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当山石拱桥的审美价值
元明清三代,武当山地区先后修建了四十多座石拱桥。这些石桥不仅是架设在河流溪涧上,把两岸接通的建筑物,而且以端庄和谐的形式美、幽静自然的意境美和通往仙界的象征意义,为世界文化遗产——武当山古建筑增添了许多诗情画意。
一、端庄和谐的形式美
形式美是指事物外在的形、声、及其内在组合结构的美。它普遍存在于自然物、社会物和艺术之中,是自然美、社会美、艺术美的组成部分。桥梁建筑艺术属于造型艺术,其形式美的法则是形式因素之间的对称、稳定、节奏、比例、主从、虚实等,其基本规律则是多样统一与和谐。武当山石拱桥的形式美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称中分主从的层次美。从美的规律看,桥跨奇数孔(如135)视觉美胜于偶数孔(如246),同时桥孔的布设应显示主从关系,中孔为主,边孔为从。武当山古神道上的石拱桥多单孔,但闻名的迎恩桥和天津桥均为三孔大石桥,中孔为主,边孔为从,在对称中显示出一主二从的关系,体现出层次美。
2、稳定与匀称美。武当山石拱桥均为棱角分明的青石、青砖等材料垒砌,造桥所用石灰胶泥乃用糯米汁、白灰、明矾等搅拌而成,具有粘合度强、抗潮湿等功能,给人的印象坚实而沉稳。由于桥孔净高与跨径的比例大致与黄金分割相吻合,尺度得当,看上去匀称而协调,例如复真桥的净高是2米,跨径是3米,与黄金分割0.6181相吻合,又如玉虚宫仙都桥,净高5.3米,跨径8米,与黄金分割比例基本吻合,因而看上去比例尺度得当,体态稳定匀称,桥面高高隆起,呈现不同的曲线美,桥孔坚实稳定,倒映水中如圆月,给人以美不胜收的感觉。
3、连续起伏的韵律美。武当山古神道连绵100多公里,从均州城出发,沿途经过的主要石桥有迎恩桥、会仙桥、元和三桥、集仙桥、东莱桥、登仙桥、东山桥、遇真桥、复真桥、天津桥、聚仙桥、黑虎桥、通会桥、禹迹桥、梯云桥、摘星桥等,这些桥所在的位置不尽相同,有些在大河滩上,有些在山涧深处,有些位于山麓盆地,有些位于半山腰上,四面环境差别较大,但这些石拱桥的样式基本相同,都是明代官式作法,青石铺砌,桥孔半圆,连桥两边石雕栏杆的尺寸、花样也采用统一的标准构件,给人以贯彻始终的节奏暗示,使人联想到音乐中主弦律的若有若无、时隐时现,显示出跳跃行进、连续起伏的韵律美。
4、虚实变化的光影美。位于九渡涧上的天津桥,长通往仙境45.2米,宽9米,主孔矢高5米,桥两厢石雕望柱栏杆约40余套。由于光影的作用,造成了桥本身的暗明交替和虚实变化,使桥整个造型典雅、柔美、立体感强,无论是桥身、拱圈的轻盈柔和的曲线,或是栏杆望柱的刚劲坚实的直线,均能给人造成视觉上的连续或间断,闪动或跳跃,强化桥身的凝重与明快,产生流盼的光影美。
5、清逸素雅的彩美。武当山是古人心目中的福地仙境,先哲们在修建实用功能很强的石桥时,很留意桥的彩与附近山水景物的和谐统一。桥架设在长满修竹茂林的两岸间,桥下是清彻碧绿的山泉水,只有选择青灰的石料造桥才能与周围景相匹配、相协调,假如象故宫那样选择汉白玉石料造桥,放在青山绿水间则显得突兀而耀眼,会冲淡素静清逸的仙境氛围。实际上,古代的建筑大师们在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经常把石拱桥当作自然的一部分来处理,如天津桥与两岸建筑和周围景物的彩搭配别具匠心,桥东的龙泉观和桥西的大影壁,丹墙翠瓦,腾绿惊红,而桥本身青灰的石材与两岸青灰的岩石连成一体,这种彩上的搭配,既渲染了过桥渡河的重要性,又使自然与人工的衔接和谐顺畅,突出了仙桥清逸素雅的彩美。
