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河》教学设计
(聆听课)
一、教材分析
《浏阳河》是一首我国50年代的创作歌曲,旋律流畅、优美动听。70年代由著名古筝演奏家张燕改编为筝曲,她虽然对原曲调未作发展,但由于各段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古筝演奏技法,从而使乐曲每个段落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使乐曲具有更强烈的感染力,深情地表达了人民对家乡和生活的热爱。全曲连引子部分共四段,从曲式结构上看乐曲围绕一个主题采用反复变奏的形式。
引子段该部分共有三句主要用双手交替与琶音奏出,突出了河水水波荡漾的感觉。
第一段采取的原歌曲的基本旋律,歌唱性很强,优美动听,上滑音和下滑音的运用更加强了水波荡漾的欢愉之情。在技法上运用柔、按、滑、颤等技法来表现音乐的柔美旋律。
第二段是原歌曲旋律的一个变奏,运用了左右手的快速指法搭配和双手的琶音组合,使乐曲达
到了高潮。第一个变奏曲主要是右手运用古筝中的四点即勾、托、抹、托的概念弹奏,用十六分音符反复表现这样一个指法,表现人们的愉悦之情。
第三段及结束第三段又恢复到原曲的主旋律,结尾再次运用琶音来表现水的连绵不断。
在这首乐曲中,各段显然都是对主旋律的原样重复和不加发展的变奏,但多样的演奏技法使音乐产生出鲜明的层次和对比,尤其是双手交替的快速乐曲及采用下行琶音的手法,精炼准确的表达湖南人民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二、教学目标
1. 喜欢乐曲《浏阳河》。
2. 知道作品音乐结构。
三、教学重、难点
(一)教学重点
喜欢乐曲《浏阳河》。
(二)教学难点
知道作品的曲式结构。
古筝乐曲
四、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
1.初听歌曲
过渡语:我国有很多名山大川,今天老师就带着大家一起欣赏一首湖南民歌《浏阳河》,跟随音乐走入一条十曲九弯、碧波荡漾的河流,大家边听边思考:歌曲唱了什么?
学生听后反馈:优美,抒情,舒展,流畅。一问一答的形式。
2.熟悉歌曲旋律,为后面的学习作铺垫。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来听一遍,请你跟着小声唱一唱。
生:小声跟着歌曲哼唱。
(二)学习乐曲
1.完整感受乐曲
过渡语:现在大家已经基本熟悉了歌曲的旋律,下面我们来听一首根据这首歌曲改编的古筝曲《浏阳河》,你们知道古筝吗?老师来给你们介绍一下。
教师出示古筝图片并介绍:
古筝为我国特有的一件民族弹拨乐器,它的音优美,音域宽广、演奏技巧丰富,具有相当的表现力,因此它深受广大人民众的喜爱。
常见的古筝有21根琴弦,音阶按照五声音阶排列,中间由筝码分割成两部分,用右弹左按的技法来演奏。
下面大家听一听乐曲《浏阳河》,歌曲的旋律出现了几次?每次出现有什么不同?
学生听完后反馈。
教师小结:出现了三次,所以乐曲可以分为三个部分,除了前奏,每部分都采用了《浏阳河》的主旋律,但由于各段巧妙地运用了不同的古筝演奏技法,从而使乐曲每个段落之间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2.分段学习
1)学习第一部分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乐曲的第一部分,听听这部分音乐的情绪是什么?
学生复听第一部分后讨论音乐的情绪。
师总结:这段音乐优美动听,非常富于歌唱性。采取的原歌曲的基本旋律,上滑音和下滑音的运用更加强了水波荡漾的欢愉之情。在技法上运用柔、按、滑、颤等技法来表现音乐的柔美旋律。
2)学习第二部分
乐曲的第二部分,想想它与第一部分有什么不同?
学生复听第二部分后讨论,情绪有变化,演奏技法不同。
师总结:这段音乐节奏紧密,情绪欢快。
第二段是原歌曲旋律的一个变奏,运用了左右手的快速指法搭配和双手的琶音组合,使乐曲达到了高潮,表现人们的愉悦之情。
3)学习第三部分
师:接下来我们来听听乐曲的第三部分,想想它与哪一部分比较相似?
学生复听第三部分后讨论,是第一部分的再现。
乐曲的结尾再次运用琶音来表现水的连绵不断
3.完整复听
过渡语:下面请大家来完整观看浏阳河的演奏视频,再次熟悉乐曲。
学生观看演奏视频
师:在这首乐曲中,各段都是对主旋律的原样重复和不加发展的变奏,但多样的演奏技法使音乐产生出鲜明的层次和对比,在其是双手交替的快速乐曲及采用下行琶音的手法,精炼准确的表达湖南人民对家乡、对生活的热爱之情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师:不同的表现形式,却都在传唱着相同的旋律,他们在歌唱着他们的母亲河,也歌唱着从浏阳河边走出的伟人。希望同学们喜欢今天我们学习的这首作品。
下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