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王建民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的情境
作者:高嘉悦
来源:《神州·中旬刊》2018年第12
        摘要: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是王建民以唐诗人张继的同名诗篇作为基础进行创作的经典之作,其将古诗词中的情感意境通过现代音乐的形式重现,本文通过对有关情感与意境的相关资料进行整理,对王建民协奏曲《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艺术特征以及这首乐曲中的情感与意境及其所要表达的内涵进行了研究。
        关键词:枫桥夜泊;古筝艺术;情感;意境
        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我国的古筝协奏曲就得以快速的发展,以何占豪为代表的一批作曲家开始对古筝曲的重新创作,作曲家王建民在此潮流之下,创作了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乐曲的题材内容、艺术形式、音乐技巧等都十分独特,将诗词中所塑造的画面通过音乐展现出来,铸就了这样一部经典之作。本文就对该作品中的情感与意境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
        一、《枫桥夜泊》的创作背景
        《枫桥夜泊》这首作品是王建民在2001年创作的古筝协奏曲,其将传统古筝与现代作曲技法进行了融合,以此成就了这一现代古筝作品,作品的演奏效果极佳。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这是唐代诗人张继经安史之乱后,途径苏州寒山寺写下的一首羁旅诗,这样一首抒情诗所传递的情感思想是十分深刻的,诗人的愁展现的淋漓尽致,诗中所营造的意境美感更是十分突出。王建民在创作中基于诗词的情感意境,将古筝乐和现代作曲技法相结合,不仅对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进行了展现,而且体现出了现代音乐语,让乐曲中所塑造的忧愁与孤单与当代人的心理状况更为吻合。
        二、《枫桥夜泊》的艺术特征
        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中对于艺术文化的传承是比较到位的,尤其对于山水文化的体现,让作品的感染力大大增加。我国古筝曲发展至今,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吸引着很多听众的关注。在《枫桥夜泊》的创作中,王建民以传统艺术文化为基础,结合现代作曲技法,完成了这样的一部经典之作,所渲染的姑苏城外秋之凄凉场景十分到位。在悲伤情绪的表现上,以慢板进行刻画,给予听众充分的想象空间,这种若隐若现的感觉十分独特。在《枫桥夜泊》尾声部分,旋律重新归于平静,转调旋律来对听众的情绪进行引导,一个完整的故事场景就这样呈现在听众面前,产生的意境之美更是令人难忘。
        《枫桥夜泊》中的呈示部慢板的忧愁之感,通过乐句之间的递进关系进行呈现,演奏时的旋律走势逐渐推进;再现部慢板则是在回忆与期望,体现的是孤寂与无助之感,在演奏时趋于平静。《枫桥夜泊》将人物、景、情感、意境进行了完整的融合,通过古筝的演奏来进行物象的刻画,这样的古筝乐曲自然是十分吸引听众的,展现出的东方音乐美感更是极为突出。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对中国民乐进行了传承,同时在表演风格上进行了创新,将现代音乐美学融入其中,诗画情境的结合让古筝音乐的发展更为多元化;王建民以古筝音乐来对诗歌中的情感进行表现,体现诗人孤寂与忧愁之感,这样的作品是需要有极为扎实的文学功底与出的音乐创作能力的。
        三、情感与意境在乐曲《枫桥夜泊》中的体现
        在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中,王建民想要体现的是清秋孤寂之感,是对诗人情感的刻画,以此来对这一千古绝唱进行再现。以古筝音乐为工具和张继实现了精神层面的交流,给听众带来了这样的一部经典之作,其音乐语言独特、旋律悠远,对情感思想的表达十分准确。古筝本身就有着独特的音,所以对于诗人所述的情感表达是比较适用的;王建民在创作中结合了昆曲、民乐等多种素材,结合自身对于诗歌的感受,最终完成了作品创作。在作
品中对古筝和钢琴进行了结合,以调定弦的方式也让作品的创作更为顺利,对旋律进行了三次转调处理,这种创新的处理方式让作品的音乐语言更具现代感。西方音乐与中国传统音乐的完美结合,在王建民的努力下得以顺利实现,作曲的情感流露真实到位,艺术价值得以充分展现。
        在《枫桥夜泊》的引子部分,以传统宫调式为基础,音虽然有限,但是展现的意境较为深远;开始四组以中音区演奏,之后以泛音演奏,形成虚实之感,对比较为鲜明;此句为三度模进,在C羽雅乐调式上终止,使得深秋的静谧感觉呈现在听众眼前,产生的意境空间十分深远。在《枫桥夜泊》的慢板部分,是比较忧伤的情绪,所以作曲家使用了七声雅乐,让作品的表现力有了明显的增强,以四四拍、四六拍交互的方式,将诗人内心的孤寂苦闷、忧愁痛苦进行了准确了表现,残缺的月亮、啼叫的乌鸦、江枫渔火等意境均得以展现。以切分节奏来模拟钟声,将诗人的心进行撞击;以刮奏和摇指的方式来使得这种情感得以快速上涨,整体感觉曲曲折折,丰富的情感表达,将忧愁之感进行了极致的呈现,看似仅有愁,其实整体意境比愁还要深远。在《枫桥夜泊》的慢板部分,旋律进行转调处理,结合钢琴演奏营造孤寂、悲凉之感,左手以刮奏古筝的形式来讲夜晚秋风阵阵、寒意袭人的情境进行了表现,这种环境的凄凉之感让听众能够感同身受,对于意境空间的营造而言是十分准确的,可
以说对原作所述的画面进行了极致的解读。在《枫桥夜泊》的尾声部分,整体的演奏力度保持在pp,此部分王建民以钢琴弱震音、古筝泛音来进行对夜半钟声的模拟,带给观众更多的想象空间,产生的感动久久不能忘却。
        古筝乐曲筝,有着中国深厚的传统文化,是我国最古老的民族弹拨乐器之一,发源于我国战争时期至今已有两千五百多年的历史,是民族乐器中的瑰宝,它带给我们的情感表现力在众多民族乐器中堪称翘楚。意境美是一种充满想象力的独特美感,在古筝演奏中同样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作为古筝演奏者,希望通过本文的剖析使演奏者对此曲有更深入的了解。
        参考文献:
        [1]杨侯文卿.赏析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J].艺术评鉴,2016 07):34-35.
        [2]曹虹云.三首唐诗题材现代筝曲的意象表现比较研究[D].南京艺术学院,2014.
        [3]陈娟.古筝曲《枫桥夜泊》蕴含的音乐美学思想[J].音乐创作,2014 10):145-146.
        [4]张维.古筝协奏曲《枫桥夜泊》创作分析[J].大舞台,2014 04):103-104.
        作者简介:高嘉悦(1993.05),女,汉族,山西太原人,研究生,吉林艺术学院音乐学院,研究方向:古筝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