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匮要略》复习思考题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
1、《金匮》所论病症分类,阳病、阴病各指什么?
阴病:指内部脏腑的病证。头痛、项、腰、脊、背、脚掣痛。
阴病:指外表经络的病证。咳、上气、喘、哕、咽、肠鸣、胀满、心痛、拘急。
2、“病者素不应食而反暴思之”的病机为何?
这是脏气为邪气所改变,食后可能引起发热
3、“卒厥者,唇口青,身冷”其病机与预后?
卒厥发生后,若唇口青,身冷,说明邪气内闭,气血瘀滞或阳气衰竭,属病入脏,预后不良。(若身体温和,微汗自出,说明气血流通,属病在腑,较易治愈)
4、“治未病”的含义?
指治未病的脏腑
人是还一个有机整体,一脏有病,可影响他脏,故上工除治已病之脏外,亦注意调治未病之脏腑,以防止疾病传变。
上工知晓肝病实证易传脾的规律,故在治肝的同时,即注意调补未病之脾,以防肝病及脾。
5、五邪中人的特点?
风属阳邪,其性散漫,多在午前侵犯肌表,患者脉多浮缓。
寒属阴邪,其性紧束,常在暮时中于经络之里,患者脉多紧急。
湿邪其性类水,重浊下流,常伤于身体下部,或以流注关节为主
雾邪为湿中轻清之邪,易伤于身体上部,以侵犯皮腠为主。
㯏饪之邪如膏粱厚味等,易损伤脾胃,或形成宿食。
6、《金匮》论脉有几种意义?
“病人脉浮者在前,其病在表;浮者在后,其病在里”
论脉象主病随部位不同而有差异。
如寸脉属阳,存脉浮则病多在表,是正其抗邪于表之证,脉多浮而有力;
尺脉属阴,尺脉浮则病在里,多是肾阴不足,虚阳外浮之象,脉多浮而无力
7、“未至而至,至而不去,至而不至,至而太过”的含义?
若气候与时令不符,则为反常气候,易导致人体发生疾病。
如冬至之后的60天,正当雨水节,此时阳气开始生长,气候逐渐转暖。
如未到雨水节而气候已经温暖,这是时令未到,气候已到,为“未至而至”;
如已到雨水节而气候尚未温暖,这是时令已到而气候未到,为“至而不至”;
如已到雨水节,气候仍然寒冷,这是时令已到,而严寒当去不去,为“至而不去”;
如已到雨水节,气候却象盛夏般的炎热,这是气候至而太过,为“至而太过”。
8、表里同病如何处理?何为阴阳
表里同病,先当解表,解表之后,方可治里,否则易导致外邪内陷而加重里证。但临证时要知常达变,如下利清谷不止之里证与身体疼痛之表证并见,其虚寒里证为急为重,则急当治里,待里证解除,再治表证。否则正虚难以抗邪,邪势必蔓延,且可生亡阳虚脱之变。
9、“五脏各有所得者愈”中“所得”指什么?
指与病情相适应的饮食、居处等。
10、“当随其所得而攻”之中“攻”的含义,“所得”意义。
攻:作“治”解,攻邪气,攻腑。
所得:所合,所依附之意。 eg:有形与无形相得    脏腑相得
痉湿暍病脉证治第二
1、请叙述痉湿暍的基本概念(主证、病机)
痉病:痉病的病位在筋脉,由外感风寒,体内津液不足,筋脉失养所致,以项背强急,口噤甚至角弓反张为特征。
湿病:为感受外湿并兼风夹寒,侵犯肌表,流注关节所致,以发热身重,骨节烦疼为主症。
暍病:即伤暑,以发热身重,汗出烦渴,少气脉虚为主症。
2、刚痉、柔痉的鉴别要点及代表方
刚痉:原文:“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痉。”    鉴别:发热有汗,恶寒    代表方:葛根汤
柔痉:原文:“太阳病,发热汗出,而不恶寒,名曰柔痉。”    鉴别:发热有汗,不恶寒    代表方:瓜蒌桂枝汤
3、防己黄芪汤的主症、功效。
主症:脉浮,身重,汗出,恶风
功效:益气固表,祛风除湿
4、三附子汤证的病机各为何:
桂枝附子汤:风偏盛   
白术附子汤:湿偏盛    风湿兼表阳虚
甘草附子汤:风湿表里阳虚
5、暍病禁用何法:
伤暑一般不宜用发汗、温针、攻下的治法。若误用辛温则徒伤其表,妄用温针则助热伤阴,反复误用攻下则阴伤热陷。
6、暍病汗出恶寒的机理?
汗出亦由暑热迫津外泄引起,其恶寒非太阳伤寒之表证,而是阳明热盛,汗出过多,腠理空疏所致。
7、痉病汗出、脉沉细的预后如何?
太阳病,脉当浮,今反沉而细者,说明这种痉病正气亏虚,无力御邪,正虚邪实,故曰难治。
8、痉病本有津亏,为何用大承气汤?
