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卷第3期
2019年5月
报(社
科学版)
J o u r n a lo fN o r t h e a s t e r nU n i v e r s i t y (S o c i a l S c i e n c e )V o l .21,N o .3M a y 2019
d o i :10.15936/j
.c n k i .10083758.2019.03.012  收稿日期:20181210
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专项工程资助项目(16Z Z D 018
);浙江大学党建研究课题重点资助项目;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研究生科研支持计划资助项目(m y j
s 2018-1)㊂作者简介:程 丙(1992),男,山西太原人,浙江大学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马克思早期文本研究;成 龙(1964)
,男,甘肃通渭人,浙江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㊂马克思‘莱茵报“时期
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向度
程 丙,成 龙
(浙江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浙江杭州 310028
)摘  要:马克思‘莱茵报“时期发表的诸多政论文章中蕴涵着丰富的人民主体思想,然而却是国内外学界研究的薄弱环节㊂马克思的主要观点有: 自由报刊是历史的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和它的公开形式 ;法律 同
人民的意志一起产生并由人民的意志所创立 ;代表权 应理解为人民自身的代表权 ;习惯法要惠及贫民,为穷人要求 一切国家的穷人的习惯法 ; 事件的道德实质始终是人民的思想㊁忧虑和希望的体现 ㊂该时期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固然尚处于启蒙思想祛魅的萌发期,但其弥散的价值意蕴,不仅为马克思早期思想发展提供了动力,而且为马克思世界观变革创设了契机,同时,昭示着马克思揭开唯物史观奥秘的可能㊂关 键 词:马克思;人民主体;‘莱茵报“时期;政论文章
中图分类号:A 8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758(2019)03-0305-07
T h eL o g i c a lD i m e n s i o no fM a r x  sT h o u g h t so nP e o p
l e B e i n g t h e S u b j e c t i n t h eP e r i o d o f  R h e i n i s c h e Z e i t u n g
C H E N GB i n g ,C H E N GL o n g
(S c h o o l o fM a r x i s m ,Z h e j i a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H a n g
z h o u310028,C h i n a )A b s t r a c t :T h e r ea r ea b u n d a n tt h o u g h t so n p e o p l eb e i n g t h es u b j e c t i n m a n y o
f M a r x  s p o l i t i c a l a r t i c l e s p u b l i s h e d i nt h e p e r i o do f  R h e i n i s c h eZ e i t u n g
,b u t t h e s t u d y
