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在我国有着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不比古琴那般被古代文人阶层所供奉,但从白居易“奔车看牡丹,走马听秦筝”1之佳句和敦煌壁画等古迹来看,在历史上人们对筝的喜爱程度是非常高的。
古筝演奏艺术从古代“大兴小附,重拨轻随”2,“无要妙之音,变羽之转”3到近代绚丽多彩的古筝艺术流派的形成,从尹其颖老师的食指摇,王莉老师的连抹勾,反向三指轮,到焦金海老师的止音技巧,张燕老师的快速下行爬音技巧。直至后来赵曼琴老师快速指序的出现,使古筝的艺术表现力在不断的扩展,并且在作品的风格、调式调性上不断催生出新的古筝作品。
古筝的演奏技法符号,最早见于清代时期的《弦索备考》又称《弦索十三套》是清代蒙古文人荣斋所编, 在古筝的发展历史上经历过三次重大的技法变革,第一次技法变革发生在上世纪五十年代中期,赵玉斋先生开创的大量使用双手弹筝的技术,使古筝成为能够自己为自己伴奏的复调乐器。第二次技法变革发生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初,兴起于七十年代初,王巽之先生开创的长摇,短摇,扫摇,快四点,刮奏等技巧,弥补了古筝缠绵有余,激烈不足的缺点,为古筝营造气势宏大,场面激烈的音乐会场景奠定了基础。
搊筝最初见于隋代, 在唐代九部乐、十部乐中,燕乐和高丽乐都使用了搊筝。搊筝指不载义甲只用手指弹奏琴弦,和用拨的演奏方法相对在全唐诗中,也有关于搊筝的诗句。如王湾的观搊筝:虛室有秦筝,筝新月复清弦多弄委曲,柱促语分明晓怨凝繁手,春娇入曼声近来唯此乐,传得美人情; 王諲的夜坐看搊筝:调筝夜坐灯光里,却挂罗帷露纤 指朱弦一一声不同,玉柱连连影相似不知何处学新声, 曲曲弹来未睹名应是石家金谷里,流传未满洛阳城”。都是对搊筝的历史记录。
第二节 传统八度对称弹奏模式
在古筝的传统演奏技法中,右手参加弹奏的手指各司其职,有着较为明显的分工。这种分工甚至可以追溯到汉代以前。对古筝历史稍有了解的人都知道汉代古筝乐曲瑀著名《筝赋》,其中对古筝弹奏技法的描写就有“大兴小附,重拨轻随”的名句。这里的“大”即大指,“小”即中指和食指。所谓“大兴”意思是指大指弹奏主要旋律,所谓“小附”意思是指中指和食指附和着大指在低八度进行伴奏,所谓“重拨”,是指弹奏主旋律的大指为突出旋律,而拨的力度音量大一些,所谓“轻随”,是指进行伴奏的其它手指,为了衬托出主旋律而轻弹的方式使所弹的音量力度弱一些。这些弹奏的方法和技巧一直被历代筝人所沿用至今,俗称“勾搭”。在当今流传的传统筝曲中,不少乐句都是采用“勾搭”的技巧进行弹奏的,如浙江筝曲《将军令》:p4
勾搭技法不仅从两千多年以前为中国的筝人流传沿用到今日,而且随着古筝的传入日本,而被日本筝人所保留和继承。据不少古筝专家学者考证,日本人将筝叫做“coto”,实际是“勾搭”的译音。这种现象说明,早在古筝传入日本之前,勾搭技法在中国就是一种最常见的弹奏技法,在传入日本后的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勾搭技法也曾作为一种主要的弹奏技法被日本筝人广泛采用。由此可见古筝一兴一附,一拨一随,分工明确的勾搭技巧是有着比较久远的历史渊源的。
古老的“勾搭”技巧将“重拨”旋律的“大”指与“轻随”伴奏的“食”“中”指固定在了八度的距离进行一来一往的对称弹奏,并使之形成了一种根深蒂固的弹奏定势。经过千百年的历史变迁,古筝的弹奏技法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参加弹奏的手指增加了,弹奏的顺序既可以是“大兴小附”,也可以“小兴大附”,这种约定俗成的规律被筝人们广泛应用着。在传统筝曲和许多创作筝曲中,这种分工随处可见,俯拾即是。例如p567
通过上述各例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传统的古筝技法是将中指与大指固定在八度的距离,食指与大指限制在八度以内的距离,在弹奏中始终遵循着交替向身外,身内两个方向一来一往的均匀对称的规律(除同揍以外)进行弹奏的。
第三节 古筝的演奏技法
传统古筝演奏时,右手主要以弹弦为主,在琴码的右侧演奏,主要目的是为奏音,是古筝发音的能源。
左手技法:
传统古筝演奏时,左手多以按弦为主,在琴码的左侧按滑琴弦,润美音、装饰旋律,从而丰富音乐,加强音乐的表现。传统左手的技法有:按音、颤音、滑音三种技法。
左右手技法发展不平衡
首先,传统筝曲的演奏中,左手的技法以按音,颤弦为主,它是通过按压琴弦,来控制音的高低,变化右手演奏后的余留的音高,达到“按揉补韵”、“以韵补声”的效果。传统筝曲演奏时,左手多数都在琴码左侧,起到余留音辅助的作用,或从事一些简单的伴奏音型,技巧性演奏的量不大,也不高,这样便造成古筝演奏者左右手技法发展不平衡,很多演奏者弹奏右手技法时显得得心应手、游刃有余,而左手的灵活度却远不如右手,由于缺乏训练容易紧张,连指尖的单音触弦都掌握不好,就更不用说摇、大撮等指法了。双手技法水平的不一致
势必会在演奏中带来很多不便和不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