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秦筝《秦桑曲》音乐风格特点
古筝最早兴起在战国时期,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中积淀了丰富的文化底蕴。近代以来,古筝吸取了一些民族民间音乐元素、现代音乐元素等让古筝乐曲有了更加丰富的表现方式。其质朴的音,宽广的音域,深沉的情感使得其在众多的民族乐器中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尤其是陕西秦筝在近代提出了“秦筝归秦”的口号,使得其民族地域特更加明显,也让更多人认识到了秦筝的博大精深[1]。同时,在国家大力弘扬民族文化的支持下,陕西秦筝涌现了一大批秦筝艺术家,其中周延甲就是最为著名的一位,其代表作《秦桑曲》以华丽的旋律,扣人心弦的情感表达让陕西秦筝大放异彩。
一、陕西筝曲音乐风格特点
(一)《秦桑曲》乐段分析
1.引子《秦桑曲》引子部分运用多变的节奏转换将妇人凄婉哀怨的情感激发了出来。节奏紧凑而富有弹性,犹如潮水时不时的拍打着海岸,时而哀怨,时而激愤,连绵不绝(见谱例
2.1)。古筝乐曲
谱例 2.1
引子的后半部分开始慢慢的由激动转为平静,将妇人失落的情绪,忧郁落寞的深情刻画了出来,平静的节奏中是妇人压抑的情绪表达,采用同一组音更显得妇人的迷茫不知所措[4](见谱例 2.2)。
谱例 2.2
引子部分已经开始巧妙的借鉴碗碗腔,音律上也采用了徵调式,整个调性紧凑平稳,直接引入悲凉凄婉的基调,呼应主题。
2.慢板第二部分采用的是慢拍,进一步激发凄凉哀怨的情感,乐声如泣如
诉,犹如一个妇人在漫长的黑夜中孤枕难眠,无尽的苦涩,呜咽在黑暗的夜中更显得寂寥和无奈。这种压抑的情感使得乐声犹如女子压抑的哭泣,游移的秦音是妇人低沉思念的诉说。继续借鉴碗碗腔中经典的七度大跳,让情感抒发的更加热烈,更富韵味[5]。同时左手颤音的运用,让苦音更加凄苦,绵长。在无尽的痛苦中慢慢释放着压抑的情感(见谱例 2.3)。
谱例 2.3
在下面这段(谱例2.4)中,慢拍将低沉压抑的主题重复了三遍,这种重复运用使得整段的旋律更加复杂错落,同时也给人犹如进入压抑的漩涡中的感觉。另外在尾部的处理上,运用了下行级进的方式,让相思之情更加清晰,也更加深刻[6]。在慢板 13-16 小节中,运用了秦筝特殊演奏技法,即左手大拇指按压在筝弦上,弦序采用独特的排列方式,让琴声更加婉转,圆润。同时该音符上方标记的“大”字也便于演奏者及时进行调整,更好的进行演奏。
谱例2.4
在慢板 38-42 小节中,同样用“大”字标记,表示特殊技法的第二次出现(见谱例 2.5)。
谱例 2.5
在慢板 47-52 小节,又一次出现,更慢更压抑,慢板也在此时进入尾声
(见谱例 2.6)。
谱例 2.6
从三次的重复旋律上,可以看出其层层递进的旋律特征,也将情感的表达更加递进。而其中的“一吟三叹”的旋律在慢板的33-36 小节让整个慢板的情感更加压抑,节奏由二拍转为三拍,如泣如诉,压抑的情感刻画的更加鲜明[7]。
(见谱例 2.7)。
谱例 2.7
在最后的慢板结束段,采用上行跳跃,下行级进的交叉弹奏方法,上行将妇人的烦躁,愤懑,猜忌等激动情绪表现了出来,而下行则是无奈,沉寂,通过这种跳跃和级进的交互运用,烦躁中带着哀怨,猜忌中带着无奈让曲调更加鲜明,情感更加丰满,更有艺术性[8](如谱例 2.8)。
谱例 2.8
这段慢板中,对于演奏者的演奏技巧要求极高,最为重要的是连续三次的左手按滑弹奏技巧要稳准,不拖泥带水。另外这段曲谱的重点在于突出妇人的无奈,压抑,烦躁的情绪,因此除了演奏技巧的成熟之外,最为重要的是注意演奏时的心境要与曲谱产生共鸣。例如,在进行上滑音的演奏时,注重的是情绪上的逐步推进,因此演奏者要情绪稳定逐步的慢进,跟随手的力度要把握到位。在二度下滑的演奏中,情绪不再跌宕起伏,趋于平稳无奈,可以用右手大拇指与小臂力量结合控制音律的波动,将妇人的心理强大呈现出来。同时此段虽然压抑悲伤,但是不似江南的靡靡之音,压抑之后能够很快的放松,这与陕西之地的豪迈大气之气运用的十分到位。