i s aw e a k l i n k i n t h e a c a d e m i c c i r c l e a t h o m e a n da b r o a d .M a r x  sm a i n i d e a s a r e : t h e f r e e p r e s s i s t h e h e r o i cm o u t h p i e c e o f t h e h i s t o r i c a l p e o p l e  s s p
i r i t a n d i t s p u b l i c f o r m  ;l a w  w a s b o r nw i t h t h ew i l l o f t h e p e o p l e a n dw a s c r e a t e d b y t h ew i l l o f t h e p e o p l e  ;t h er i g h to f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  s h a l lb eu n d e r s t o o da st h er i g
h to f r e p r e s e n t a t i o no f t h e p e o p l e t h e m s e l v e s  ;c u s t o m a r y l
a ws h o u l d
b e n e f i t t h e p o o r ,d e m a n d i n g f o rt h e p o o r
c u s t o m a r y l
a w o ft h e p o o ro fa l ln a t i o n s  ;t h e m o r a l n a t u r e o f e v e n t s i s a l w a y s a ne x p r e s s i o no f t h e t h o u g h t s ,w o r r i e s a n dh o p
e s o
f t h e p e o p l e .N e e d l e s s t os a y ,M a r x  s t h o u
g
h t sh a do b v
i o u s i m p r i n t so f e n l i g h t e n m e n t d u r i n g t h i s p e r i o d ,b u t i t sv a l u e i m p l i c a t i o nn o to n l yp
r o v i d e dt h e p o w e r f o r t h e d e v e l o p m e n to f M a r x  se a r l y t h o u g h t s ,b u ta l s oc r e a t e da no p p o r t u n i t y f
o rt h e r e f o r mo fM a r x  sw o r l do u t l o o k .A t t h es a m e t i m e ,i t i n d i c a t e dt h e p o s s i b i l i t y o
f M a r x r e v e a l i n
g t
h em y s t e r y o
f h i s t o r i c a lm a t e r i a l i s m.K e y w
o r d s :K a r lM a r x ;p e o p l eb e i n g t h e s u b j e c t ;p e r i o do f  R h e i n i s c h eZ e i t u n g  ;p
o l i t i c a l a r t i c l e s
‘莱茵报“时期是马克思走出哲学象牙塔㊁走向社会生活的重要成长阶段㊂短短一年时间内,马克思身处思想斗争漩涡中心,对普鲁士一系列政治与社会问题发表政论㊂以‘莱茵报“为思想阵地,马克思为普鲁士人民伸张正义,逐步洞悉人民诉求㊁贴近人民利益㊁重视人民力量㊁走向人民立场㊂可以说,马克思‘莱茵报“时期创作的政论文章中蕴含着他本人对人民主体问题的 天才萌芽 观点㊂那么,这一时期马克思的人民主体思想以何种姿态出场?该思想对马克思后来思想嬗变产生何种效用这便构成本文的写作旨趣㊂
一㊁问题的提出