形式美的规律简而言之就是多样统一,或称有秩序的变化。武当山石拱桥的造型艺术充分体现了多样统一与和谐的美学规律,不仅满意了人类渡河的实际需要,而且给人以心旷神怡的美的感受。
二、清幽恬淡的意境美
意境指抒情表意在诗、画、歌、舞以至园林艺术中的审美境界。是心与物、情与景、意与境的交融结合。境是基础,意为主导,意境创造或偏“意胜”,或偏“境胜”,但均是情意物化、景物人化、详细景物熔进艺术家感情和意图而构成的一种新奇独特的景象。
叶朗先生认为:“所谓意境,实际上就是超越具体的、有限的物象、事件、场景,进入无限的时间和空间,即所谓‘胸罗宇宙,思接千古’,从而对整个人生、历史、宇宙获得一种哲理性的感受和领悟”。“‘意境’的特点是突破有限的象,从而引发一种带有哲理性的人生感、历史感和宇宙感……”。
从以上论述中我们体会到,意境美是一种对美的欣赏和了悟。如果说形式美作为一个客观的具体的存在,需要欣赏者一双敏锐的眼睛去发现它,还处于一个较低的审美层次,那么,意
境美的发现,就是一个物我双方的交流,一个再创造的过程,需要欣赏者更积极主动的创造性和一个可以与对象共鸣的心灵,从而达到一个更高的审美状态。对武当山石拱桥的意境美的欣赏和了悟,在古代士人的诗文中有不少描述。
青羊桥,在五龙宫前,青羊涧中。明代文学家谭元春《游玄岳记》说:“……又行四五里,水自北来南,响始奔。自南折东,始为青羊涧。涧上置桥,高壁成城,相围如一瓮。树彻上下,波声为石所迫,人不得细语。桃花方白干仞落,亦作水响。听涧,自此桥始快焉”。明代副使徐学谟《游太岳记》云:“……又折而东行,数百步,有桥横涧上,是曰青羊桥。桥之下,水声益峻,荡石卧涧中,如断如腭、如蚪如鼍、如牛马首者,不可胜计。淖沙瀑啮,奔撞击汰,汇为奇观,訇磕骇目。余与五君箕袒列籍,偃而歌,揭而漱,云浮鸟飞,四顾岑阒,宛然濠濮间也”。徐学谟的《青羊桥燕坐观泉》诗云:“平泉托纡涧,相激成亢爽。大易涣至文,风行在水上。吾行兹山屡,眩径如象罔。……偶因嚣滓隔,遂惬清泠赏。沿流不可穷,临川共偃仰。兹境邈游踪,欣余今独往”。诗人们认为青羊桥处于深山大壑之中,山高林密、清幽寂静,他们从这种清幽恬淡的环境中联想到庄子所讲的濠梁观鱼、濮水钓鱼的故事,把逍遥闲居、清淡无为,忘却世俗烦恼当作人间乐趣,赋予青羊桥以超越尘世的意境美。
天津桥,在龙泉观前,九渡涧上。明代文人方豪的《龙泉观》诗云:“九渡涧中龙喷泉,琼宫青倚石桥边。玉栏金水神工巧,恍讶朝回尺五天”。明代学士廖道南的诗云:“大岳盘千嶂,仙关隔五云。虹桥通涧远,石径入林分。飞阁悬丹极,虚堂寻紫氛。悠然起遐想,天乐坐中闻”。天津桥三孔连跨,桥身曲线柔和,韵律协调,以漂亮的弧型飞跨在九渡涧之上,如雨后彩虹一般。桥两端有道观、影壁,四周山峰矗立,杉松映天,桥下流水潺潺,怪石累累,诗人们在这里或行、或望、或坐、或游,与环境建立起审美关系。“顿开尘外想,拟入画中行”,诗人们在这里忽然产生的浓郁的诗情画意,是以长期的人文涵养为基础的,如果没有长期的道家思想的熏染,是难以产生超越世俗的“林泉之心”的。
对天津桥周围的景,明代文学家王世贞写道:“折而龙泉观,其阳为大壑绾口,相距三丈许为桥,桥下水流潺缓不绝,怪石坟起若斩,四辟无所不造天,杉松衣之,吾向所记洞庭资庆包山之胜,蔑如也”。与他同时代的文人汪道昆说:“出垣下行,乘天津桥,济九渡涧,涧道幽绝,其阳则渊默亭”。诗人们都注意到桥四周千峦环翠,万壑流青的清幽景,感受到一种“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的安闲之境,一种“水流心不竟,云在意俱迟”的清幽淡泊之美。