阳明实热痉病津亏是由于热邪耗灼阴津,阳明经脉失养所致,用大承气汤通腑邪热,急下存阴,则痉病可愈。
9、何谓湿痹?大法为何:
湿痹:湿邪流注关节,闭阻筋脉气血,出现关节疼痛的病证。
大法:治外湿当发汗(微微发汗),治内湿当利小便(五苓散)。
10、请比较麻黄加术汤证与麻杏薏甘汤证的异同。
同:两者都治湿在肌表。
异:麻黄加术汤:用治寒湿在表实湿病。(麻黄3两)  麻杏薏甘汤:用治风湿在表伴有化热的湿病。(麻黄半两)
百合狐(或虫)阴阳毒病脉证治第三
1、百合病、狐惑、阴阳毒的概念。(或虫打不出以惑代替)
百合病:热病之后,余热未尽,或情志不遂,气郁化火导致心肺阴虚内热,神志恍惚不定,行动饮食市场及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主症。
狐惑病:由于湿热虫毒所致,以咽喉、前后阴溃疡为特征,分为狐病和惑病。
阴阳毒:感染疫毒所致急性发斑性疾病,以发斑、咽喉痛为主症。
2、百合病汗、吐、下后各用什么方法?
汗:百合知母汤。补虚清热,养阴润燥。
吐:百合鸡子汤。养阴合中。
下:滑石代赭汤。养阴清热,利水降逆
3、治百合病的代表方为何?功用是什么?
代表方:百合地黄汤
功用:养阴润肺,益阴清热
4、试述狐惑病的证治(内、外治)
内:证: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不欲饮食,恶闻食臭,面目乍赤,乍黑,乍白
    治:甘草泻心汤
外:证:前阴蚀烂,咽喉干燥
    治:苦参汤熏洗前阴患处
5、升麻鳖甲汤的功效?清热解毒,活血散瘀
6、阴毒和阳毒共同的症状有哪些?咽喉痛和面改变
疟疾脉证并治第四
1、试述《金匮》虐病的分类、证治
瘅虐:证:但热不寒,少气烦冤,手足热,欲呕,消铄脱肉
      治:竹叶石膏汤
温虐:证:其脉如平,身无寒但热,骨节烦疼,时呕
      治:白虎加桂枝汤
牝虐:证:汗多热少
      治:蜀漆散
2、试述虐病的常用治法:温、清、下、发汗、针灸、吐、饮食调养
3、何为虐母,如何?
虐母:虐病若迁延时久,反复发作,必致正气渐衰。虐邪假血依痰,结成痞块,居于胁下,而成虐母。
:鳖甲煎丸。寒热并用,攻补兼施,行气化瘀,除瘀消癥
中风历节病脉证并治第五
1、中风入经络脏腑的表现
邪在于络,肌肤不仁;邪在于经,即重不胜;邪入于府,即不识人;邪入于脏,舌即难言,口吐涎。
2、中风和痹症有何不同?
中风:以猝然昏仆,半身不遂,口眼喎邪为其特点,多因正气亏虚,偶受外邪诱发致病。
痹证:仅局限于某关节肌肉疼痛,活动不利者,则为痹证。
3、历节病的病因病机有哪些?
(1)肝肾不足,水湿内侵
(2)阴血不足,风邪外袭
(3)气血湿盛,汗出当风(肥胖者酒后汗出当风)
(4)过食酸咸,内伤肝肾(两足肿大)
(5)胃有郁热,复感风湿
4、使用乌头时的注意事项
屋头要炮用,且煎药时间宜长,或与蜂蜜同煎,以减其毒性。
若唇舌肢体麻木,甚至昏眩吐泻,应加注意
如脉搏、呼吸、神志等方面无大的变化,则为“瞑眩”反应,是有效之征。
如服后见呼吸急促,心跳加快,脉搏有间歇等现象,甚至神志昏迷,则为中毒反应,应采取急救。
5、桂枝芍药知母汤证与乌头汤证的异同
同:同是历节病
异:桂枝芍药知母汤治风湿历节,以关节肿痛,痛处游走、发热为主,故治在祛风除湿,行痹清热
    乌头汤治寒湿历节,以关节疼痛不渴屈伸,遇冷加剧为主,故专于温经祛寒,除湿止痛。
血痹虚劳病脉并治第六
1、《金匮》论治虚劳的特点
(1)五脏气血阴阳虚损成劳,上重视补益脾肾二脏。
(2)对阴阳两虚的错综复杂病证,重点是补脾胃,建中气
(3)虚劳病虚实夹杂,虚多邪少者,宜扶正以祛邪,邪重而致虚者,宜以祛邪为主
(4)上侧重甘温扶阳
2、血痹的概念(病因病机、主症)、治法、方药
概念:以肢体局部肌肤麻木为主症,由营卫气血不足,感受风邪,阳气痹阻,血行不畅所致的病
治法:甘温益气,通阳行痹(宜针引阳气)
方药:黄芪桂枝五物汤
3、虚劳病主脉为何?其意义?
“夫男子平人,脉大为劳,极虚亦为劳”
脉大是脉大而无力,极虚是轻按则软,重按极无力
4、桂枝加龙骨牡蛎汤、小建中汤、黄芪建中汤的共同病机为何?阴阳两虚