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筝曲《芦苇荡》的艺术特与演奏技法分析
作者:阴明娟 杨贵雅
来源:《北方音乐》2020年第12期
        【摘要】提及歌曲《一生所爱》众所周知,堪称经典,由《大话西游》主题曲《一生所爱》改编而来的古筝曲《芦苇荡》也是现代筝曲的创新之作,电影《大话西游》是一部喜剧和悲剧交融的电影,以悲剧结尾,其主题曲《一生所爱》旋律紧扣电影情节的发展,一经问世便深受听众喜爱,广为流传。后由我国著名作曲家赵季平先生创作为洞箫管弦乐片片段,随后由古筝青年演奏家邓翊创作改编为古筝协奏曲《芦苇荡》,因为此曲旋律与情感众所周知,所以要达到让众人满意更需要古筝演奏者的演奏技巧高超和演奏情感表达细腻。本文通过对《芦苇荡》的艺术特及演奏技法等方面的分析就如何演奏此作品给出了建议,希望有助于更多人了解此作品。
        【关键词】一生所爱;芦苇荡;作品分析;演奏技法
        【中图分类号】J63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7X(2020)12-0095-02
        【本文著录格式】阴明娟,杨贵雅.古筝曲《芦苇荡》的艺术特与演奏技法分析[J].北方音乐,2020,06(12):95-96.
        一、作者简介
        (一)曲作者简介
        筝曲《芦苇荡》作曲者为赵季平先生,后由我国青年古筝演奏家邓翊先生改编而成。赵季平,1945年出生于甘肃,原西安音乐学院院长,毕业于西安音乐学院作曲系,在他的创作生涯中曾先后为四十多部影片作曲,为《黄土地》《新三国》《红高粱》《水浒传》等知名影视作品配曲并获得极大成功,为不同题材、风格的影片成功地配乐作曲,其创作的《第一交响乐》获得首届金钟奖的铜奖。
        (二)演奏者简介
        邓翊,我国古筝青年演奏家,自幼学习古筝演奏,2003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附小,2005年开始跟随著名古筝演奏家祁瑶学习,在学习期间先后受过数个南北筝派古筝名家的指点,在2017年举办的第九届中国音乐金钟奖古筝比赛中获得了优秀奖,先后创作改编古筝曲
《时代》《定风波》《芦苇荡》等古筝曲,2018年作品“时代TIME”在太原、长沙、宁波、上海等地开启巡演,《定风波》《芦苇荡》等代表作于2018年首演于山西大剧院,曲目新颖且技术高超,得到众多音乐家的认可与好评。
        二、电影《大话西游》主题曲《一生所爱》和筝曲《芦苇荡》
        (一)电影《大话西游》主题曲《一生所爱》
        电影《大话西游》由周星驰、朱茵、罗家英等著名演员主演,至今已经是众人眼里的经典之作,很多人都不懂故事情节,画面搞笑滑稽,看似是一部喜剧电影,实际上是一个悲剧故事。该影片讲述的整个故事每个情节都在表达“错位”,他是至尊宝时救不了他的妻子;当紫霞爱他的时候他已然心有所属;当他爱上紫霞仙子时紫霞却永久地离开了他。整个故事都是相爱却不能在一起的悲伤。在影片临近尾声时,歌曲《一生所爱》伴随着一片荒凉的沙漠响起,这首歌曲不论从歌词或是旋律、意境都带给人一种悲伤的情绪,描述着一段刻骨铭心的爱情。
        (二)古筝曲《芦苇荡》
        《芦苇荡》正是由《一生所爱》改编而来,其旋律动机和表达情感也都很相似,赵季平先生改编为洞箫曲,听过之后同样有空灵和凄凉之意,而邓翊先生将其改编为古筝曲同样是借鉴了赵季平先生的作曲动机和情感表达,借用了古筝、钢琴、沙锤三种乐器演奏,沙锤虽然只出现在音乐的开始和结尾,却完美诠释了故事开始的朦胧和结尾的悲凉。乐器之间音的配合結合演奏者的演奏技巧也完美地诠释了这首经典之作。