唯一彩人民 是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核心范畴㊂人民在社会历史发展中具有决定性的主体地位及作用㊂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发轫于其任职‘莱茵报“的时期内㊂尽管当时马克思头脑中的 人民 仅是普鲁士专制统治的对立面,其涵盖的社会体较为笼统,既包含普鲁士固有且机械划分的城市和农民等级成员,还囊括普鲁士国家现实生活领域的新兴阶级成员,但马克思以人民为主体的思维逻辑是其早期思想发展的 闪光点 ㊂然而,马克思该时期有关人民主体的思想论说却往往被学界忽视,主要表现为以下两方面㊂
其一,部分学者未能发觉‘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思想世界中的人民韵律㊂梅林是对马克思思想做具体的历史研究的开创性人物㊂他在‘马克思传“等作品中均叙述了马克思在‘莱茵报“发表的主要文章,但并未论及其中的人民主体思想㊂列宁在‘卡尔㊃马克思“一文 书目 篇章对马克思‘莱茵报“时期思想发表过重要见解,他侧重解释马克思思想转向问题,认为 马克思开始从唯心主义转向唯物主义,从革命民主主义转向共产主义 [1]㊂科尔纽在‘马克思恩格斯传“中力图从生活㊁思想和论著方面还原‘莱茵报“时期的马克思㊂他从马克思 一般立场批评书报检查制度 起笔,解读马克思 比较具体的政治观点考察书报检查和出版自由问题 ,回击海尔梅斯 讨论出版物有讨论宗教㊁哲学和政治问题的权利 , 驳历史法学派的文章 ,就林木盗窃法问题论述莱茵省议会辩论的第三篇论文,对 ‘奥格斯堡总汇报“攻击‘莱茵报“具有共产主义倾向的一个答复 ,为新离婚法草案反对评论所加的按语及为揭露摩泽尔地区贫困问题所做的辩护,但这些过程论式的叙述导
致其疏于凝练马克思政论文章渗透的人民主体思
想㊂弗兰尼茨基将马克思‘莱茵报“时期归结为革
命唯心主义时期,他因循列宁 两个转变 原则论
述马克思如何摆脱唯心主义走向自己的道路,也
未触及马克思思想中的人民意涵㊂
其二,不少学者察觉到‘莱茵报“时期马克思
思想中的人民韵味或人本韵味,但多一笔带过,未
引申至人民主体思想范畴, 人民主体 处于基本
被遮蔽状态㊂在海外学者中,奥伊泽尔曼提出,马
克思登载于‘莱茵报“的时评的主要思想是 维护
被压迫与被剥削众利益,为民主改革进行斗
争 [2]㊂拉宾坚持 ‘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社会政治理想的具体化是从贫穷的劳动阶层立场出发 的
观点[3]㊂卡尔㊃洛维特认为,人是马克思‘莱茵报“时期关注的主要问题,且马克思以善良的意愿试图 使人为人 [4]㊂在国内,部分学者在其论著中提及‘莱茵报“时期马克思的劳动人民立场㊂黄楠森指出,马克思对林木盗窃问题的尖锐批判是为捍卫备受压迫的劳苦众的利益㊂ 马克思为贫苦人辩护的立场是自觉的㊁公开的和鲜明的㊂ [5]陈先达和靳辉明赞同该观点,他们在‘马克思早期思想研究“中论述到, 马克思还尖锐地揭露了人剥削人的现象,控诉了劳动人民在社会中的不合理地位 [6]55㊂孙伯鍨认为,‘莱茵报“时期马克思密切关注普鲁士现实的社会舆情与人民呼声, 他着眼于人民,站在人民的整体利益的立场上说
话 [7]㊂还有少数学者关注该时期马克思思想的主体之维,以张一兵为代表㊂他指出,支配该时期马克思哲学逻辑进程的是一种深刻的人学主体辩证法新话语㊂ 青年马克思对人类主体屈服于外界物质对象或客观力量的现象始终是否定的㊂ [8]前述研究多是论者对该时期马克思思想价值的简短评语,多游走于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边缘地带,未能系统呈现该时期马克思人民主体思想的概貌㊂
因而,加强对‘莱茵报“时期马克思思想发展
的理论关切,合理开掘该时期马克思政论文章中
浸润的人民主体思想,是一项亟待展开且意蕴深
远的研究任务㊂
二㊁‘莱茵报“时期马克思人民
主体思想的内涵指要
任职‘莱茵报“期间,马克思在与普鲁士当局
603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
就权利㊁法律㊁制度㊁利益及道德问题的激辩过程中,已然萌发人民本位的逻辑向度㊂
1. 自由报刊是历史的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
和它的公开形式