3.快板快板是整个乐谱的高潮部分,其情感不再那么压抑,而是释放的过程。因此迅速,密集的段落起
伏让整个乐段的调式选取了向中立音阶。在这段中,情绪不再是压抑不住的思念,而是思而不得之后的自我调节[9]。因此这段妇人的情感起伏较大,也较为激烈。在这段中也出现了大量的碗碗腔,通过七度大跳的方式与上行跳进为主、下行级进的旋律相结合,营造了妇人内心世界怨恨与思念
交织的复杂情感。在快板段 1-14 小节(如谱例 2.9)运用了右手连续托劈的演奏技法,使得音乐更加有穿透力,更具爆发力[10],与妇人内心的痛苦相一致。而频繁的游移音节也强化了妇人的矛盾心理,让复杂的心理呈现的更加直接,更加鲜明。在进行这段的演奏时要注意左手滑音与颤音的演奏技巧运用,以让碗碗腔的表现更加突出。
谱例 2.9
4.结束在音乐的结束部分,音乐节奏依旧延续之前的紧凑,在快板释放情感之后,是一种豁然开朗的气势。尽管这个时候,妇人的思念之情依然存在,但是又有着强大的决心和毅力,要坚守此地直到丈夫的归来。这种内在情感的升华更加理性平和,与开头的情绪形成一致(谱例 2.10)。
谱例 2.10
在这段中,采用了摇指技法表现妇人内心强烈的期盼,同时也将是作为妇人情绪宣泄的窗口。摇指技法短促有力,右手采用摇指弹奏,左手进行音阶的处理,两者相结合,形成开阔大气之势[11]。而左手的三连音演奏与碗碗腔中常用的梆子的节奏类似,右手又运用长摇、大撮等技法演奏,紧拉慢奏让乐曲更加大气磅礴,不再是小女儿的儿女情长之音,而是更加理性的妇人在漫长的等待中沉浸出来大气和深沉。韵味悠长,让人为之动容。
二、《秦桑曲》旋律进行
1.《秦桑曲》中具有的碗碗腔音阶特点文中多次提到《秦桑曲》借鉴了地方戏曲的碗碗腔特点。因此其音律也独具特。首先在音律上表现为徵调式七声音阶,又称之为“偏音”[12]。4和7的音高略有偏差,4音在原本的基础上偏高,
而7又在原来的基础上降低,接近于降7。4和7共同作用一般是欢快音律的表现,但是由于这个偏差,使得其能够很好的应用在苦音里面,其不稳定性和游移性使得本身的苦音效果更加明显,也形成了一种独特的韵律美。文中大量应用了这种偏差音使得整个曲子的基调婉转悠扬,凄美哀怨(如谱例2.11)。
谱例2.11
碗碗腔的旋律凄婉,在行进时时常采用大音程的跳进,比如地高音之间(1-7)的小七度跳进,或者高音1到中音7,7到6的下行级进等,这些音程的跳进与《秦桑曲》的旋律行进过程相一致,因此可以说《秦桑曲》与碗碗腔有着发展与传承的关系,是碗碗腔应用的一次成功的创新(如谱例 2.12)。
谱例 2.12
2.《秦桑曲》中具有的碗碗腔曲式结构特点上文提到了《秦桑曲》借鉴了碗碗腔的唱腔板式如“苏板”、“慢板”、“闪板”、“散板”等;而碗碗腔的唱腔板式有很多种,“慢板”、“东路”、“二八版”、“紧版”等。人们将碗碗腔的唱腔板式概括为一板三眼,一板一眼,有板无眼和散板四种形态,这也充分说明了碗碗腔的唱腔已经有了比较成熟的结构。而《秦桑曲》借鉴了其板式结构,一方面显示了古筝作为古典乐器具有很大的包容性,同时也是陕西秦腔与陕西古筝的一次文化碰撞,这种碰撞开创了古筝乐曲新的思路[13]。
3.《秦桑曲》中具有的碗碗腔演奏特点《秦桑曲》对碗碗腔元素的借鉴还体现在其演奏技巧上,首先是运用了右手演奏技巧,例如(谱例2.13)中,摇指与刮揍,颤音,揉弦相结合使用,摇指劈指要带有音头,这些都是陕西地方戏曲中常用的唱腔特点,而一般形容这种演奏技巧为“急刮密摇稳抓弦,轻托慢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