        三、《芦苇荡》作品分析
        从调式方面看,此曲为七声雅乐羽调式,与西洋小调相似,此外加入了“变徵”偏音,这也是此曲区分民族调式与西洋小调的的特性音。从曲式方面分析,此曲为AB两个对比乐段组成的二段式结构,A乐段为1~16小节,B乐段为17~35小节。A乐段为赵季平先生在旋律上的创作,分为两个乐句,每个乐句有8小节,1~8小节由古筝演奏,古筝旋律线条在此时比较单薄,给人一种比较安静的开始;9~16小节由钢琴演奏,虽然旋律没有变化,但是钢琴旋律比古筝高八度演奏,并且右手以八度音程弹奏左手加以分解和弦,这样的重复把整首曲子推向了高潮,并且引出了B乐段。A乐段开始的两个小节均用了均匀的八分音符和后附点音符,把尾音拖长并且在长音处引用倚音,抑扬顿挫,像在对人倾诉无奈之感;B乐段的旋律近
似歌曲《一生所爱》,整体音域比A乐段高,不论从节奏、音符还是旋律都区别于A乐段,减少了均匀的八分音符并且加入了十六分音符,音乐的对比变化显而易见。虽然是两个对比乐段,但是整首曲目旋律还算平稳,没有很突兀的旋律变化,音域宽广且平缓。B乐段后有一大段的扩充乐段,围绕着《一生所爱》的旋律进行,演奏者情绪不断高涨,直到58小节进入尾声才恢复平静,古筝部分旋律平缓,钢琴伴奏肢体单一,伴随着沙锤的声响结尾。
        四、《芦苇荡》音乐创作的主要特点
        (一)地域风格明显
        此作品地域风格非常明显,《大话西游》取景于西北地区,片中荒漠较多,且故事背景较为凄凉,所以在作曲时运用了类似西洋小调的调式,具有当地的音乐特,此曲在旋律上给人一种高亢、空洞且伤感的感觉;古筝是中国传统乐器,音浑厚悠长且指法繁多,不论从音还是弹奏指法上都可以承载此曲内容。此外,选用沙锤伴奏,沙锤在此曲中表现黄沙漫天飞扬,自上而下缓慢晃动,节奏缓慢,沙沙作响,使观众在欣赏作品时有很强的场景代入感和悲伤情感。
        (二)创作风格交融
        这首作品具有时代性,同时也具有交融性。这首乐曲由古筝和钢琴共同演奏,古筝具有天然木质质朴的音,钢琴音具有金属质感,这两种中西方乐器的音融合演奏在听觉上非常和谐,别有一番韵味;在作曲方面融合了中国传统作曲手法与西方作曲手法,此曲为七声雅乐羽调式,与西洋小调相近,其中加入“变徵”偏音让我们很容易区分开民族调式和西洋调式,体现出东西交融的大漠背景,同时也展示了传统调式的明亮、悠扬。
        五、《芦苇荡》中主要演奏技法的运用
        (一)摇指
        此曲中摇指为主要指法,根据作品情感和演奏旋律对摇指的要求也很严格。摇指在乐谱里巨多,根据音符时值有长摇和短摇。此曲情感细腻凄凉,在弹奏摇指时力度和动作幅度都不宜过大,要求大指在触弦时力度均匀且音符紧凑、密集。除此之外,触弦位置也很有讲究,在琴码与前岳山二分之一处的位置弹奏音较为柔和,越靠近前岳山音越明亮尖锐,根据筝曲需求作由弱渐强时摇指可以从左向右平稳移动,同时也要注意力度的变化,这样的摇指也称为“游摇”。此曲A乐段注重情感的表达,运用游摇由弱渐强来表现细腻深沉的情感。B乐段整体音域比A乐段高且旋律性歌唱性较为明显,为了突出主旋律,摇指控制在靠近前岳
山的位置扎桩进行,强弱变化可直接控制力度表现。此曲情绪最高涨的部分是在B乐段后的扩充乐段,不断重复主题旋律且一句比一句情绪激昂,弹奏音也随之不断高亢,这段摇指保持在前岳山位置,手指力度不断加强,直到进入尾声才恢复平静,摇指演奏几近A乐段。这首作品用到了大量的摇指、琶音、刮奏和左手颤音的技法,虽然在演奏技巧上没有太多的难点,但是要求情感表达细腻且对摇指和琶音有相当高的要求。
        (二)琶音