1841年普鲁士国王弗里德里希㊃威廉四世颁布新书报检查令,假自由主义之名压制人民言论自由㊂马克思敏锐地看穿书报检查令的反动实质㊂以批判书报检查令㊁争取言论自由为开端,马克思主动扛起捍卫人民自由权利的 旗帜 ㊂马克思首先在‘评普鲁士最近的书报检查令“一文中,揭露普鲁士专制对人民自由权利的戕害㊂该检查令明确规定不得阻碍对真理问题作 严肃和谦逊 地商讨㊂马克思认为,真理探讨的形式和风格多种多样, 严肃和谦逊 不能指代真理探讨的全部特征㊂书报检查令框定言论自由的范围,为人们探讨真理设定阈限㊂ 法律允许我写作,但是不允许我用自己的风格去写,我只能用另一种风格去写! [9]111这种虚伪自由主义行径的逻辑,是当局以公权力的至高无上否定人民言说自由㊁钳制民众思想,只允许官方规定的思想存在㊂马克思嘲讽道: 一片灰就是这种自由所许可的唯一彩㊂ [9]111专制制度下民众的自由权利保障恰似一纸空文,民众甚至是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自由权利㊂
揭开书报检查令的伪善面具后,马克思继续思索人民应有的自由权利如何实现的问题㊂于是,在尔后撰写的‘关于新闻出版自由和公布省等级会议辩论情况的辩论“中,为驳斥诸侯等级辩论人所主张的 报刊应是上流社会报刊 的片面论调,马克思提出 自由报刊的人民性 论断,即自由的新闻出版是人民表达自由
权利的有效载体,公共舆论阵地能够广泛反映人民诉求㊂ 自由报刊是历史的人民精神的英勇喉舌和它的公开形式㊂ [10]155新闻出版自由向来是存在的,问题在于它不应是个人特权而是普遍意义上的人民自由权利的体现,它象征人民精神自由㊂在效用之维,自由报刊的价值显现与人民权利的实现是相辅相成的关系㊂ 自由报刊是人民精神的洞察一切的慧眼,是人民自我信任的体现,是把个人同国家和世界联结起来的有声的纽带㊂ [10]179只有实现真正的新闻出版自由,人民才能拥有洞察一切的智慧㊁获得自我信任的保障及掌握连通国家和世界的本领;同样,自由报刊只有捍卫人民自由权利,它方可赢得民心,才可能被推销㊁被传送到每一间茅屋,达到无所不及㊁无处不在㊁无所不知的传播效果㊂在现实之维,自由报刊是人民生活的 忠实伙伴 ,它记录并表达人民日常之中的思想感情㊂
它生活在人民当中,它真诚地同情人民的一切希望与忧患㊁热爱与憎恨㊁欢乐与痛苦㊂ [11]352因而,自由报刊充分观照人民正当权利㊂为开辟真正保障人民权利的公共舆论空间,马克思赞同农民等级的微弱声音,即认为稳重而善良的德国人民应享有新闻出版自由,应有权将自己取得的成就告知他人㊂ 否则,清新的河流也会变成一潭恶臭的死水㊂ [10]200新闻出版自由是甘美的,人民要用 矛头 和 斧子 为争取这一自由权利而继续斗争下去㊂
2.法律 同人民的意志一起产生并由人民的
意志所创立
大学期间马克思曾主修法学专业㊂任职‘莱茵报“后,马克思从个人和报刊立场对人民现实遭遇发表评论㊂从评说的学科逻辑看,马克思倾向于求助法律来为人民寻现实问题的解决方法㊂在运用法律原则和法律知识过程中,马克思初步形成民本与法律相耦合的朴素构想㊂在马克思看来,法律有虚假和真实之分㊂
虚假的法律背离法理,侵害人民合法权益㊂书报检查令和林木盗窃法当属此类㊂在对书报检查令的批判中,马克思从人的主体感受性出发,以形象的类比痛斥普鲁士当局非法行径㊂ 我是一个幽默的人,可是法律却命令我用严肃的笔调㊂ [9]111在个人意志作用下,思想自由㊁思维活跃是人民精神世界的应然状态,法律不应扼杀民众活跃的思想,不能禁锢民众丰富的精神世界㊂书报检查令还突出表现为 追究倾向 ,不仅扬言惩罚违法行为,还企图追究人们在行动之外的思想㊂马克思认为,书报检查令对 倾向 的规定,超越了法律的正当边界,严重侵害人民生存权㊁发展权,普通大众随时有可能成为 最可怕的恐怖主义 的牺牲品㊂在关于普鲁士贫民采集和砍伐林木的问题上,当局政府拟定了新的严厉措施,将贫民捡拾木材行为视为一种 盗窃 ㊂马克思则认为贫民的行为从法理本质而言未必违反林木管理条例,更不能判为盗窃林木罪㊂法律具有说真话的普遍义务,但如果法律不依法理本质讲真话,它就是在撒谎㊂林木盗窃法是普鲁士政府编造的一纸谎言,其最终恶果是危害人民, 穷人就会成为合法谎言的牺牲品了 [12]244㊂
703
第3期程丙等:马克思‘莱茵报“时期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向度
真正的法律必然按照事物法理本质行事,代
表人民意志㊂一方面,马克思指出,真正的法律是
肯定㊁明确㊁普遍的规范,不取决于个别人的任意,
而是凝结着人民集体的规约意识㊂正如在‘论离
婚法草案“中马克思所主张的,能够正确裁决伦理
关系的法律前提是 同人民的意志一起产生并由
人民的意志所创立 [13]349㊂新闻出版法遵照人民自由本质,明确肯定人民自由的普遍存在,属于真