三、通向仙界的象征意义
关于“象征”一词的定义,德国哲学家黑格尔说:“象征一般是直接呈现于感性观照的一种现存的外在事物,对这种外在事物并不直接就它本身来看,而是就它所暗示的一种较广泛较普遍的意义来看。”中国民俗学家刘锡诚认为黑格尔的这一定义相称模糊,他给“象征”下的定义是:“象征是以外在的感性事物的形象,暗示一种抽象的、普遍的意义。”我们对武当山石拱桥象征意义的考察,将根据这一定义展开。
“桥梁是人类克服自然障碍的一种文化创造,也是衡量人类文明的标志物。”“桥梁具有将不同的两岸、两极或两端联系起来的实际功能。”武当山道士在造桥时,首先注重的是桥的实际功能,如元朝泰定甲子(1325年)年立石的《九渡涧天津桥记碑》说:体玄妙应太和真人张守清“乃命其徒吴冲和于斯涧之阳架岩筑室,截流飞梁,以便朝谒者深厉浅揭之忧。……洞渊师匾之曰天津,以配天一生水之妙。此于古之胜概,庶俾人无九渡之阻,而直跻圣域矣。”所谓“深厉浅揭”,语出《诗经·邶风》:“深者厉,浅者揭“。古人渡河,碰到深水连衣而涉叫厉,遇到浅水提衣而过叫揭。九渡涧上承武当、紫霄诸涧之水,平时深约0.5米,暴雨季节深约1.2米,朝武当的善男信女要渡河必须脱鞋涉水,难免“厉揭”之忧。因此,古代道士修建此桥首先满足了朝山者越涧渡河的实际需要。
不过,在这里我们所特殊关心的是桥的象征意义。我们认为武当山的石拱桥在古人看来是沟通现世与仙界的重要途径,是通往仙界的象征。对此我们只要看看几处武当山石拱桥的名字和所处位置就可以知道。据《太和山志》记载:会仙桥,在遇真宫外;集仙桥,在元和观西;登仙桥,在玉虚宫东天门外:仙源桥,在玉虚宫西天门里;游仙桥,在玉虚宫左;仙都桥,在玉虚宫北天门里:隐仙桥,在仁威观上;聚仙桥,在黑虎涧;通仙长久之桥,在凝虚观前。凡此种种以“仙”字命名的石桥,毫无疑问地表露出造桥者所具有的“桥可通仙”的观念和信奉。这些桥都修建在道教仙境——宫观的四周,在现世与他界仙境之间,形成界隔与联系。过桥者“乘空步虚,上朝玄真”,可以进入神仙居住的境域。古诗云:“平桥通九渡,仙迹想贤”;“隐隐天门钟磬发,会仙桥上宿仙家”。由桥所造成的仙境氛围,通过桥所形成或表现出的通仙出世的立意,在诗人笔下得以显示。
桥不仅是通往仙境的路径,而且它本身就构成仙境景观的一部分。在有关武当山的古代诗歌中多有吟咏虹桥仙境、神人往来的诗句,如明代副使陈绍儒诗云:“为爱虹桥碧玉浮,更宜青障赤松游。林间雨气花如沐,树里泉声叶似秋。八极为霖争响应,九霄兴圣尚名留。因思睡法非金坠,一枕希夷梦独幽”。明代副使龚秉德《再登玄岳一首》云:“……桥横碧玉留仙迹,阙涌黄金贮圣颜。独立清虚玄境阔,果看身世出尘寰”。明代王世贞《摘星桥》诗云:“
夜半桥上星,如萤拂衣袖。为摘岁精来,欲验偷桃事”。诗人们在游桥时联想到的神仙有赤松子、陈希夷、张三丰、真武帝、西王母等。游览桥景引发出诗人们清虚恬淡的情怀和超凡脱俗的感想,由山水溪桥所造成的出世意、修仙意跃然笔下,从而显示出武当山古桥隐含的通往仙境的象征意义。
由于千百年来山洪的冲击和人为的破坏,武当山石拱桥能完整保存下来的已为数不多,如果到今天我们还瞧不起自己的历史和成就,熟悉不到这些古桥的科学价值和审美价值,不加以研究和保护,任凭它随着现代文明的发展而消失,那将是前对不起祖先、后对不起子孙的莫大遗憾。
(郧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政史系 宋 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