        此曲琶音运用几乎在右手旋律部分出现,通常弹奏琶音时要注意每根手指音、音量和力度的统一,强调手指的独立性以及重心转换时的自然过渡。此曲在乐曲开始直接进入琶音,需要左右手配合的长琶音,双手尽可能靠近,以统一音,一气呵成。琶音的最上方音是旋律音,所以在弹奏琶音时最上方音需要着重突出,以便连接旋律。琶音是此曲的指法重点,是电影中紫霞仙子独自撑船在芦苇荡里的波光粼粼,是秋风瑟瑟落叶飘飘,也是荒无人烟的抽泣,烘托背景、动人心弦。
        (三)刮奏
        此曲演奏时上下行的刮奏也是必不可少的,弹奏时控制好力度和速度,要求手臂放松、手指过弦力度均匀且力度不可过大,虽然不是技巧性较强的指法,但是要做到气与韵的结合,刮奏与主旋律的叠加在此曲中起到了情绪推动的作用。比如在A乐段中由古筝过渡到钢琴时,在句尾加入了刮奏,上行刮奏由弱渐强直接推进钢琴的高八度演奏;扩充乐段中不断重复主题旋律乐句时也加入了刮奏,不断把情绪推向高潮。刮奏更像是在表述人物内心的气息,悠长、无奈且跌宕。
        (四)偏音的弹奏
        此曲按首调翻译“fa”“si”较多,且为旋律主音,而古筝音阶中的“fa”和“si”需要在“mi”和“la”弦上按出,“mi-fa”为小二度,“la--si”为大二度,在左手按音时小二度要比大二度按得浅,按弦越深音位越高。当然这需要演奏者具备较好的音准和长期的练习,在“la”转换到“si”时也需要左右手的高度配合,右手弹奏的同时左手需要迅速按到“si”的音位,否则会出现滑音,其他同弦转换亦是如此。音准不好或左右手配合不好会严重影响到乐曲的效果。
        (五)颤音
        颤音在古筝指法中是比較常用的基础指法,此曲中没有具体标记在谱面上,但在弹奏此曲中还是非常多用,演奏者在演奏时可以根据自己对曲目的理解和当下情感的烘托,结合多年演奏的习惯作出。颤音用来装饰右手弹奏之后的余音,左右手同弦演奏,右手弹完后左手指尖垂直在琴码左侧弦上下小幅度快速按动,也可以跟随乐曲的情感变化变动颤动的幅度。颤音在此曲中跟随音符节拍和乐曲情感的变化而变化。A乐段情感细腻旋律平缓,左手运用到颤音时也随之微弱平缓,B乐段旋律线条明显且音符时值较短,颤音可以更快速、短暂,扩充乐段情绪逐渐激昂,使用颤音时左手颤动力度和幅度可以跟随右手的力度增强而变动,但是左手要把握好度,防止出现明显的变音。
        六、结语
        古筝曲《芦苇荡》由《大话西游》主题曲《一生所爱》改编,作为二度创作者,以《大话西游》为音乐背景对古筝作品《芦苇荡》进行了专业层面的分析,从创作背景、作品分析以及演奏技法的运用等方面进行了分析。要演绎出一部好的作品需要情感和技巧的高度结合,需要掌握完善的演奏技巧,充分了解作品的艺术特。现代改编古筝曲《芦苇荡》的创作前身都是经典之作,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参考文献
        [1]胡吟久,丘文侠.浅析赵季平影视音乐的创作特点——以《大话西游》为例[J].东西南北,2019(11).
        [2]王玲.古筝颤音的功能及其演奏特点[J].北方音乐, 2015(1).
        [3]程寿庆.情与义的辩证法——《大话西游》的悲剧性新探[J].云南艺术学院学报,2019(2).
古筝乐曲        [4]周好.音乐作品二度创作中忠实性与创造性之辩证关系[J].艺术教育,2018(23).
        作者简介:阴明娟(1981—),女,汉族,山西省太原市人,硕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中国乐器演奏与教学研究;杨贵雅(1996—),女,山西省长治市,硕士,研究方向:中国民族器乐演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