正的法律㊂另一方面,马克思强调立法者的人道
原则㊂立法者应是以宽厚仁慈的态度纠正人们的
过错行为,因此,立法者的最高本质应是以人为
本,而非自私自利㊁凌驾于法律之上㊂ 任何人,甚
至最优秀的立法者也不应该使他个人凌驾于他的
法律之上㊂ [12]264在如何保障人民主体地位的问题上,马克思自觉引入法律概念㊂公正的法律是人民属性的法理的成文表达,亦是人民主体地位的坚实保障㊂
3.代表权 只应理解为人民自身的代表权 民主是现代国家治理的总趋势和总特征,19世纪40年代的普鲁士仍是愚昧的人治社会㊂即便如此,马克思依旧目光深邃,在驳斥普鲁士当局目无法治的制度更易中,他看到人民的潜在力量㊂首先,马克思力主制度变更要发挥人民力量㊂莱茵河沿岸地区在被普鲁士统治前受法国管辖,建立了新区乡制度,在法律上规定城市的区与农村的乡处于平等地位㊂随着普鲁士铁蹄踏入莱茵地区,旧有封建势力死灰复燃,并联合当局企图废除区乡平等权利㊂‘莱茵报“是竭力维护区乡权利平等的 急先锋 ,而‘科隆日报“充当封建贵族势力的 喉舌 ,连篇累牍地攻击区乡制度,抹黑‘莱茵报“观点㊂马克思反驳道, 我们对‘科隆日报“说过:诚实一些吧!  不让任何有弱点即坚持某种与人民意志相对立的特殊立场的个人意见登在你们的报纸上! [14]马克思在此暗讽‘科隆日报“在关于莱茵省人民是否赞成城市的区和农村乡分开改革的报道中存在虚假成分,故意伪造一种舆论倾向,即莱茵省大多数人民支持对现有区乡制度进行改革㊂马克思指出,根据实际发生的请愿情况,莱茵省大多数人民对区乡制度改革持反对意见㊂因此,在关于莱茵省区乡制度改革的议论中,马克思坚持实事求是原则,强调人民在制度改革中的重要性㊂
接着,马克思尝试将 人民力量 融入政体构
想㊂1842年6月,在普鲁士国王指示下,等级委员会在各省纷纷成立,成为全国性代表机构㊂马
克思指出: 不是国家的有机理性,而是私人利益
的切身需要,才是等级制度的建筑师㊂ [15]342等级委员会本质上代表封建贵族阶级的特殊利益,不
能充当全国性代表机构㊂与其他革命民主主义人
士一道,马克思希冀创设以全体公民政治平等为
原则的人民代表制机构㊂从英法两国人民代表制
的成功和普鲁士 现实地存在着的差别 出发,马
克思证明了普鲁士实行 人民代表制 的现实可能
性㊂人民代表制才是适应现实国家生活的代表机
构,是国家内部统一的最高行为㊂马克思反对普
鲁士 从国家生活领域倒退到国家生活早就使其
丧失意义的某些虚构的领域中去 [15]333334,而应从现实的㊁有机的国家生活领域 坚持不懈地㊁全
面地健全普鲁士的基本机构 [15]334㊂同时,马克思提出 智力的代表权 观点以佐证 人民代表制 的逻辑必然㊂在政治生活中, 智力的代表权 发挥价值的前提是使之具备人民属性,成为 人民智力 的自觉代表㊂人民是构成国家生活的主体,人民行使代表权的宗旨和目的是以公众智慧或人民智力实现国家职能㊂马克思申明: 不应当把代表权理解为某种并非人民本身的事物的代表权,而只应理解为人民自身的代表权㊂ [15]344
4.为穷人要求 一切国家的穷人的习惯法
物质利益事关人民基本生存问题㊂‘莱茵报“
时期马克思初次触碰到一些与人民物质利益相关
的议题㊂马克思直指私人利益罪恶本性,以锋利
笔触拆穿官僚私人利益㊁窃取国家意志的强
盗行为,折射出他对人民利益的呼唤㊂1841年6月,莱茵省议会讨论了林木盗窃法草案㊂其结果是各阶层均倾向将利益天平倒向林木所有者,而漠视违反林木管理条例者利益㊂马克思发现主导这种结果的关键因素私人利益㊂ 私人利益把自己看作是世界的最终目的㊂ [12]272它具有狭隘小气㊁愚蠢死板㊁平庸浅薄和自私自利属性㊂私人利益的终极图谋是 把自己最狭隘和最空虚的形态宣布为国家活动的范围和准则 [12]261,其典型表现是普鲁士政府在摩泽尔河谷地区葡萄种植者贫穷问题上的官本位逻辑㊂ 政府似乎把比较穷苦的葡萄种植者的灭亡看做一种自然现象,认为人在这种现象面前只好听天由命,只能设法减轻这种现象所引起的必然后果㊂ [16]369行政当局的官本位逻辑令马克思痛心疾首,他认为冗杂的官僚体幻化为所谓国家
803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1卷
形象,支配着行政当局活动范围之外的世界㊂他
们将自身视为利益中心,民众则被置于利益边缘㊂
私人利益与人民利益针锋相对,它借官僚 外衣
伪装为国家利益,借国家名义镇压贫苦农民,变相
地剥削人民血汗㊂
基于对私人利益深入灵魂地解剖,马克思认
