,⽌⾔其险,⽽不及其他。李⽩此诗,兼采张载《剑阁铭》‘⼀⼈荷戟,万夫趑趄,形胜之地,匪亲弗居’等语⽤之,为恃险割据与羁留佐逆者著戒。惟其海说事理,故包括⼤,⽽有合乐府讽世⽴教本旨。若但取⼀⼈⼀事实之,反失之细⽽不⾜味矣。” 
以上是历代诗评家对《蜀道难》主题思想的探讨。把这些意见和原诗参研之下,萧⼠贇的讲法似乎最合情理,⽽且使这⾸诗含有⾼度的⽐兴意义。由此,明清两代讲唐诗的⼈,⼤多采⽤他的讲法,例如唐汝询、陈沆、沈德潜等,都肯定《蜀道难》是为明皇幸蜀⽽作,分析得很详细。 
但是,有⼀件事,他们都没有注意:丹阳进⼠殷璠编选的《河岳英灵集》,选录了与他同时代的⼆⼗四位诗⼈的作品,共⼆百三⼗四⾸。他在⾃序中说明这些诗起于甲寅,即开元⼆年(公元七⼀四年);终于癸巳,即天宝⼗三载。他选了李⽩的诗⼗三⾸,其中就有《蜀道准》。这是⼀个⽆可推翻的证据,证明《蜀道难》作于安史之乱以前。那么,它显然不是讽谕明皇幸蜀的诗了。如果《摭⾔》、《本事诗》的记载可信,则此诗的创作年代还可以提早到开元末年。为此,我们不取以上那些讲法,⽽把此诗定为李⽩赠⼊蜀友⼈的诗。 
初唐以来,乐府歌⾏的形式,⼀般都是七⾔古体诗,但李⽩却创造了新的形式。他善于把三⾔、四⾔、五⾔、七⾔各种句法混合运⽤,成为⼀种不同于魏晋的新型的杂⾔体。甚⾄,他有时还⼤胆地在诗⾥运⽤散⽂句法。这是远远地继承着楚辞和汉代乐府歌辞的传统,⽽加以推陈出新的。就象这⾸《蜀道难》,七⾔句不到⼀半,其馀⼤半是不拘⼀格的杂⾔句。读他的诗,要跟着作者的豪放的感情和参差的句法,⼀⽓贯注,⽽以它的韵脚为段落。长篇的诗,不论歌⾏或排律,换韵的地⽅⼀般总是思想内容分段的地⽅。读诗的⼈应当懂得这个窍门。这⼀点,我在上⽂已经谈到过,现在再提
律,换韵的地⽅⼀般总是思想内容分段的地⽅。读诗的⼈应当懂得这个窍门。这⼀点,我在上⽂已经谈到过,现在再提⼀提。这⾸诗,我就⽤依韵分段,以⼀韵为⼀句的⽅法来写定。 
第⼀段以“天”字起韵,连押五韵。“噫吁戏!危乎⾼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虽然分⼆⾏写,实在只
是⼀句。全诗⼀开头就⽤三字惊叹词“噫吁戏”。屈原⽤过“已矣哉!”汉乐府歌辞有“妃呼豨”、“伊那何”,都是三字惊叹词。此后也许在民间歌曲⾥⼀向存在着,但在魏、晋、南北朝诗⼈的作品中却不再出现。不过“噫吁戏”是“噫”字下再加⼀个“吁戏”。所以不能说是三字惊叹词,应当标点作“噫!吁戏!”“吁戏”就是“於戏”,⽽“於戏”是“呜呼”的古代写法。《宋景⽂笔记》云:“蜀⼈见物惊异,輙⽈噫嘻。李太⽩作《蜀道难》,因⽤之。”可知“噫吁戏”是“噫嘻”的衍声词。胡元任⼜引苏东坡的⽂章来作证。东坡《后⾚壁赋》云:“呜呼噫嘻,我知之矣。”⼜《洞庭春⾊赋》云:“呜呼噫嘻,我⾔夸矣。”也就是李⽩的“噫吁戏”。李⽩把“噫嘻”衍为三字,苏东坡更衍为四字,都⽤了蜀郡⽅⾔。 
林业工程师诗的创作⽅法,完全⽤赋体。全诗都是夸张地描绘蜀道的危险,⾏旅的艰苦。第⼀句先提纲总述:由于⼭路既⾼且危,所以蜀道之难⽐上登青天还难。以下四句,从蜀国古代史讲起。据杨雄所作《蜀王本纪》:上古时蜀国之王有蚕丛、柏灌、鱼凫、蒲泽、开明等,其时⼈民椎髻哤⾔,没有⽂化。从蚕丛到开明,共三万四千年。李⽩节取了两位蜀王的名字,说蜀国的开国史多么悠远。“茫然”是悠久不可知的意思,和现在的⽤法稍有不同。杨雄说蜀国古史三万四千年,已经是夸⼤了;李⽩⼜加上⼀万四千年,说是四万⼋千年以来,⼀直没有和三秦⼈⾏旅往来。太⽩⼭,或称太⼄峰,是秦岭的主峰,峨眉是蜀中⼤⼭。这两句说:从太⽩到峨眉,只有⼀条狭窄⽽危险的⼩路。因此,秦蜀之间⼀向⽆⼈来往。 
本期编辑:陆慕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