识到民众才是利益中心,并为民众财产权的合法
性辩护㊂在林木盗窃问题上,马克思运用他善于
逻辑推理的天赋,从事理上厘清 捡拾枯树 事实
和 盗窃林木 事实的本质差别,证明二者并不是
以 占有他人的林木 为共同规定㊂马克思在此引
入 财产 概念, 盗窃林木 具有暴力侵害㊁擅自占
有林木所有者财产的特征; 枯树 是财产自身剔
除已与它无任何有机联系的部分, 捡拾枯树 并
未侵害或占有林木所有者财产,只是 执行财产本
性本身所作出的判决 [12]244㊂接着,马克思指出贫民财产权应悬系于习惯法以作为 救命稻草 ㊂
林木枯枝不具备预先设定的私有财产性质,其归
属应按照先占权确定㊂贫民捡拾枯树是其符合事
物法理的习惯法,而且,自然界仿佛也存在着证实
贫民捡拾枯树行为属于其合法占有自身财产的实
例㊂贫民能将干枯的枝杈与繁茂的树干这一 贫
富对立 的自然表现投射到自身在市民社会中的
地位处境,在这种相似感中佐证自己拥有捡拾枯
树㊁使用 自然的贫穷 的权利㊂贫民的现实境遇
刺痛了马克思的神经,他呼喊道: 莱茵省人应该
在省等级会议中战胜等级,人应该战胜林木所有
者 [12]289㊂财产权关乎利益问题,马克思选择站在贫苦大众一边,维护人民主体利益而非特权阶级利益㊂
5. 事件的道德实质始终是人民的思想㊁忧
虑和希望的体现
马克思出生于深受启蒙思想滋养的家庭,‘莱
茵报“时期马克思对道德问题的思考亦潜移默化
地受到启蒙思想熏陶㊂但马克思对人民给予的道
德同情和道义支持,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其超越
启蒙伦理的思想迹象㊂
马克思是从揭露普鲁士政府败坏道德的龌龊
行为开始㊂初涉社会的马克思认为道德是人类理
性的普遍化身,是独立于宗教的崇高领域㊂普鲁
士当局颁布一系列伪善法律同人民对立,并派生
出其他恶行,以侵扰道德净土㊁玷污道德声誉,导
致道德评判价值标准崩坏㊂其一是书报检查令对
道德随意否定㊂马克思深刻触及书报检查令实行的道德动机㊂ 这些法律就是龌龊的良心的不自
觉叫喊㊂ [9]121122当局以所谓国家理性和国家道德反对人民理性和公共道德㊂在马克思看来,出台
书报检查令的动机本身即是一种非法㊁一种对道
德的践踏㊂这种恶行犹如在有思想的人的肉体上
开刀,企图将人的思想抽空,将人民改造成一只
顾个人的庸人㊂其二是林木盗窃法草案中将贫民
视做 牺牲品 的不道德行为㊂马克思指出,将偷
拿枯树或捡拾枯枝归为盗窃行为的条款,是罔顾
人民遵守道德的荒唐之见㊂如果该条款被通过并
付诸实行, 那么就必然会把一大批不是存心犯罪
的人从活生生的道德之树上砍下来,把他们当作
枯树抛入犯罪㊁耻辱和贫困的地狱 [12]243㊂林木盗窃法是属于林木的胜利,贫民却沦为牺牲品,这
是 下流的唯物主义 ㊂
马克思进一步追思:究竟何为道德的真正基
础?在对书报检查令批驳时,马克思汲取 道德领
域内的思想巨人 的智慧,发出 道德的基础是人
类精神的自律 的著名论调[9]119㊂但随着对许多现实问题的分析深入到现象背后的私人利益与人民利益的冲突关系时,马克思开始跃出启蒙伦理窠臼,从鲜活的现实领域,从人们的现实需要㊁现实交往出发探寻道德的基础及其评判准绳㊂在‘论离婚法草案“中,马克思论述到,一些对离婚法草案持反对态度的人,从个人幸福主义立场出发,摘出一些因违背个人意愿而结合在一起的夫妻婚姻不幸的事例㊂马克思反对这种个人意志倾向观点,在他看来,婚姻并非两个人的事,其本质是由一系列真实存在的人与人关系建构起的伦理实体㊂现实的人是道德基础,是编织伦理网格的 引线 ,是勾连伦理实体的 黏合剂 ㊂在‘
<;莱比锡总汇报>在普鲁士邦境内的查禁“中,马克思为‘莱比锡总汇报“之类 年轻 的人民报刊辩护㊂他认为初步具备政治觉悟的人民对新闻报道事件道德实质的关注远胜于对事实准确性的关注㊂ 事件的道德实质始终是人民的思想㊁忧虑和希望的体现,是一种真实的童话㊂ [11]353在国家政治生活中,人民对政治事件关注的焦点是其道德实质㊂因为道德实质本身由人民意志生成,它聚合着人民对现实问题或感性或理性的表达㊂到‘莱茵报“后期,尤其是面对摩泽尔地区破产的葡萄种植者,马克思已自觉将人民视为道德的衡量基准,以人民现实利益作为道德评判的价值立场㊂
903
第3期程丙等:马克思‘莱茵报“时期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向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